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在交易规则方面,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同时,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融资融券标的。
新股选择权、定价权交给了市场,意味着博弈将更充分,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作用更有效率,这将倒逼券商投行以及机构投资者提升自身能力,加强投研能力,增加风控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面注册制改革带来的变化。
优质个股价值会被快速发掘
以科创板为例,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月17日,已上市科创板股票共计506只,上市首日收盘价涨幅大于100%的共计247只,其中最大涨幅为1273.98%,最大跌幅为36.04%。新股市场呈明显分化态势,优胜劣汰的成熟市场逐步形成。
平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策略首席分析师魏伟认为,全面注册制改革下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将有助于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价格的迅速接轨,更好地实现市场的定价功能。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全面注册制是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注册制试点经验基础上实施的。虽然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但采取询价方式定价的股票,询价阶段有望充分反映二级市场预期,有望实现平稳过渡。
“新股上市初期理论上涨跌幅度可以无限大,但在现实操作上波动幅度也是有限度的,因为市场博弈将更充分。” 海南恒立私募基金总经理潘焕焕表示,众多的场外资金可在新股上市首日参与到交易中,对于增加流动性有较大的意义,从而增强定价效率。从长期看,他认为之后新股上市首日波动率会降低。
对之后新股市场表现,一些机构认为关键词是“分化”。全面注册制改革将选择权、定价权交给了市场,这会让优质和劣质资产的分化更明显。
华安合鑫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袁巍认为,上市前几个交易日出现大幅上涨情形的个股或主要来源于两类股票:第一类是未来成长前景广阔,上市价格未能充分反映公司长期内在价值的个股,一旦上市,其价值就被快速挖掘,股价快速反映长期内在价值;第二类是恰逢风口上的热门股票,它们受到的关注度很高,上市后会被资金追捧。而一些内在价值与上市定价不匹配的公司,可能上市初期就会出现大跌的情形。
倒逼投行提高定价精准性
业内人士预计,市场化定价将充分促成价值发现。新股上市表现的分化,将给机构定价和销售带来压力。尤其是包销制度,将投行利益与公司市场表现捆绑在一起,倒逼投行提高研究与定价的精准性。
Choice数据统计,2022年,A股市场共上市428家公司,其中122家出现破发,破发率为28.5%。注册制下,创业板、科创板2022年共上市271家公司,其中78家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为28.78%。
国泰君安一位投行人士认为,破发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机构询价环节,报高价的“入围优势”明显,导致市场平均报价水位上浮,全市场平均发行估值提高。
全面注册制下,优质资产和劣质资产在定价环节没被充分体现的价值差异,在上市后会很快会得到纠正。平安证券新闻发言人高睿表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将逐步形成,真正具备核心价值的优质企业能够享受到融资便利。这也要求机构投资者加强专业能力、甄别优质企业。
加快投研反应速度 跟上市场变化
对投行而言,包销和跟投压力将倒逼券商提升项目的筛选能力和定价能力。而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如何提高行业和公司研究水平及深度,将成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广发证券投行委表示,注册制新股发行采用询价定价机制,对证券公司的研究能力、估值定价能力、销售能力、资本实力等综合服务能力提出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推进券商投行纵向实现重点行业覆盖、重点区域深耕,横向加强“研究+投资+投行”生态圈建设。
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因选股难度持续增加,投资劣质股票的风险将加大。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全面注册制下,上市企业数量将会增多,公募基金需要加快投研的反应速度,以跟上市场的变化。全面注册制将使上市企业的业务更为多样化,许多企业处于前沿科技和新颖业态,这将对公募基金的投研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袁巍表示,全面注册制下,博弈节奏加快,机构投资者必须更加快速、更加深度地进行研究工作,并采取更严格的风控措施:一方面需要提升投研能力,用真正快速且深度的研究来规避“伪优秀”资产,以免误判带来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是慎用杠杆,为可能的误判或市场短期的非理性波动留下回旋的空间。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