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寻访|新春攀长城抢看第一缕阳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6 14:00

◎高文瑞

在北京市地图的东北犄角尖上,有好几座自然村,那里被称为“北京第一缕阳光的诞生地”。那里可见雄伟的长城起伏于山巅,登上高崖敌楼,可以看到旭日东升,不单照耀这小山村,还照耀着京城的最东方,正和“京都晨曦”的美誉!

俯瞰山谷,村子形似庞大的牛角,由此得名

北京东北版图上有个尖角,尖角上有个名字奇异的村子叫大角峪。村子四面环山,东面称三棱崖;西面曾名月亮山,因山体塌落,圆形的山缺了一块,形成了月牙山;北面是北岭,山下有安达木河,从东北流向西南,把村子围成了半岛形。俯瞰山谷,形似庞大的牛角,村子由此得名。大角峪是京都东北方的尽头,因沿着雾灵山脚,形成了特殊的行政版图,有密云域内公交车总站。

大角峪是山村,下辖几个自然村,有三四百户,上千口人,这在山区算是大村。村子坐落在山脚,地势北高南低,面积不小,山间难有这么大块谷地。村里如今满目新房,间或也能看到老房子。胡同的毛石墙上还留有用白灰书写的“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最新指示”等标语。黄泥墙上抹着白灰,四四方方,应是当年制作的语录板。另一条胡同,房子更为老旧,涂满白灰的墙体大部分已经脱落,露出了黄泥,上面写着墨笔板书“解放……南昌武汉西安太原青岛……”标语断续,时间要早,推断书写时间应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村里有古城。城堡不大,方形,各边长约一百二三十米。城堡只一南门,上有门楼。石门额上书“大角谷堡”。我看到过一张老照片,是20世纪60年代初照的,能看到城门上的两楹门楼,砖木结构,瓦青脊秀。门楼披水上多为麒麟、蝙蝠等吉祥瑞兽。城门洞宽约3米,洞内设有烛台及顶门杠窝。城门为榆木所制,门板很厚,约15厘米,铁皮包角,镶有铁质铆钉,门上有铜质乳环,推动城门,嘎吱作响。

北城墙无门,建有一平台,上有一阁,称城门皋,披水上多为猛兽。特殊的是,楼脊偏东有一巨兽,青面獠牙,怒目圆睁,盘踞屋脊,目视东南。如此设计,不知用意,也不知其名。

宽敞的街道正直向北是村党支部,大门口的位置曾是关帝庙山门。寺庙建在城堡东北角,面积很大,两进院落,三排殿舍。当年寺院内花木繁茂:松树、槐树、榆树,还有腊梅、芍药、兰花。后院一株古槐,树干粗大,需两三人合围。新中国成立后关帝庙办过小学、中学,学生们还清晰地记得大殿梁上画着的各种图案彩绘。村里老人说,小时候能在城墙上走一圈。20世纪70年代左右,城堡连同城内文物先后被拆除,墙上砖石用于修房盖屋了。

“人圈”最初是为了“圈人”,按地界分成东锅伙儿、西锅伙儿

现如今,大角峪村的很多古迹只能存于记忆中了。村中的古槐证明了它的年代,查古城历史,明朝初年即建筑了城堡,已有600多年。《日下旧闻考》记,“大角谷砦……俱洪武年建”,是因战争而建。

这里多山,道路并不好走,却是进入京城的重要通道。《四镇三关志》上写:“又五里至大角谷,通步。”

现在村里只有东城墙和北城墙有一点儿残迹。寻向残墙,看到街道边上的一溜巨石,原来已经走在了东城墙上。城墙内侧与房舍地基持平,连向城内。外侧是一户人家,院子地势低,能够看到墙面。那户人家上着锁。于是转到相邻的一家,女主人正在柴锅上做豆腐,说是自家食用,并不外卖。能有这手艺,外卖也会有市场,想来是年事已高,偶尔做上一锅,自己享用。有了沟通,消除了陌生,得以进院。站在院里细看,城墙1米多高,几十米长,全部毛石垒砌,巨石足有六七百斤重,三五层不等,白灰勾缝,这是城堡残留中最为完整的一段了。

再寻向北城墙,更为低矮,不足1米,残存的毛石与地面混为一片,不特意指明,难以辨别。附近也有较早的房子,下面的坎墙很好看,多是虎皮墙。村里的房子或围墙上用着城砖,街上也看到了码放整齐的城砖,这是当年城门上用的。砖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古人做工标准,每块都是25斤重。村后有许多古砖窑,都是明代所建,仅存遗址。

村里还有土城,这令人感到惊奇,原来是伪满时期所建。当年日本侵略者实施“集家并屯”政策,制造“无人区”,以割断百姓与周围的联系,但因这一带百姓大多散居在附近山里。日本人想将村民全部集中到大角峪村圈起来,于是强征劳工,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在村子东南建造起土城。这座土城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约4.5米。之后,土城的东侧还修建了岗楼,每天有日本兵和伪警察站岗。圈起的人被强迫服役干活,人多,吃饭分成两拨儿,土城内架起两口大锅,称东锅、西锅,人们也按地界叫成“东锅伙儿”“西锅伙儿”。

土城大部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损坏,仅存东北一段,约20米长,两米多高,下面是散乱的毛石做基础,上面用黄土夯筑。土城与古城并不重叠,西北一段与古城堡相接。从外表看,两座城墙主体一是毛石,一是黄土,而内里却有着本质差别,古城为了防御,土城为了圈人,当地老百姓称土城为“人圈”。

怎样建长城古人费思量,曾有评论:不该把雾灵山让给对手

大角峪下辖的自然村中有大水峪村,村民也称大树峪村,那里还有城堡。自大角峪村向东五六里,看到了山崖,崖下便是村子。村口立有长城保护碑——水峪城堡,在远处山上就已看到了长城和敌楼。因泥石流等原因,这里的村民全部搬迁到了大角峪村,只留下了闲置的民居,门前屋后长满荒草,房舍与院墙多用毛石。

我一时不能找到城堡遗址,只在村子周围的山石间偶然发现垒砌整齐的巨石,几十米长,一两米高不等,垒砌随着山坡起伏,有的已被挡在房屋院落的后面。城堡方位并不正,而是顺山而建,按照阳光和长城的位置判断,这可能是城堡的北墙。城墙与山崖衔接,有些地段没有毛石,而是充分利用周围的岩石,形成天然屏障。仅此一段,再寻,已很难觅到了。近些年的资料显示,这段城墙毁坏严重。

五虎水门关

村子建在相对开阔的地界上。向东走,有一条极窄的山间小路。这条小路向东通往黑谷关。原来这是古时的关口,与志书所记相同。《四镇三关志》志书中有:“水谷寨,洪武年建,平漫,通众骑,隘口通单骑,冲。”水谷寨即指此地,隘口应是这条小路,极为重要,明朝初年,这里建起城堡,把守山口。

研读古书,偶然发现,大角峪村历史更为悠久。光绪《顺天府志》有记:“一百六十里大角谷堡,旧有方城废县,在治东北。《方舆纪要》:在县东北。魏主涛以方城并入密云,方城盖慕燕所置。”魏主涛即北魏时期的太武帝拓跋焘,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把大角峪并入密云域内。慕燕既慕容云建立的政权,时间在公元407年至436年间,称为北燕。方城为县名,至北齐时废。县治所在,也有城堡,遗迹无存,却把村子的历史自明代上溯了1000多年。

一个山村,竟有四座城堡,时间跨度自南北朝时期直至现代,相距1600多年,时代不同,作用不一。追溯历史,与北魏相隔仅几十年,政权更迭,北齐在这一带筑起长城,自山西大同一带,经密云,直至山海关附近,规模之大,仅次秦汉。之后的明朝又在这一带续建长城,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北京版图上的尖角,长城在雾灵山脚划了个弧线,又急转180度,向西而去。古人有过评论:不该把雾灵山让给对手,防线漫长,难于防守。对手每每登高觇望,探知我方军情。若围住雾灵山,防线缩短,居高临下,易于防守。看来如何建造长城,古人费过思量。

山区一带,地形特殊,多民族交汇,极为复杂,从武力征服到战争防御,多少年来没有间歇。特殊地域,大角峪村承载着历史的凝重,版图的尖角述说着历史的复杂。

大角峪村土城

五只老虎把守住的关口

大角峪村向东是花园村。山区节气比平原晚些,孟春之际,树待抽芽,桃花杏花含苞,尽管如此,花园还是幻出了烂漫。北面山峰连绵,勾勒出线条,仔细端详,像位姑娘,披着长发,额鼻嘴身,清晰可见,静静地躺在蓝天下。若晚些时日,满山花开,团团簇簇,托起美体,真不知是静卧还是醉卧,也不知是花园还是大观园。有美女守望,村子还能不美?

花园村辖有6个自然村:花园、大店子、南沟、东河套、寒石塘、大麻峪,200多户,约630口人。村子漂亮,有文物,环境好,依托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建成景区,游客众多。村民看到希望,做起民俗接待户,收入多了,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回来了。村里的房屋建筑红瓦、砖墙,整齐美观。建造的山庄也如现代宾馆饭店,若在繁华城市并不奇怪,而在小山村就觉出特别。山村发生着巨变。

公路边立有长城文保碑——花园城堡。上面是坡地,种着庄稼,毛石垒的梯田坝,看不出城堡的样子。旁边安装了健身器材,立有华灯,是村民的娱乐休闲场所。耕地边缘,没有任何标志,只是在土中埋着几块巨石。这就是当年的北城墙。城开一北门,坐南朝北,守住门前这条公路,现在称新花路,曾是古时的要道。向东还有条山口小路。此时才觉出残存石块通道于当年的分量,建在大道,扼守要道,任务艰巨。

城堡北墙约有60多米长,东墙约有70多米长,如此为一方形,毛石垒就,现在东西两面墙还能看到一点儿地基,约有几十厘米高,说得确切些,就剩下几层石头。墙基约有1丈多宽。南墙存留得多些,有一段约1米高的石墙,其余则埋没在草丛之中。西南角留有几层巨大石块。古城残存。

沿新花路东行两里,便是一条山口小路。进入峡谷蹊径,光线明暗变化,溪水相伴,景色优美。南行4里是山口。两侧长城急转直下,形成关口,建有水关,以为屏障,当地人称五虎水门关。水关有两个门洞,一旱一水。关门下有九层条石,上用青砖垒出券顶,门口外包条石,显出精致与造价。

在关下反复踱步,见地面铺着大块条石,西侧门洞走水,条石两端凿出燕尾槽,中间用了铁扣连接,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蝴蝶扣。条石拉手,连为一体,以防洪水冲击,现在铁扣已被取走,只存空形。洞内两壁有闸板槽,约十多厘米宽。抬头仰望券顶,闸门已无,上可透天。缝隙中看券门,青砖垒砌,三券三伏。

登上水关,城上马道铺着青砖,水门上还保存着石制绞索架。古人智慧,用简单的辘轳便可使庞大笨重的水闸门轻松升降,控制水流。绞索何样,里面定有玄机,无论简单或复杂,若存下都会令人赞叹。关口上西侧原有房屋,供守关人员使用,现在只存地基。以前还发现过许多铁球,应是守关火器。关口两侧的长城墙体也已拆除。走向关口南侧,远距离打量,长城于两山之间急转而下,之间连起水关。水关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五虎水门关有爪虎门

为何称五虎水门关?原来两个石门洞顶上,内外侧各刻虎头。西侧门洞两只虎头下有爪子,提醒行人不要从这里走。东侧门洞两只虎没有爪子,行人出入尽可放心。制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唯恐有爪伤人,以此作为标识。更为特殊的是,西侧门洞内,利用地上一块岩石随形就势,只在头部跨部简约几錾,一只卧虎便跃然而出,栩栩如生,浑然天成,虎头高昂,望向关门洞外。因共有五只,关名以得,而志书中称为“五虎门口”。

先有门虎,还是先有石虎?石头已经存在了千万年,颇有形状,引发联想,设计出虎门,琢磨起来,也有味道,有石虎守关,增添了玄妙。五虎水门关有着神奇传说:相传水门为明朝修关将领建造,但每到夜里关口便被毁坏。修关将领为此大伤脑筋,后来做了一梦,一位白胡子老人在梦中对他说:你们修不成,这里是野猪的地盘,它嫌水门碍事,夜里便把门拱塌了。修关将领询问解决办法。老人说:在门楣上刻出虎头,在门下雕一母虎,做伏卧欲扑状,率领门上4只,可镇百兽。修关将领从之,果真奏效,于是有了这五虎水门关。

一步跨两省,一脚踏四县

返回新花路,向东一里还有古城,于是前行,远远地看到了黑谷关城堡。关口旁边山峰耸立,向前行走,大山一步步压过来,黑魊魊的令人窒息。城堡迎着壁立悬崖,黑山当道,城墙欲催,何况人乎。遥想古人带兵打仗,行至此处,是否也会增添疑虑,当心中了埋伏?关口起名,似与地形有着密切关系,极为形象。

城堡前有河,称乱水河,因山体沟缝密布,渗出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乱”字形象出了生态之好。城门经过维修,部分砖墙做了补修,已经完好。东城墙也有一段经过整修,西城墙大体保持原样。墙体为鹅卵石垒砌,中间也夹杂着部分砖墙。向南望去,能看到坡上最高处的残墙,那里没有修整,还存有城墙东南、西南两角的基座。

有修复的马道可以登城。站在城上观望,能看出城堡依山势而建,坐南朝北,长方形。南北向约400多米,东西向约200多米,只在北墙上设一座城门。沿着北墙走上一趟,城墙垛角残损,留存两三米高。城内已辟为耕地,种植着玉米等庄稼,坡地上用毛石垒出梯田坝。当年古堡内东侧有一个大戏台,西侧为集市。城外西南有关帝庙,以前每到五月十三,为关公磨刀会,口里关外的各路花会都云集于此,争相竞技,相当热闹。

一缕晨光照上城头

沿着城外小河向东,山石上刻着“长城第一泉”,截上拦水坝。一潭清水,极为清澈,是安达木河饮用水源区。这里就是当年的水关,与城堡连为一体。关口东西两侧山势险峻,只有中间黑谷关一马平川。关口设一陆门、一水门,阻止敌人侵犯。进入关口便是兵营古城。光绪《密云县志》有记:黑谷关“东北通承德府道。乾搭木河由关入边,西南流注潮河。”乱水河应是安达木河的支流,乾搭木河是古人不同书写,读音相似。

河里能看到水门的大块条石。城堡与山崖相接,狭窄处建起水门,封住水道,防守可谓严密。北望,突兀的悬崖顶上有一座完整的三眼敌楼,居高临下俯视周围的一切。关口、城堡、水关、敌楼,这一切越发显出其在战争年代的重要。

城堡在多部志书中有记。《四镇三关志》:“黑谷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河口迤南俱通骑,冲。”《日下旧闻考》:“东有黑谷关堡,有水关,守备一人守之。”之后的光绪《密云县志》:“黑峪关,通车,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在芍香峪口北,有堡,把总戍之。”志书记述前后排序,明朝初年建起关口,接着又建起堡寨,设守备把守,至清代,关口防卫作用下降,降为把总戍守。年代不一,军官级别也有不同。

再向东行,看到一块巨石,写着四县交界处。四县分别是北京密云,河北滦平、兴隆、承德。于是大家开起了玩笑,谁能说清我们站在哪里?有人总结得形象:“鸡鸣狗叫惊四县”,“迈一步跨两省,抬一脚踏四县”。黑谷关位于雾灵山山麓东北角,在北京市地图的东北犄角尖上,所以这里立有石碑,上书“北京第一缕阳光的诞生地”。

雄伟的长城起伏于山巅,登上高崖敌楼,最先看到旭日东升,不单是小山村,还是京城的最东方,正和“京都晨曦”的美誉!

绘图、供图/高文瑞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