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国学 | 属兔孟昶如何成了送子传说里的张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07 12:00

属兔孟昶成了送子传说里射天狗的张仙——兔年谈兔,大约这是个新鲜话题。

孟昶(919—965),五代后蜀国君。其生于己卯年,属兔。后蜀宫廷画院翰林待诏黄筌,以画花鸟虫兽闻名古今。黄筌画兔不少,并且画的还是“卯兔”——一年又一年为孟昶生日而献画。这些画作元代仍存,时有《研北杂志》记:“黄筌画雪兔,凡三四本。盖伪蜀孟昶卯生,每诞辰,筌即画献也。”雪兔即白兔,古时很少见,被当做祥瑞之物,《抱朴子》有兔“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之说。黄筌画兔,为属兔的皇帝祝寿,且是“每诞辰,筌即画献”,形成系列。这可视为风俗史的材料。

公元934年即后蜀建立的当年,孟昶继位。曾有过攻取凤州之举。在位31年,直至乾德三年(965),宋兵入成都,孟昶兵败投降,被带到开封,封为秦国公。据宋人笔记,孟昶“治蜀有恩,国人哭送之,至犍为县别去,其地因号‘哭王滩’”。天下分久必合,宋朝的统一大势所趋;孟昶的后主生涯能如此收官,则因他治蜀给百姓留下念想。

比如,他是影响后世《戒石铭》的繁本创作者,计二十四句,颁令箴于州邑:“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乙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役是切,有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思施惠政而就吏治官风归纳出这些警示,难能可贵。宋太宗赵光义从中选取“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行天下;及至宋朝迁都杭州,高宗赵构以书法家黄庭坚所书这十六字,令州官县官刻为座右铭。明代放而大之,立于衙署甬道。这便有了明清官衙里的戒石亭。

割据于富庶的天府之邦,孟昶的“专务奢靡”,是记入《宋史》的。他也好文化,曾开宫廷画院之先河,设翰林图画院,掌管画院的,即屡屡为属兔的皇帝画兔祝寿的大画家黄筌。后蜀画院影响了美术史,宋朝接续设置,且仍以黄筌为掌院画家。这是绘事,再说文学。讨论春联的起源,由门首桃符双双,到门扇联语一对,其过渡形式,便涉及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有一年,学士们的文词总不如意,孟昶亲自命笔,题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才貌双全,写有宫词百首。著名的半阙《采桑子》:“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写于后蜀亡国,随孟昶被押解途中。另有《述亡国诗》,则是对宋太宗“何不殉国”诘问的回答:“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宋代《铁围山丛谈》记,到开封十天,“召花蕊夫人入宫中,而昶遂死”。花蕊夫人被赵匡胤留在宫里,居室却供着孟昶画像。明代陆深《金台纪闻》载,“世所传张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挟弹图。”并记,花蕊夫人“念其旧主,偶携此图,遂悬于壁,且祀之谨。一日太祖幸而见之,致诘焉。夫人跪答之曰:‘此我蜀中张仙神也,祀之能令人有子。’”

这个故事,随送子张仙的传说流播四方。北宋苏洵《张仙赞》还写到张远霄。苏老泉培养出苏轼、苏辙,父子在文学史上合称“三苏”,其赞张仙的文字自有传播的理由;而孟昶与花蕊夫人为民间所乐道,优势则在生平,于史留痕,褒贬两由之,是川蜀的龙门阵并不拒绝的话题。成都人至今仍讲,花蕊夫人发明了小吃“酒制羊头”和“白薯药片”。

张仙传说体现着多种文化元素的交织。姓张,唐代《元和姓纂》说,黄帝第五子名叫挥,“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神像常画张仙持弓,不过射的是圆球球——弹丸,弹谐音诞。同是送子,古人多种想象。麒麟送子,神兽驮娃而至;天后送子,津地宫庙大殿里塑子孙娘娘、千子娘娘、百子娘娘,神像前泥娃娃由祈子者用红绳拴,“偷”回家。天后宫祈子拴娃娃风俗既盛,又在山门一侧建起张仙阁,供奉以弓和弹祝福新生命诞生的神仙。旧时习俗,请了张仙像,要贴在卧室砌有烟道的那面墙上。相传天狗危害幼儿,往往钻房顶烟囱进屋,张仙守在那里,表示镇邪祟,护孩童,因为其一弓在手,是射杀天狗的神仙。

把天狗设为送子护娃的对立面,也具文化深意。为什么是天狗?有关月食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可作切入点。月有圆缺,周期性的晦而复明,曾被解读为生命力之顽强。屈原《天问》的月亮之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意即在此。由此,吃下长生不老药而飞升,奔月成了嫦娥的归宿。月宫有玉兔捣药,鼓捣长生药。又因兔类繁殖力强,天下兔“望月而孕”,是古人又一奇想。对着月亮下嘴的天狗,是不是要复制大地上的猎犬逐兔?广寒宫有桂树,任凭吴刚砍伐,“树创随合”,不留斧痕,为月亮代表的生命力再作渲染。以月亮为中介,来看护佑生育的张仙射天狗,不难感受其中的文化逻辑。“男不拜月”,祈子拜月曾是广为流传的女性风俗。

属兔孟昶,由后蜀国主成了送子张仙,传说中还委以射天狗的重任,有料有趣的故事,且为刚刚过去的癸卯新春作谈助。

文并图/民俗学者 吴裕成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一秒入画?盘点《诗画中国》里的“惊艳”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6
文史 | 关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这些事儿你知道吗?
中华书局1912 2021-10-21
诗词 | 谁用流年,乱了浮生
名家散文 2020-09-24
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到底可以有多长?
非常历史 2020-01-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