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拒绝“鸡娃四件套”,该做哪些调整
光明日报 2023-01-28 12:58

“鸡娃”你熟,但你听说过“鸡娃四件套”吗?这个新名词,指的是家有学生的“老母亲们”常在体检中发现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部结节、子宫肌瘤这几种与情绪、压力高度相关的疾病。

尽管这只是一个笑中带泪的自嘲梗,但家长们的焦灼与疲惫却是“懂的都懂”。其实,当家长一旦为了伴学而踏上“二次进化”之旅,甚至“借娃之壳”重启应试生活,多重压力传导下,家庭矛盾的不断升级便在所难免。在“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背后,除了养儿不易的一声叹息外,还有什么更值得反思与警醒呢?

焦虑,该不该传递?

“从一年级开始,我的孩子没有虚度过一天,他连玩都是用碎片时间玩的……一个优秀的家长,一定是优秀的时间管理大师,一个优秀的孩子,也一定有时间管理大师式家长。”一个海淀妈妈在某音频节目中自豪地说。

从感统训练、双语幼儿园,到填满周末假期的兴趣班;从掏空荷包购入原版书、专业乐器、各类课包,到砸锅卖铁买学区房;从接送上下学,到后排陪读做笔记,再到辞职租房陪考……随着“鸡娃”故事频频涌入大众视野,这个不含褒义的称呼逐渐走向日常。越来越多的家长宣称加入“鸡娃”大军,他们晒装备、争资源、拉群聊、建论坛。共享“鸡血”的同时,也点燃了焦虑的狼烟。

“你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活得不如你吗?道理大家都懂,就是零和博弈,但别人都‘卷’,你不‘卷’咋办?”雷女士一语未落,周围不少家长已频频点头。

据教育部2022年11月15日发布的消息,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而在2000年前后,这一数字仅为100万人左右。20年间,高校录取率直线拉升,可家长的焦虑感不降反升。

“孩子的教育问题浓缩了家长的内心焦虑。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10句话8句不离学习,尤其关注考试成绩,动辄把‘中考人生分水岭’‘高考决定命运’挂在嘴上,甚至有家长做折线图统计孩子成绩的涨跌。”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说:“家长为什么焦虑?他们既怕落后,又怕被超越,不自信又攀比心强,把竞争看成终极目的。”

与“热锅上”的家长形成反差的,是不为所动的孩子。

“你猜他为啥逃课?回家陪仓鼠!马上初三了,一点都不知道着急。这样下去,怎么考得上学?怎么立足于社会?”说起儿子小威,雷女士像被点了炮捻儿,瞬间“着”了。

采访中,家长口中的孩子似乎有个“通病”——不知道着急。有的孩子缺乏时间观念:眼看要迟到了,还慢条斯理地吃早饭、上厕所;有的表现为行动拖延:捣鼓几个小时就是写不动作业;有的表现为动力不足:升学考试在即,还想着“无关紧要”的事……总之,不管大人多心急,孩子却像个“没事人”。

在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徐高阳看来,行动力低、爱拖延的孩子,往往是由于某种心理需要未被满足。“有些孩子会把拖延、回避当作维护自尊的方式,他们担心努力以后结果仍旧不理想,索性就不努力,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内心产生了‘我很差’的感觉;有些孩子在潜意识中积累了愤怒、失望的负性情绪,拖延则是他们的被动攻击行为(用消极、隐蔽的行为让别人觉得着急、失望),这种情况多见于父母高强度管理的家庭。还有的孩子借此表达对家庭关系的期望。徐高阳说,最近,有个来访者让人印象深刻,她通过成绩下滑吸引家庭矛盾的火力,以此来缓和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

徐高阳建议家长遇到这些情况时,首先要冷静观察,不要语言攻击或渲染焦虑,而是思考孩子通过这样的行为获得了什么样的心理满足,然后通过一定的亲子互动给予改善,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学习或人际交往的困难时,要与他一起面对,给他力量和希望。

付出,还不能讲回报?

恬恬今年刚上小学二年级,还在幼儿园中班时,她主动提出学芭蕾舞和钢琴,得到了父母的倾力支持。“我们不想让她有遗憾,找的都是很牛的老师,钢琴也买了,学费花了六七万,但最近她说没兴趣就没兴趣了……”恬恬父亲话到嘴边又忍住,缓了缓说,“遇上点儿困难就放弃,现在的孩子太不懂珍惜。”

由于深谙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当代家长总是慷慨地为此投入精力与财力,且常以压抑甚至牺牲自我需求为代价。因此,不管是心理上的感恩,还是成绩(技能)上的提升,家长总渴望得到充足的正向反馈,如若不然则难免感到寒心。

“我不适合跳芭蕾,老师说我太硬了,也不想学乐器了,乐理课我听不懂。我以前能跟好朋友一起上课,现在都是一对一的课,越来越难,越来越没意思了。”恬恬无奈地说。

“家长为子女付出、期待成才,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培养的方向和强度不合适,那么孩子的热情和耐力就会渐渐支撑不住。我们一直讲因材施教,这是家长付出能有合理回报的基础。”徐高阳说。

李女士与丈夫乔先生是典型的“学霸”。他们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李女士保研,丈夫直博。李女士说:“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觉察到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三者之中最后一个最难吧。许多父母信奉‘考上好大学才有好未来’,却忽视了影响孩子生活的其他变量,比如心理健康,名校学生抑郁轻生的案例还少吗?再如亲子关系破裂,我们身边就有出了国就跟家里断交的例子,这是家长想要的结局吗?”

说起父母的期望,乔先生讲了个真实的“段子”:“读博时,我爸给我提出一个希望——好好搞科研,将来当院士,我觉得很好笑,心想你咋不当市长呢?毕业后,我到华为工作,我爸又提出了新希望——争取成为下一个任正非。”

“如果说我是父母抽中的大奖,这份幸运我不会期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李女士目前是上海市浦东区某公立中学的教师,同时,她也是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家长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期望,常常只是极小概率事件,孩子达不到很正常。就说‘上个好高中’吧,我们初中每年一千多名毕业生里,能升入四校八校(上海排名靠前的高中)的,也就几十人。”

在“用力过猛”的付出与高不可及的期待背后,家长不妨回忆一下“养娃”的初心。

“有些父母心理不平衡,觉得付出太多,回报太少,这时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是因为事业上不去了,全职在家没事干,还是有了女儿想要儿子?把一个孩子带到世上来,难道不是因为你有足够的爱要给他吗?孩子学习成绩好,你要爱他,学习成绩不好、社会成就不足,你更要给他家的温暖,这才配得上做家长。”陈默说。

一些家长总是“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你爸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要用功,别走我们的老路”“你不努力,以后会和我一样”……这些沉重的话语令人鼻酸眼热。

“把对子女的付出当作对抗自己未经正视的自卑感的工具,这妨碍了孩子成长的独立性,在心理治疗中被称为‘投射’,家长把内心深处的焦虑、自卑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被动承受、代为完成,这样会在孩子心理上创造一个假自体,使他们按照父母或社会的期待去生活,假自体功能发挥得越多,孩子内心深处真正想要实现的东西就越少。”徐高阳说。

“不要把对孩子的付出和关爱当成要求孩子怎样做、做到什么水平的筹码。”徐高阳表示,家长的爱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即使孩子没有照着这个阶梯走,或是走得不够好,家长也不能把这个梯子撤走,不然,孩子会走得越来越小心翼翼、患得患失。

叛逆,难道是我的错?

“th出现在单词两头和中间的发音是不同的;was和did还没讲懂,现在又要给他讲has got;什么是单位1,怎么找单位1……”作为六年级小学生小海的妈妈,侯女士练就了随时开讲的本领。

然而,升学大幕还没拉开,小海就“厌学”了,试卷错得离谱,侯女士看得心惊。“我把该说的都说了,能做的都做了,他都听不进去,瞪着眼珠跟我吵。”这是侯女士一周之内第二次被儿子气得“出走”,深夜坐在麦当劳大口吸可乐。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视野拓展,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不断受到挑战。与家长身份边缘化相伴而来的是青春期的人生开始出现岔道口,不管不行、管又不听,矛盾火速升级。采访中,不少家长提到被孩子气得身体不适的经历。一个妈妈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喝中药调理身体”。

作为儿科心理治疗师,徐高阳平日接触的来访者年龄跨越6至18岁。“12至15岁的孩子是与家长矛盾最多的。伴随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同伴关系开始起作用,家长会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徐高阳说。

“不要以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没有亲子矛盾。”彭女士是重庆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近十年的工作之中,她见识过各种类型的家长。

“我的课代表最近彻底摆烂了,刚接这个班时,她是班里第一名,人漂亮、家境又好,是大家口中的‘完美女孩’。”彭女士遗憾地说,“现在几乎天天迟到,上课也不抬头,成绩过山车一样下滑。”

“她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全职陪她,对她非常严格,小学时就经常陪她学到凌晨。最近,她妈再也管不住她了,只好偷拍孩子在家的视频发给我,比如刷牙时看手机、赖在床上不起来、对着家人歇斯底里……发完还要嘱咐我‘不要告诉她哦’。我建议她和孩子都去看心理咨询,她又不肯。”彭女士说,旁观者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谁也不能代替她成为家长。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是需要学习的。”陈默说,“在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他想知道‘我是谁’‘别人如何看我’‘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不好这些,他就很难有动力继续往前走。高度聚焦让孩子的成长环境变得不自然,控制、贬低会让他们感到痛苦。越早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就成熟得越快,越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人。”

说起好家长,彭女士一下就想起小源的妈妈,“小源的成绩比较靠后,一次家长会后,他妈妈特意找到我说,小源心地善良、重情义,总能看到其他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希望老师能多鼓励他,不要只用成绩衡量他。”彭女士感慨地说,家长是最有机会了解和关爱孩子的人。

“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要记住一个核心原则——保证亲子关系的稳定和安全,让孩子相信父母是完全支持、积极关注他的,在他有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他提供帮助。有时候,放下一些威严和强硬,家长的功能可能会更强大。”徐高阳说。

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先生将父母的爱概括为三点:理解、指导、解放。所谓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不应一味蛮做;所谓指导,要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所谓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应尽教育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文/记者 陈煜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预防肥胖“四件套”,暑假不做“小胖墩”
疾控U健康 2024-08-02
补牙正畸 验光配镜 减重瘦身 暑期健康“三件套”背后的新变化
新华社 2024-07-19
北京通州消防:今年将为老弱病残人群安装火灾逃生“四件套”2.4万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2
《学爸》曝情感特辑与情感关系海报 探讨鸡娃话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9
“鸡娃”背后,家长们究竟在担心什么
光明日报 2023-04-25
人物故事 | 晚8点的线上温暖
新华社 2022-12-02
放假了,怎样带好娃
中国教师报 2022-07-21
拍案丨为赚7500元 他转卖“四件套” 两天“帮骗”156万余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