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生态涵养区生物多样性实践丰富多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07 07:56

启动“迎豹回家”计划、完善鸟类观测大数据平台、打造大熊猫“北京家园”……伴随本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再次“回归”,各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都开启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新一轮的《实施方案》也强调要夯实生态本底,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保持生态涵养区生态系统稳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5%以上。

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

珍禽猛兽“回归”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经过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本市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在京南的房山区,截至2022年底,房山区陆栖脊椎动物达到302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4种,北京市重点保护动物134种;维管束植物116科452属89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房山区上方山就有北京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古树群,各类野生植物多达110科,319属,652种。中国林蛙、豹猫、斑羚、西伯利亚狍、岩松鼠、红嘴蓝鹊、涝峪苔草、拐枣、黄果朴、流苏树、脱皮榆等野生动植物生活在此。房山区也成为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最多、野生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在京北的密云区,去年初春时节,密云水库及上游地区迎来大批迁徙的珍稀鸟类。其中就有20只“国宝级”珍禽——白鹤成群到访,为北京地区近十年来观测记录白鹤的最大种群。在京西门头沟百花山保护区附近的小五台地区,也已多次发现野生华北豹的踪迹。

“‘京西’是名副其实的豹的故乡,然而自1992年后,北京已经30年没有豹活动的确凿信息。豹种群在北京及周围区域消失的过程,实际上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和生境质量退化、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结果。”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最小化干预自然环境

打造大熊猫的“北京家园”

为留住和迎接更多野生动植物“朋友们”,各区也不遗余力,多措并举为他们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开启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房山区青龙湖西岸,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中,这里将打造大熊猫的“北京家园”。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座规划用地面积约2000亩,集大熊猫繁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示范基地,已于去年12月19日开工建设,建成后将面向公众开放。为何要在青龙湖西岸建造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得益于青龙湖优越的生态本底、齐备的山水林田湖草要素,以及万亩森林公园,这些要素都适合作为大熊猫种群在北京地区的繁衍、栖息地。

房山区青龙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将遵循最小化干预自然环境的原则,通过与现有生态基底有机融合,结合气候、土壤的变化趋势,同时根据大熊猫及伴生动物的原始生境对植被进行局部改良,提升基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密云区园林部门近年来也开展了野生动物本底资源调查工作,完善鸟类观测大数据平台,多部门联动多维度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8b4d7e215e401ad3e8b5a6581f1fbff9.jpg

动态监测野生动物种群资源状况

开启“迎豹回家”计划

门头沟更为留住久违的野生华北豹,一项“迎豹回家”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为野生华北豹“回归”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门头沟百花山保护区不断加强野生动物种群监测,目前在保护区布设90余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群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同时,该保护区还强化极小种群植物保护,摸清百花山保护区内百花山葡萄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分布现状,进一步了解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情况、物种与生境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森林生态建设成效和发展趋势。此外,百花山保护区还充分发挥保护区科研合作平台作用,积极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以科学指导为带动,夯实业务基础,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作为超过2000万人口的首都城市,北京若能恢复豹这样的顶级食肉动物,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将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将对我国其他地区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极大的鼓舞和示范效应。”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亮点

平谷 坚定不移建设“高大尚”平谷

作为首都东部生态屏障,平谷区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不断补齐生态短板,释放更多生态价值。一个以农业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闲新时尚为核心的“高大尚”平谷正在显现。

2021年10月12日,北京市政府和农业农村部签订了推动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把农业中关村的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位于农业中关村核心区的京瓦中心成为全市首宗集建地带地上物入市项目。引进涉农企业80家,京瓦中心一期驻满,聚集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9个、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4个、高端科研创新团队21个。中国农大平谷创新港项目加快推进。建成13个科技小院,建设45个博士农场,汇聚11位院士和175名博士到平谷当“农场主”。平谷大桃品牌价值101.84亿元,销售额突破11亿元。平谷区物流“大流量”也正加速打造。首创全市大地块用地模式,完成3800亩土地整理并具备入市条件,已落地社会投资19.69亿元,全年集中签约330亿元。建成首都食材供配中心、流通加工中心,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金隅数字供应链等5个在施项目有序推进。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地方铁路联通京哈线融入国家铁路主干线。

同时,依托生态资源,平谷区休闲“新时尚”活力不断增进。目前累计发展乡村民宿240户,推出春季赏花、冬季滑雪等精品旅游路线25条,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5H”生活馆成为首个休闲旅游总驿站,30余家露营地成为“北京最受欢迎的露营地”。文旅融合走深走实,“红谷”主题教育馆投入使用,评选产生第一批“平谷好物”,金海湖伴手礼获评北京市农民增收典型案例。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北京)休闲大会,云上桃花节访问量超1亿人次。组织中国京津冀铁人三项赛、渔阳国际冰雪季等系列活动,平谷逐渐成为休闲文化体育新时尚目的地。

密云 保护好密云水库这个无价之宝

2020年8月30日,在密云水库建成6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中指出:“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

为守护好这个“无价之宝”,密云区始终把保水作为头等大事,深入落实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五保水”要求,推进科技保水、全民保水,持续拓展“5+2”保水体系,保障密云水库绝对安全。

密云区推进上游保水,深化京冀“两市三区”协同保水,签署新一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水库上游77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部建成,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从源头解决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推进护林保水,实施一级区周边林木资源保护、林木管护、营林造林等工程,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推进库区保水,开展禁种、禁养、禁牧、禁采、禁游、禁建、禁经营七禁措施。制定实施总氮治理方案,统筹推动25项水体降氮措施,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全市最强。推进依法保水,成立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国率先实现特定区域综合执法。推进政策保水,制定实施《密云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方案》等系列文件,积极探索建设水库一级区“生态特区”。推进科技保水,建成水库一级保护区5处生态保水防火瞭望平台,加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水库区域保水防火监控全覆盖。挂牌成立密云水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建成国内首例大型水库水环境保护分析系统,全面提升水源安全管理效率。推进全民保水,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管护体系,成立密云水库保护公益基金会,组建“水库儿女”保水志愿服务队,形成保水新格局。

dee300c58f4452222c7681e6317af6bd.jpg

昌平 推动十三陵景区5A级提升

作为北京市“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之区,昌平区生态涵养区面积933.7平方公里,是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近年来,昌平区紧抓优势赋能,用好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成功举办明文化论坛,推动居庸关夜长城开门迎客,培育精品民宿和都市农业生态园,打造更多“微度假”目的地,促进文旅农融合发展,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近年来,昌平区十分重视以文保促景区发展,通过科技赋能文保、古树复壮、夜游居庸关等大型品牌活动及开发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促进景区提质增效。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为保护明代珍贵的楠木结构大殿——长陵祾恩殿,实施了数字化三维扫描;为保护“活的文物”, 昌平区多次为古树“体检”“治病”。

2022年12月10日,“焕新明文化,赋能十三陵”为主题的2022明文化论坛举办,通过多位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推动明文化在昌平转化落地。空间上,昌平区运用城市更新思维,将已停业经营场所变为集数字互动体验区、历史文化陈列展区及游客服务区为一体的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打造了“永不落幕的论坛”。通过创新的运营模式,这里将成为昌平区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明文化交流的基地及游客服务体验的样板。

为给游客更丰富的旅游体验,昌平区还开发出一系列以文物古迹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长陵神功圣德碑是记录明成祖朱棣丰功伟绩的石碑,由名为赑屃大龟驮着石碑,民间传说触摸赑屃能给人带来福气。用可爱卡通形象再现赑屃驮石碑造型的书签是昌平文创产品代表,寓意好、设计精巧,令游客爱不释手。

下一步,昌平区将继续释放“三条文化带”汇聚效应,实施十三陵景区5A级提升、居庸关长城博物馆等项目落地,结合十三陵申遗成功20周年,开发一批文创产品,借助明文化论坛、居庸山月、农业嘉年华、苹果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提升昌平文旅品牌影响力,促进文旅融合升级,不断壮大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延庆 冬奥资源带来无限发展潜能

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地之一,冬奥资源赋予延庆发展无限潜能。延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延庆区紧抓冬奥世园两大盛会机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强化赛会赋能,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为牵引,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和北京世园公园有序运营,正在成为地区发展新增长极。下一步,延庆区扎实做好后冬奥后世园文章,谋划实施一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力争成为首都践行“两山”理念、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先行区。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围绕冬奥遗产的传承利用,延庆区专门制定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改造赛会设施,全面推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开园运营,取得未来五年国际雪车联合会赛事举办权,园区已经成为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山、冬嬉雪的国际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

下一步,延庆区将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扎实做好后冬奥、后世园文章,一方面,进一步探索赛后场馆利用新方式,推进大众雪场、冬奥冰雪小镇等建设,积极申办更多世界级、国家级赛事,加快打造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另一方面,创新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中关村(延庆)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大力集聚发展冰雪体育产业,持续举办欢乐冰雪季、冰雪嘉年华等活动,努力把冰雪“冷资源”变成“热产业”,在推动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中展现延庆作为,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中作出延庆表达。

此外,延庆区还将瞄准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发挥中关村延庆园创新平台作用,重点在四类重点培育产业的补链强链延链上下足功夫。推进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八一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资源落地见效,不断增强群众“三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景区化乡村,加快打造九沟十八湾、林果花草蜂药种业创新孵化基地等,进一步建立长效增收机制,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武文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黑建军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北京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北京日报 2024-11-04
大兴区今年已新建18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丰台区生物多样性家底更加丰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6
“生物多样性之都”向美而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密云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揭晓,“寒号鸟”首次闯进高清镜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16
密云区获评2023年度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
密云生态环境微信号 2024-05-15
北京市发布45处代表性观鸟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珍稀动植物频频“打卡亮相” 密云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效
北京密云官方发布 2023-07-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