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七位投资专家指点2023 战略性看好A股 市场将提供更多机会
中国基金报 2022-12-26 10:26

2022年即将收官,2023年新征程即将开启。

经历了今年的一波三折、震荡大跌,2023年A股市场将如何演绎?有哪些机会值得关注?哪些风险因素需要注意?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来自公募、券商资管、私募的七位投资“大咖”,解读2023年市场机遇。他们是南方基金首席投资官(权益)兼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茅炜、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助理兼股票投资部总经理余广、万家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黄海、国君资管权益投资部董事总经理戴祖祥、大华信安执行董事长齐靠民、深圳红筹投资总经理兼投资总监邹奕、远信投资联席首席投资官谢振东。

这些投资人士认为,当前A股市场整体大概率处于估值底、经济基本面底、市场情绪底,因此对2023年全年市场持战略性看好预期。投资中需要关注全球通胀水平、美联储加息情况、国内经济走势等,相对看好消费、医药、新老基建等领域。

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

导致今年A股整体表现较弱

中国基金报: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自四季度以来,A股市场整体先抑后扬,市场此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站在年末,你如何评价今年的市场行情?

茅炜:11月以来,以沪深300指数为代表的蓝筹板块出现显著反弹,最大的驱动来自二十大后政策预期的转变。地产政策、疫情防控都出现了非常快速的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部分投资者对于经济发展要务的疑虑。结构上,前期下跌幅度最大的地产链和互联网平台反弹最强,使得本轮反弹具有一定的超跌反弹特征。

今年A股的表现必须放到全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冲击背景中去理解,美元紧缩、俄乌战争、国内疫情冲击等合力导致了今年的系统性风险。

余广:在内外需转弱、实体融资需求下滑、PMI收缩幅度扩大、国内的政策基调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四季度初市场呈现震荡的态势。随后市场迎来了地产融资政策的实质性利好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的根本性调整,A股触底回升。交易的逻辑围绕“后疫情”主线与经济复苏主线,防疫链、地产链、线下消费等板块均出现报复式上涨。此时的市场属于政策预期和远期基本面定价的阶段,短期之内尚未有可供验证的基本面数据,行情波动较大。

总结来看,受海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国内疫情反复、地产周期下行、海外地缘局势及政策紧缩等影响,今年权益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整体为周期下行叠加黑天鹅冲击之下的熊市行情,市场轮动较快,博弈较为剧烈。

戴祖祥:2022年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非凡年份。股票、债券、外汇、商品市场都经历了剧烈波动。

进入11月份,为化解房地产市场核心风险,政府相关部门先后推出地产“三支箭”政策,11月底也优化了疫情防控措施。因此,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疫情受损行业受益明显,地产和上下游产业链也出现显著反弹。

邹奕:四季度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多个重要转折点。首先是重要会议的胜利召开,为中国之后5~10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消除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其次,疫情防控政策出现了积极的变化,经济活动的重新开放将是大势所趋;再次,地产政策在供需两端持续发力;最后,美国CPI数据及经济数据出现了超预期转弱,市场下修加息路径及终点利率,海外流动性环境转好,紧缩交易退坡,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下降。

这几点原因共同促使市场从四季度初的估值盈利双杀环境走出,整体有了较大的回暖。

战略性看好2023年A股市场

中国基金报:经历近一年的震荡分化、风格切换、结构性行情之后,2023年全年A股市场会如何演绎?有哪些重要因素和重要节点值得关注?

茅炜:由于当前市场整体大概率处于估值底、经济基本面底、市场情绪底,因此对2023年全年市场持战略性看好的态度。

战术方面,经济和市场信心的修复需要有个过程,加上海外欧美经济可能出现衰退,因此市场未必出现流畅的趋势上涨,震荡走高的概率更高。全年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经济修复的力度,当前需要关注政策的力度和落实情况。

余广:展望2023年,经济和市场仍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但我们判断,国内经济将较今年显著回暖,市场也将提供更多机会。

后续重要的观察因素是经济转好和企业盈利修复的实质性信号。随着政策放松的滞后效应逐步体现,预计本轮经济下行周期可能在接下来1-2个季度接近尾声。预计明年一季度市场处于震荡等待盈利预期落地的过程,二季度前后有望迎来盈利改善。

黄海:基本面上,明年经济是一个弱复苏的过程。积极方面,库存的周期比较有效,二季度应该就是库存周期的底部,未来是向上走的趋势,只是过程会比较缓慢。

估值方面,明年保持审慎的态度,强预期可能把未来一两个季度后的复苏全部体现在了股价中。估值还会有波动,但到二季度下半段,估值可能迎来上行,更看好明年下半年的走势。

戴祖祥:2023年A股将迎来酝酿重拾成长的时期。中国经济在复常后将迈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转换增长动力。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在今冬明春筑底回升,预期2023年的盈利增速较2022年有7、8个百分点的提升。

齐靠民: 2023年A股市场的演绎或将取决于国内经济(即GDP失速得问题)如何破局以及消费端和投资端如何发力。未来市场的博弈方向也将从政策的预期逐渐转向政策的效果。

在市场不断演绎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或节点需要关注:第一、更具体的刺激政策(如消费、投资等)出台的时间节点;第二、受益于相关政策的行业及企业盈利恢复的时间节点;第三、目前仍是存量博弈的市场,后续需要观察增量资金(例如养老金)何时入场;第四、尽管美联储的加息减速,但还需关注明年美国的通胀数据拐点以及经济是否有硬着陆的迹象。

邹奕:2023年的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将会较2022年显著改善,但是也要看到内需稳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出口下行的风险已经显现。很多标的的盈利下行趋势发生了逆转,但是大概率将呈现出一个磨底的过程。

2023年的宏观主要线索应该在于中国的复苏,以及海外的衰退,中美的周期错配依然是主要的矛盾点。

谢振东:经济基本面,大的背景是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全年看是确定性的利好。考虑到各种稳增长政策力量的集聚,经济大概率会好于今年。

其次看流动性,美国通胀的压力在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联储加息的斜率和高度,海外紧缩的压力在逐步见顶,减弱了对海外权益市场估值端的压制。国内为恢复经济创造条件,政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

再看市场所处的位置,包括板块的估值,都处于比较低的区间上,体现了比较好的性价比。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最后是风险偏好的可能变化。今年以来所面临的风险多数已经展现,伴随的是风险偏好的持续降低和市场的下行。2023年,伴随生活、生产组织的回归正常,risk-on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短期价值风格占优

中期成长更有吸引力

中国基金报:近期,大盘价值股取得明显超额收益,市场风格偏向低估值蓝筹。今冬明春,市场会否再度躁动,哪类风格和板块会有更强表现?

茅炜:低估值蓝筹板块的上涨主要依赖市场对宏观经济上行的预期。当前恰好处于经济底部向上的拐点,预计低估值蓝筹的行情还会持续。预计未来一个季度市场风格不会有大的变化。

黄海:比较看好价值股风格。大类资产配置上,过去三年,结构性牛市导致80%以上的主动权益资金囤在了成长股中,对价值股的配置极少。价值股再平衡过程的持续时间至少在两年以上,所以从长期来看,资产配置在低估值价值股的再平衡过程是有持续性的。

戴祖祥:当前市场预期政府将出台稳增长政策,在宽货币基础上强化宽信用,春季躁动行情可以期待。考虑到地产、消费的低基数,明年中国经济增长,消费复苏,地产企稳的确定性较强,A股市场将见到盈利底,估值中枢有所提升。

风格方面,短期价值风格占优,中期成长更有吸引力。低估值的大盘股股息具有吸引力,仍有较好绝对收益;小盘股的估值分位数则普遍较低,结构性机会较多。

齐靠民:当前的A股市场逐渐进入投资的“早春时节”。短期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和宏观经济并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修复反弹”,甚至还可能出现一定的“回撤”和“乍暖还寒”,这可能会对市场的风险偏好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随着刺激政策落地和经济逐步复苏,部分行业板块和上市企业已如种子般开始在储备力量,孕育新的行情。板块方面,预计低估值的蓝筹以及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消费、新旧基建和高端制造等板块将会有较好的表现。

邹奕:今冬明春,处于防疫政策放开后的过渡阶段,经济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阵痛。在基本面支撑较弱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对经济复苏的定价已较为充分。若后续经济政策并未不断超预期,市场或许会处于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整体的风格将较为均衡,直到明年春天之后经济活动再次活跃。

看好消费、医药、新老基建等

中国基金报:明年您更看好哪些产业领域及赛道的投资机会?

茅炜:明年关注三个方面的投资机会。一是地产链条(包括金融),产业基本面和资产价格都出现了非常充分的调整,基本面修复的确定性较高,但这些资产长期空间有限,估值瓶颈明显,主要做基本面的修复。

二是以医药和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上轮核心资产,资产价格调整比较充分,但是整体基本面修复有不确定性。优势是这些资产的长期逻辑依然存在,因此值得选股做长期布局。

三是以军工、信创等为代表的长期看好资产,如市场调整则可以布局。

余广:2023年既需要关注经济和政策层面边际变化的受益板块,也要重视二十大指向的中长期结构性机会,预计地产链以及部分消费品是上述政策转向的最大受益者。

黄海:明年是一个经济基本面筑底回升的过程,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广,比如上游资源品、地产产业链、化工、消费、金融等。上半年偏谨慎,更关注能源、煤炭、油气这些领域的机会。整体上还是关注上游资源品、稳增长产业链、化工、建材、钢铁、水泥等领域;金融也是轮动大周期的一条投资线,如保险、券商、银行。

戴祖祥:我国企业在光伏及风电设备、信创、半导体设备及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科研产业链、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具有全球比较优势或进口替代需求,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

齐靠民:面对处于下行周期的出口,2023年国内宏观经济实现“稳增长”将更加依靠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和投资。

在投资方面,我们看好传统基建行业(建筑、桥梁、铁路公路、水利建设等)、新基建行业(数字经济、新能源充电桩、储能电站、医疗教育信息化等)以及自主可控的高端制造业(工业母机、半导体、消费电子等);在消费方面,更看好涨幅较小但具备中长期投资逻辑,且未来几年仍保持较快增速的免税、消费医疗(医美)等以及估值仍处在低位的消费白马。

邹奕:基于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好低估值央企估值重构;基于政策层面重质量轻数量的纲要及未来需求空间,看好新能源、创新药等高端制造行业公司;基于国际局势变化,看好自主可控、军工等行业公司;基于疫后复苏及居民收入增长,看好国货崛起的新消费公司。

谢振东:当下应沿着时代的线索去探寻研究方向,在一些领域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机会:

一,在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中存在一些壁垒足够高、格局足够好,成长性巨大的优势企业。二,中国电动车产业链优势很大,动力电池、材料、设备、核心器件等都具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其中具有较高壁垒的公司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的空间广阔。四,疫情冲击了过去的消费场景,也出现了新的场景和新的商业模式,结合中国的消费体量和消费纵深,产生大体量公司的概率很大。

港股或将迎来

估值与盈利“戴维斯双击”

中国基金报:对港股2023年的表现,以及美联储的政策有什么看法?

茅炜:港股与A股的基本面一致,都是国内经济主导。看好A股意味着对港股方向也是看好的。但是,由于港股受美元流动性的影响更直接,而2023年预计海外依然会有较大的波动,因此港股的双向波动性可能比A股要大。

余广:港股方面,与A股相似,经历前期的反弹后,短期可能有所震荡。但考虑到此前压制港股估值的三大因素——地缘政治及中美摩擦、美联储加息、房地产及疫情防控问题,都将在2023年得到缓解或边际改善,港股市场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双重修复的机遇,看好港股市场投资机会,建议持续观察内外部催化因素。

戴祖祥:当前,港股市场估值已经从11月初的极低水平反弹至略低于平均值的位置,与A股估值历史分位大体相当。港股的低估值奠定了未来收益率的基础,酝酿重返上升态势。2023年的走势基本会跟随A股一起波动,叠加全球资金流动的扰动。

齐靠民:相比于A股,影响港股市场表现的因素更多也更复杂。一方面,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尚未结束,同时2023年海外衰退的风险抬升,这将对外资占比较高的港股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内地不少优秀的新经济和互联网平台企业赴港上市,并且这些企业在港交所的权重日益提升。随着国内防疫及行业监管政策放松和明年经济逐步回暖,相关的权重个股及板块有望受益并将为港股市场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向上的动力。

邹奕:2021年初以来,港股市场在中国经济萎靡、美联储超预期收紧流动性的情况下持续走熊,估值处于历史最低位置。2023年,在中国复苏,美国衰退的宏观线索下,房地产、互联网公司的逆风因素得到边际改善,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也将受益于后疫情时代经济活动复苏,可能会迎来估值和盈利的双击。

谢振东:对明年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相对乐观。作为一个离岸市场,港股的基本面看国内,流动性则取决于海外,这在过去几年很难有共振。明年,两者边际上都有改善的可能。

一个市场的表现取决于上市主体的质量及其成长性。以金融、地产,甚至部分丧失成长性的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港股市场,没有太多的长期投资价值,但能代表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规律的另一部分“港股”,是我们愿意投入时间研究的。

可适度积极布局

回避预期过高、过度拥挤行业

中国基金报:对普通投资者2023年投资有哪些建议?

茅炜:从过往的经验来看,A股大致三年左右可能出现一次系统性风险,换个视角来看,市场每三年可能会给出一次战略性布局的机会。

经历2021年的震荡调整和2022年的系统性下跌,我们判断三年一遇的战略性布局时点大概率来到。因此,建议普通投资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2023年的投资。退一步讲,2023年出风险的概率是低的,如果实现的收益有限,则意味着2024年可能是个收益的大年。即便以非常保守的视角看,2023年也是值得重视的播种年份。

戴祖祥: 2023年股市前景料好于2022年,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吸引力在增强。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股票资产配置,与卓越企业共成长。建议风险适配,不加杠杆,尽量回避那些预期过高、过度拥挤的行业。

齐靠民:近期国家接连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和规划,但疫情处在高发阶段,宏观基本面仍较为疲弱,同时外围市场的风险也尚未消除,2023年A股市场仍将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即使国内经济逐步迈向复苏,行情的演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投资者需要保持耐心。如果存量博弈的情况延续,建议投资者不要过度追逐热点,风物长宜放眼量。

邹奕:作为普通投资者,在2023年要坚定对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可以适当加大在权益投资上的比例,建议从自身能力圈出发,在合理的估值范围内,投资长期空间广阔的公司;或选择坚持长期主义的优秀专业管理机构进行投资,也可以选择以宽基指数及其增强型产品作为配置的工具。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银行理财新年展望:股债机会俱存
上海证券报 2024-01-03
景顺长城张晓南:港股有望均值回归 看好科技赛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4
港股先涨后跌 公募基金仓位提升后剑指何方?
中国证券报 2023-02-01
看好价值回归 公募港股仓位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3-02-01
2023年看好这些机会!多家外商独资公募齐发声——
券商中国 2023-01-25
2023年看好中国经济 A股权益资产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证券日报 2023-01-25
2023年看好这些机会! 多家外商独资公募齐发声
券商中国 2023-01-24
2023年看好这些机会!多家外商独资公募齐发声
券商中国 2023-01-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