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越考越心慌,越考越不甘:拉扯中的考研“N战生”
半月谈 2022-12-25 13:35

上篇:越考越心慌,越考越不甘

一年一度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正在进行,考场上不乏“二战”“三战”乃至“五战”“六战”的“N战生”。近年来,随着考研持续升温,落榜生增多,“N战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在备考过程中往往没有正式工作,已从学校毕业却没有真正走入社会,年纪不小却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常常在振作和挫败中反复拉扯。

家庭支持减弱,经济压力大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人,录取人数110.7万人,录取率24.22%,这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落榜。半月谈记者发现,不少落榜生选择“二战”“三战”甚至“五战”“六战”。

27岁的王心悦从2017年到2021年共考研5次。“考研前3年没有收入,全靠家里支持。我家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好,母亲平时打零工,父亲一直从事体力工作。”王心悦说,“父母对我一直考研不够理解,所以时常发生争执。”

“经济压力大,第4年我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为了省钱只能住在地下室。”王心悦说,不少一起备考的同学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或是家里不愿意支持,只能一边打零工一边学习,有些人甚至直接住在24小时营业的共享自习室里。

23岁的钱银银也表示,“二战”时家里并不支持。“妈妈觉得我‘一战’时那么辛苦还是没能考上,没有必要再浪费一年时间,希望我先去找一个工作,等工作稳定之后去考一个在职研究生,我却想一鼓作气考上研究生。”钱银银说。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难从家庭获得支持的考生,普遍面临着缺乏经济来源问题,同时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相对较少。即便能获得家庭支持的考生,跟家庭的联系也多关于金钱,普遍缺乏情感沟通和交流。

“父母很希望我再考一次,在他们的推动下,我参加了‘二战’备考。”考生王鑫告诉半月谈记者,家人的期待让自己心理压力很大,即使备考中遇到困难和压力,也不愿意和家人交流,害怕再次落榜辜负家人的支持。

学习生活在学校,管理有盲点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部分考生为了完成学校的升学率指标,向学校提交虚假的就业协议后继续留在学校备考,吃着学校的食堂、住着学校的宿舍、用着学校的教室,却成为学校管理的“盲区”。

“毕业时考研失败,又没有找工作,但学校要求提交有单位盖章的就业协议。我和室友就在宿舍楼下的打印店打印了一份就业协议,打印店再帮我们盖个章,一共只花了几块钱。”东北一所高校工商管理系2021级毕业生吴双说,学生提交了就业协议说明已就业了,学校就不用为该学生再操心了。

多名受访学生表示,为降低生活成本、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不少学生备考期间仍租住在学校宿舍,在学校食堂用餐,在学校教室学习,但由于他们不再是学校的在读学生,学校和老师不管他们。

“学校几乎不会管我们这一群人,这么多学生,也顾不过来。我们也因为没有考上研,不好意思跟其他同学交流。”湖南省一高校“二战”考生周博说。

不但部分备考生成为管理盲点,一些毕业生的个人档案和党员组织关系也成了“没娘的孩子”。

小敏2019年毕业后一直在浙江、河南两地备考,期间没有人联系她过组织生活或缴纳党费。“我分别联系了学校、家乡河南的人才交流中心和当地教育局,均未得到明确答复。几经辗转才得知,我的党员材料被存放在了家乡河南的人才交流中心。”小敏说。

“现居地的党支部表示需要介绍信才能接收我的党组织关系,联系学校后,学校只能给我开一个党员证明。”小敏说,但现居地党支部不接受,事情又搁置了。

常感孤独焦虑,心理状态差

“最近两年,报考我们学院的考研调剂人数从十几名骤升至上千名,但最终只有两三人能获得调剂名额。”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天嘉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对考研压力深有感触,“每一个考上的学生对导师都是千恩万谢,觉得终于上岸了”。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考研热”持续,报考人数逐年递增而院校扩招幅度较小,面临高强度学习和同辈竞争压力,“N战生”容易滋生多重心理问题,如孤独感、焦虑感、挫败感、失衡感等。

“二战”考东北财经大学失利的吴双说,自己两点一线备考,每天的日程只有睡觉和学习两件事,和外界接触很少,虽然还是“租用”寝室在学校学习,但周围都是学弟学妹,没什么朋友。“在自习室备考的时候,经常看到同是备考的同学和家人打着电话就哭了起来,我也哭过四五次,感到很孤独。”

“二战”备考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曾柯涵说,上一年考研失败后,家里人没有阻止她继续考研,却无形中增加了她的心理负担,“如果今年还是没考上,会让家里人挺失望的”。考生王宇鑫也表示,压力主要源于自身,一方面太想考上了,总觉得学不够、很心慌,另一方面对考不上的诸多后果感到害怕。

考生在图书馆备考

“二战”备考的钱舒婕告诉半月谈记者,每当手机里刷到“考研报名总人数超过500万”这类信息,她都会感到非常焦虑。“考研群体是一个大圈子,看着别人学得起劲,就总是感觉自己学习效果不好,跟不上进度,一整天胡思乱想。”

同时,年纪越考越大,与同龄人脱节,更让“N战生”感到压力山大。

“对年龄和未来规划都很焦虑。”钱舒婕表示,不少年龄相仿的同学已经在工作领域小有成就,展现出自己向往的那一面,而自己这两年却一直原地踏步,“往后想想,我读完研已经快30岁,就更焦虑”。

“考研5年,快变成剩女了。”今年27岁的王心悦说,因为父母比较开明,前几年在婚恋问题上没有压力,但今年父亲生病,让她突然有了紧迫感。23岁的曾柯涵则担心,已经浪费了一年时间,就算今年考上,年龄也比同级研究生更大,“担心对找工作有影响”。

培训机构噱头多,不少考生被“套路”

随着考研人数逐年递增,社会上涉及专业报考、提供线上线下辅导服务的各类考研培训机构也大量涌现。一些非正规培训机构利用考生“上岸”心切的心理,推出天价补习班,将考生视为牟利对象,不少考生被“套路”。

一些考研培训机构开设了“冲刺班”“名师班”“保过班”,甚至宣称有“内部资源”,向考生收取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培训费。

半月谈记者调研得知,北京一考研培训机构推出的小班课和一对一辅导课,费用从2500元到35000元不等。其中收费较高的一对一辅导课根据收费价格,承诺保过基本分或保过初试,否则退还三分之一学费。

“机构稳赚不赔,‘保过’只是一个噱头。”曾在该机构任教的谢颖表示,授课老师的课时费一般占1/3,即使考生没考上退费1/3,机构也有赚。

谢颖说,如果经济困难,机构还会诱导学生分期付款,目的就是把课卖出去。曾兼职于某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培训机构的王宇透露,其供职的机构每年大课班学生人数约600到800人,每年盈利近80万元。

高昂的培训费用给不少考生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考生王心悦表示,自己连续两年分别找了两家培训机构上课,花费约8万元,相当于家里一年的收入。 

尽管收费高昂,但部分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并未得到保障。王心悦说,缴费前机构宣传授课的都是名师,但后来授课的其实是前一年考上的学生。王宇也表示,培训机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讲课水平全凭老师自己的理解。

一些培训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得到高分考生信息,简单修饰后作为自己机构的学生进行虚假宣传,这些套路也让考生防不胜防。

下篇: 把“N战生”纳入社区服务体系

考研“N战生”群体越来越庞大,不能任其处于管理和服务的盲区。相关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为不在校考生提供备考学习、文化活动等场所,同时依托基层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加强对考研群体的思想关注和价值观引领,及时化解其心理问题,防范其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

发挥社区功能,纳入重点服务

“加强对考研群体的服务,需要依托组织平台,基层社区具有明显优势。”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宋龙华说,不少社区构建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运转机制,具备更好服务考研群体的条件。

他建议,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大对社区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社区在服务青年群体等方面的作用。

重庆市政协委员程德安建议,社区应将考研群体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在摸清该群体底数的基础上,强化对这一群体的服务和引领职能。除了为该群体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外,还可以发挥社区的兜底功能,对缺乏生活保障的考生提供必要帮助。

一棵挂满祝福字样的考研祈福树亮相沈阳农业大学

专家表示,基层党组织尤其需要发挥思想引领功能,可针对考研群体加强文化建设,引导他们参与更多的文化活动,一方面缓解其孤独感,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进行身体和心理的修复。

发挥志愿组织作用,提供过渡性就业

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社工服务中心主任陈会兰表示,当前不少社区都有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组织,这些组织平时针对辖区内的辍学、失业等重点群体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建议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组织,进一步扩大重点服务范围,将辖区内考研群体尤其是多次备考的考生纳入其中。

引导社区内高级知识分子为考生提供志愿服务也是一个办法。社区高级知识分子拥有高学历、高见识的优势,引导部分高知人群成立志愿组织,可对考生分享考研就学、事业发展、人生规划的心得体会,帮助其疏导焦虑情绪。同时,可吸收社区内考研成功的学生进入志愿服务组织,为备考生提供经验辅导。

此外,专家表示,对于缺乏收入来源和经济支持的考生,可吸收其中合适者进入社区社会组织,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其一定报酬,提供临时性、过渡性工作岗位,解决其生活之忧,加强其与社会的情感连接。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良诱导

程德安建议,针对当前部分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非法谋取考生利益的情况,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对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巡查,严厉打击不法行为。针对考生的维权纠纷,相关部门要及时受理、处理。

此外,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具体案例曝光等方式,让考生避免“套路”,在培训机构中以儆效尤。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裹挟下,一些考生容易变得孤僻,部分考生甚至沉迷于网上虚无缥缈的“积攒福报”,需求慰藉,一些软件开发者从中发现“商机”,开发了各种“赛博礼佛”软件以获取钱财和用户。

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建议,相关部门应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监管治理,防范网上礼佛等“泛宗教化”行为被不法分子利用,误导考生价值观。

文/半月谈记者 韩振 吴燕霞 周思宇 参与采写 凌艺菲、潘文苑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美妆心得 |女人一生必买的五支香水 | 好物
时尚临风 2024-03-19
查分进行时!多地今起公布2024考研成绩
中新网 2024-02-26
越简单、越讲究,人人都爱的「黑+白」穿搭,为什么你穿不好看?
猫姐品衣有道 2024-01-02
“一身宽松”越来越流行,这样穿太高级
时尚临风 2023-10-25
被女明星的“开运眉”种草了!温柔又提气质,难怪现在越变越漂亮了
我是张小弦 2023-09-22
懒散自由的西班牙也流行考公?
北青网 2023-08-12
研究生“过剩”了?北京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生
中国科学报 2023-03-31
一培训班收费后不授课,还指示考生作弊!判了
南方都市报 2023-03-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