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夜读|懂得适度,感情才能保鲜
有书 2022-12-24 22:00

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一头驴,平时吃惯了主人给的青草,久而久之便觉得食之无味了。

一次,主人往它的草料里加了一把盐,从前乏味的草料竟变成了美味的佳肴。

得知这是加了盐的缘故,驴便兴奋地向主人说,以后不吃草料了,只吃盐。

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日,这头驴就皱着眉头找草料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食盐效应”。

意思是再好的东西,也要适时、适度,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故事中的驴,只是尝到有盐的草料,就自以为“盐”是世间最好的食物。

殊不知,盐只是美食的调味剂,若只吃盐,就会食之难咽。

因为无视了“度”和真正的“需求”,只会让结果南辕北辙。

反观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亦是如此。

我们经常因为失了分寸和界限,使得关系很容易变质;

忽略了懂得按需和适度,感情才能保鲜。

无论是与人交往、伴侣相处,还是子女教育,若能运用食盐效应,把握其中的需求和尺度,自能让关系更上一层楼。

最好的关系,是能够洞察对方的喜好

南宋时期有个员外,家里很富裕,他为人和善且懂分寸,对自家的每个租户都很好。

有一天,员外一位相交多年的好友来访,说家里突遭变故,请求员外收留他。

员外立即为他安排了住所,并给朋友一些土地用于耕种,但是,要收取和租户一样的租金。

旁人得知后,指责员外太过吝啬了,既然是关系要好的好友,又何必分得如此清楚。

员外解释道:“如若我让他一直住在家里,好吃好喝的招待他。长此以往,他不仅会失去谋生的能力,还会觉得我对他的帮助是理所应当。再者,我自己负担也很重,不能供养闲人。给他需要的田地,让他自己劳作,我们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果然,几年之后,员外的朋友靠自己努力,攒下了一些积蓄。

原本困苦的生活也变得宽裕,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比之前更近了。

人生在世,谁都免不了山穷水尽、穷困潦倒之时。

但并非所有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得到帮助后懂得感恩。

而员外的做法,不过是看到了朋友的难处,也是看到了朋友的需要。

东野圭吾曾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帮助给错了人,就容易成怜悯和讽刺;

付出过了度,又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适度的付出、只给对方需要的东西有些冷漠和自私;

但实际上,这恰恰是给足了对方鼓励和相信对方有自我变好的能力。

社会交换理论曾指出:任何一段人际关系,其本质都是利益交换关系。

它不仅需要感情的维系,更需要把握好彼此的需求和利益。

凡事有度,按需给予,才是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最好的婚姻,是懂得适度的“加盐”

短篇小说《伤逝》中,男女主的爱情经历,让人不胜唏嘘。

女主子君和男主涓生郎才女貌,交往半年后,子君便不顾家人反对,与一穷二白的涓生私奔。

为了寻找住处,子君卖掉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但她并不在意,反而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同居后的日子,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但她也没抱怨,而是放弃了自己读书和打扮的时间,来操持生计、包揽家务。

因为她爱涓生,也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可久而久之,涓生便开始躲着子君,甚至嫌弃她没了以前的魅力。

而子君这种忘我的付出,非但没换来涓生的感激,反倒让自己伤痕累累。

有人评价说:“子君的爱,就像飞蛾赴火,是那般地奋不顾身。”

可奋不顾身的最后,也往往是葬身于火海,不会有人感念,也不会有人铭记。

因为单方面的付出,永远架不起爱情的桥梁。

再浓烈的爱意,给多了,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因此,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就别做了;

那些要你一再退让原则的人,也别再容忍了。

生活不是只有伴侣,还应有自己。

正如《婚姻的艺术》中有句话:“无论内心多爱一个人,都要记得把那份爱分成两半,一半爱给婚姻,另一半留给自己。”

好的婚姻,不是相行渐远,是共同维系、相互暖心。

适度的付出,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可无底线的爱意,终究难换来同等的情意。

俗话说:“情深不寿。”

一段感情,爱人七分足矣,剩下三分,爱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把握好爱的边界

在热播剧《加油!妈妈》中,有这样一幕:

潘之琳饰演的朱璐曦,与女儿伊莎贝尔出门在外。

朱璐曦让女儿坐在凳子上,女儿却嫌弃凳子不干净,要让她用衣服擦过才肯坐。

而当朱璐曦问她,为什么不拿你自己的衣服来擦时。

女儿更是理直气壮地反驳道:“小公主的裙子是不能被弄脏的!”

原来,一直以来,朱璐曦都把女儿当“公主”一样宠爱。

娇纵女儿的脾气、放纵女儿的欲望,无条件满足女儿的所有要求。

最终导致女儿自私、任性,与同学相处时也是高高在上、难以融入集体。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却会使子女遭受毁灭。”

深以为然。

过度的溺爱,永远养不出独立、有担当的孩子。

看过演员张洪杰的一段采访。

早已年过七十的他,却还是不断接戏、拍戏。

因为他要养活的,不仅是瘫痪的老伴,还有三个已婚的子女和他们的家属。

面对孩子的需求,张洪杰一直都是有求必应,只要孩子健康,他便什么都顺着孩子。

也正是因为这种为孩子无底线付出的教育理念,让三个孩子长成了“巨婴”。

两个女儿已经嫁人,却还要让他出钱买房;

儿子成家找不到工作,就去领他的退休金……

本是孩子独立撑起一片天的年纪,却事事都离不开父母的操心和帮衬。

要知道,父母不会跟随孩子一辈子,也不会给孩子兜底一辈子。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一直给他“糖”,而是培养其独立成熟的心智。

很多时候,我们会拿“孩子小,他不懂”来当借口。

可实际上,孩子在两三岁时便开始有独立的意识。

他们不仅会观察父母的脸色,还能根据外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若这时,我们还在过度包办或者掌控孩子的生活,便会让其独立的心智慢慢闭合,滋生依赖的思想。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曾说:“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立。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不依赖父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

因此,孩子该做的事,父母就不要去担了;孩子该吃的苦,父母也不要去扛了。

当孩子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长大后才能拥有独立生活的底气。

《菜根谭》有言:“人品做到极致,只是恰好。”

反观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亦是如此。

付出有度,才能恰到好处;按需给予,才能长久升温。

人情来往,不过度、不逾矩,关系便能和谐;

婚姻爱情,别给太多、别爱太满,感情才能长久;

教育子女,不管太严、不放太宽,孩子才能独立成熟。

而当我们把握住了相处中的“食盐效应”,自然也能在生活的洪流中,张弛有度、惬意人生。

文 | 有书羊驼

来源:有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帆书樊登讲书 2024-10-21
夜读|唯有释怀,才能与自己和解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6-12
夜读|懂得借力而为,才能突破瓶颈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2-20
夜读|懂得留白的人生,后劲更足
猫姐能量圈 2024-01-18
夜读|不计较得失,感情才能长久
有书 2023-11-16
夜读|守规矩是基础,懂变通是能力
有书 2023-11-14
夜读|只有经历遗憾,才能懂得珍惜
猫姐能量圈 2023-10-13
夜读|成熟的人,懂得克制自己的反驳欲
猫姐能量圈 2023-10-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