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花式保壳行为不可取
证券时报 2022-12-23 10:00

年关将至,又到了退市风险类公司保壳关键时间段。近期,部分公司通过突击交易、资产重组、债务豁免、免费捐赠等手段做大收入、增厚资产,企图咸鱼翻身,规避退市风险。上述公司的行为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沪深交易所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就相关情况进行说明。

核准制背景下,一些公司出于对IPO审核过程缓慢的担忧以及节约成本的考虑,可能会选择买壳来实现上市,这间接导致壳资源被爆炒,上市公司保壳意愿浓厚,即使上市公司运营不善,也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壳交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但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壳资源的价值越来越低,上市公司保壳必要性大大降低。近几年来,A股借壳上市数量越来越少,借壳上市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导致壳价值持续萎缩。

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不断加大出清力度,紧盯上市公司突击交易等行为,采取刨根问底式问询,决定实现应退尽退,上市公司保壳难度增加。2022年退市新规政策效果集中显现,截至目前,已有42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创年度历史新高,九成以上是因为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2023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或仍将快速增加,但退市类型可能将多元化。

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年末突击交易等保壳行为,退市新规设置了营业收入扣除标准,明确关于新增贸易收入、非稳定业务模式等复杂收入从营收中扣除,让处于退市边缘的空壳公司难在营收上耍花招。

在保壳必要性低,难度增加的背景下,就算公司能侥幸保壳,但如果公司本身质地较差,通过并购重组、突击交易等手段虽然短时间内能改善公司财务状况,但中长期业绩如何仍是一个大问题。

此外,上市公司保壳不利于A股市场的资源配置。僵尸空壳企业留存在市场上垂而不朽,不时兴风作浪,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资源优化配置,优质企业的价值难以体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用脚投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坚决摒弃绩差公司,向优秀公司看齐。切莫抱着侥幸心理,参与壳公司炒作,助长炒壳风气。(证券时报记者 王军)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