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刮腻子”世界冠军选择回母校当老师 技术工人马宏达想要“引领行业前进”
解放日报 2022-12-21 13:07

世界技能大赛摘金的一个多月后,“刮腻子”世界冠军马宏达的生活,回归平静。

12月初,马宏达回到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担任学校的实习教师和世赛教练。除了称呼从“同学”变成了“老师”以外,他的生活轨迹似乎并没有很大改变。他依然每天会和教练徐震一起研究比赛项目、探讨工艺技术,在学校熟悉的环境里吃饭、睡觉,休息时和朋友组队打几局游戏。平日里,只有学校里随处可见的横幅、照片,以及学校官网首页醒目的金牌喜讯还在提醒着他的“成名”。

今年10月23日,在世赛特别赛法国赛区冠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比赛中,22岁的马宏达拿到冠军,为中国队在该项目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热度逐渐散去,相比“世界冠军”,马宏达坦言“更想做好自己”——传承好先进技术,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世界冠军。

如何培养冠军

为了这次的比赛,马宏达已经训练了足足五年,长年累月练习养成的肌肉记忆是最大的底气。每天8时,他都会准时到实训室训练,每天的训练量不低于7小时。夏天天气炎热,往往几组动作下来,他身上的训练服就湿透了。为了不耽误训练,他会提前多准备几套训练服。平时,他训练认真刻苦,5厘米厚的钢头鞋,不到2个月就磨破了底。

反复练习的可不只是技艺。由于比赛涉及英文说明书和图纸,马宏达还要补修英语、数学等文化课。“每天都要背诵一大堆的英语单词,很多都是难记的专业词汇。当时队里对我们的要求,这些单词可以不会读,但一定要认识。”这一度让英语薄弱的马宏达十分煎熬。有一段时间,他随身揣着记满笔记的单词本,一有空闲就抓紧背诵。此外,一个项目的比赛会持续数日,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连续操作,体能训练也是重要内容,“比赛是个体力活,训练时每天都要晨跑”。

今年5月底,世界技能组织决定,原定于202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不再举办(今年9月26日,经世界技能组织投票表决,上海获得2026年世赛主办权)。这个消息一度把马宏达“打蒙了”,他回了家,每天除了发呆几乎什么都不做。到7月重新归队备战时,他长胖了30斤。胖了之后,马宏达干活不利索,冲劲降低不少档次,还总说自己累了,原来可以轻松完成的工艺工法也生疏不少。好在,在教练徐震的督促下,马宏达开始跑步减肥,一边控制体形,一边技术冲刺,才逐渐找回状态。

夺冠后,马宏达把冠军的功劳更多归结为团队的传承与胜利。此言非虚。为摸清世赛项目的技术要求,教练们耗费大量精力,翻译历届大赛文件,分析各项工艺,调试数百种工具和设备。

“实际上,技能冠军的培养并不比奥运冠军容易。培养一个冠军,平均花费超过200万元。”徐震的回答很精确。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一个作品的材料费用大概是4000元,平均一周完成一个作品,5年的时间,光材料费用就超过100万元了。这还不算平时工具和设备的损耗,200万元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比赛是“捷径”

世赛金牌背后,是一级级的全国选拔比赛。“选拔机制有点像奥运会。”徐震解释。2015年,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成立了世赛训练研发中心,每年会从学校选拔队员。通过学校选拔后,新人还需要从市级比赛开始,一级一级参加比赛,经过淘汰筛选,进入国家队集中训练。一般来说,全国赛的前十名进入国家集训队,此后还要再进行2—3轮的选拔淘汰,直到选出最优秀的选手来参加世赛。

2019年,第45届世赛在俄罗斯喀山举行,马宏达作为有潜力的后备选手随队到现场观摩。在那届比赛上,高宇宙在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获得银牌,刷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不过,银牌也成了高宇宙和教练团队的遗憾。马宏达默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拿到金牌。

在此之前,马宏达的“信念感”并没有很强。他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学好技术,等毕业了能更好更快地去施工单位里上手。不止马宏达,“学技术”可能是大部分职校学生投身技能比赛道路的初衷。在职业学校学建筑的学生,前几年的学习以理论课为主,实操类的课程接触较少,要提升毕业后的竞争力,学好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赛算得上是条“捷径”。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专校长张建平告诉记者,现在世赛在国内的职业教育领域推广度很高。对校方来说,学生能够参加大赛、赢取奖牌,可以显著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学校普遍重视。“学校几乎是抽调精锐师资进行培训,后勤保障也尽可能细致到位。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肯定是受益的,能获得其他同学无法享受的教学资源。”张建平说。

另一方面,比赛带来的加成不仅是技能上的提升。对马宏达来说,“世界冠军”不仅仅是一个头衔,也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由于世赛夺金,马宏达获得了国家奖励的30万元奖金。按照规定,他可以直接获得杭州市C类人才认定,享受户籍、住房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在技能职称评定上,马宏达有可能将直接跃升为特级技师。

补足差距更重要

记者曾问过马宏达,如果没有参加世赛,他会去做什么?“当一名室内设计师。”马宏达解释,在专心练习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前,他学的是建筑装饰专业,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室内装修设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一门手艺”和“毕业后帮父亲一起干活”一直是马宏达的目标。

马宏达的同学中,跟他背景相似的同学还不少。有研究者做过调查,相比其他专业,学习建筑专业的职校学生,有家人或亲属从事相关行业的比例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因此进入这个行业。记者随机采访过几位毕业多年的建筑专业职校毕业生,他们都已不再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他们的同学、朋友中仍留在建筑行业内的也寥寥无几。

“在建筑行业,这些年的技术人才断代很严重,用工缺口很大。”张建平发现,太脏太累还挣不到钱是对这一行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常见的情况是上一辈做了技术工人,就会努力让下一辈不要去做。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职校更擅长培养工程造价、设计等方面的技能人才,但对建筑施工以及专业技术工种的人才培养经验不足,“传统的木工、瓦工等仍然更依赖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

“更重要的是技术的传承与进步。”采访期间,马宏达多次向记者强调这个观点,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马宏达会把自己的作品发给父亲,跟他交流技艺、请教经验。但练习的时间久了,造型复杂了,技术难度上去了,父亲再看到他的作品时,怎么也想不出是怎么做出来的。马宏达突然意识到,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木匠,面对新工艺也会手足无措。

徐震更加直截了当:“国内的抹灰和隔墙标准已经落后了。”这些年,通过研究世赛规则,分析各项工艺,他发现在某些技术方面,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在他眼中,世赛是与世界高水平技术交流的一个窗口,看到差距、补足短板比金牌更加重要。

“职业鄙视”正破冰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马宏达获得了极大关注。面对镜头,马宏达侃侃而谈,谦逊平和又自信满满。“刮腻子”和“世界冠军”,两个反差感颇大的词语连起来,既让人觉得新鲜,也把职业教育拉回聚光灯下——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技术工人也能拿金牌,过得很体面。

11月18日,马宏达世赛摘金后,第一次重回浙江建设技师学院。走在校园内,看着学校里挂满的横幅、海报,感受同学们的热情欢呼,马宏达想起了刚到学校报到时的场景。彼时,中考失利的他选择“学技术”,未来会怎样,他当时也忐忑迷茫。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越来越多像马宏达一样的年轻人在世界舞台摘金夺银,某种程度存在于人们心底的“职业鄙视链”正在缓慢破冰。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是,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招生更热闹了。其中,有一个数字建造班,班里所有学生的分数都超过了普通高中的分数线。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院长钱正海表示:“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越来越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领域,成为高级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从长远看,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这也对职业学校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震觉得,职业院校应加强教育模式的创新,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此外,还要提升真正的科研能力,尤其是要不断加强对技术的钻研。“像我们这种行业内顶尖的职业院校,在技术和工艺储备上可能需要领先3—5年,这样我们未来培养出去的学生才能用到最前沿的技术,来带动行业发展。”徐震告诉记者。

“引领行业前进”也是马宏达的新目标。前不久,他回归母校成为实习老师。目前,他正和顾威烈、高宇宙以及徐震一起训练后来者,努力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承下去。同时,他还在不断学习和训练,他不希望自己教给学生的只是他目前学到的东西。新一轮的世赛选拔即将开始,希望还有更多的“马宏达”涌现出来,讲述他们的夺冠故事。

文/朱凌君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世界技能大赛冠亚军回到母校分享奋斗故事
广州日报 2024-09-24
将竞赛标准融入日常技工教育 让选手同时符合企业岗位人才标准
南方都市报 2024-09-18
让“世赛”成果“融”得顺利“转”得合理
中工网 2024-08-25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给广东带来了什么?一个赛项催生一个新专业
广州日报 2024-08-22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让更多国内外技能青年被看到
中国青年报 2024-07-15
聚焦|好饭不怕晚!29岁李轩豪用世界冠军洗清污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4
风暴眼 | 走出低谷!谢震业时隔近一年重回200米跑道 跑出久违佳绩达标奥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3
苏炳添联手谢震业 复出接力夺首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