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百万年前古人类生活湖滨环境有何特点?泥河湾地质考古研究有新发现
中国新闻网 2022-12-17 13:18

岑家湾遗址位置图

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的中国泥河湾盆地拥有众多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经典遗址,遗址在湖滨环境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扰动,制约了对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生存行为的客观解读,因而备受学界关注。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裴树文研究团队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班牙高级科学研究委员会(CSIC)历史研究所等中外机构合作,通过运用地质考古手段对泥河湾盆地内约110万年前的岑家湾遗址成因进行深入研究,最新揭示出该遗址埋藏特点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这项古人类研究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第四纪科学期刊》(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在线发表。

岑家湾遗址石制品和化石空间分布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马东东博士介绍,湖滨环境拥有丰富的水源和动植物资源,是早期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之一。然而,受到湖泊的扩张与收缩,或入湖水流等因素的影响,埋藏于湖滨环境的遗址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造成遗物的空间位置变化、部分石制品流失等现象。因此,对湖滨环境古人类遗址形成过程研究进行科学评估,是揭示古人类技术与行为特点的基础与前提。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带,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且最集中证据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而广受国际学术界关注。岑家湾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岑家湾台地北缘,1984年发现后已经历多次发掘,以文化层薄、出土遗物丰富、高拼合率的石制品等特征最受瞩目。古地磁测年结果显示,早期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约110万年前。

马东东表示,研究团队本次在岑家湾遗址地质、地貌和沉积学特点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石制品刃缘磨圆程度、石制品尺寸分布、石制品与拼合组空间分布等多项指标的分析,解析遗址的埋藏过程。

最新分析表明,岑家湾遗址文化层以黏土和极细砂为主,层内发育弱的水平层理,显示浅水湖滨沉积特点。石制品刃缘磨圆度低,文化遗物空间分布存在多个聚集,石制品的拼合率高,且拼合组内石制品的水平与垂直距离多在1米之内等特点,显示该遗址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微弱的湖滨片流的影响,石制品空间位置未受明显改造,石制品的完整程度高,古人类活动是遗址形成与埋藏的主要因素,是古人类技术与行为研究的理想遗址。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裴树文研究员认为,这次岑家湾遗址的形成过程研究以学科交叉(地质学和考古学)理念为出发点,系统运用地质、地貌和出土文化遗物的多项有效指标,采用量化统计手段,多视角解析遗址的形成和埋藏过程,为揭示古人类对岑家湾遗址的利用过程和技术与行为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本项研究对系统复原百万年前古人类对泥河湾古湖滨不同地貌景观的适应和生存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记者 孙自法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证实——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最早距今超过20万年
华西都市报 2024-08-15
安徽华龙洞遗址开启第四次发掘 探秘30万年前古人类生活场景
中国新闻网 2024-05-16
泥河湾盆地110万年前古人类石器技术研究获新进展
央视新闻 2024-03-05
图片故事 | 九旬研究员的“约会古人类”之旅
新华社 2023-09-18
重磅!黄河流域发现长达百万年连续古人类文化遗存
人民网 2023-07-10
陕西夜塬遗址:展示百万年来远古人类活动清晰轨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3-12
考古人员在滇西北发现了一系列重要古人类活动线索
中国新闻网 2022-12-28
考古人员在滇西北发现一系列重要古人类活动线索
中国新闻网 2022-1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