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寻找中华民族的“创世英雄”
新华社 2022-12-15 12:07

历时7年有余,举全国文艺界、学术界、出版界之力,国内首个以创世神话为主题的重大文化工程进入收官阶段。近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亮相。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步入上海中华艺术宫,观者瞬间沉浸于神话世界,穿越时空回溯中华文明源头。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展厅以四种“黄色”分隔为不同展览空间,错落有致呈现76件艺术作品。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百余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尽情挥洒想象,再现“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涿鹿大战”“嫦娥奔月”等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华英雄创世场景……

从展览出发,上海将在未来1个多月里全面展示这项宏大文化工程全景全貌:8家国有文艺院团将奉献12场演出,涵盖交响乐、民乐、舞剧、戏曲、儿童剧、木偶剧等多元艺术形式;上海广播电视台还将同步举行“中华创世神话”作品展播活动,推出电视栏目、电视动画、动画电影、大型广播小说等。

出版大家写“小书” 点亮神话工程“星光”

不仅限于美术创作。从2015年至2022年,中华创世神话工程以沪上出版家赵昌平先生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为原点之一,如涓涓溪流逐渐汇成奔腾江海,不断涌现新的成果,迄今已推出5个系列39种52册近2330万字的“中华创世神话研究系列丛书”,派生出连环画大系、广播剧、舞台演出……形成了气势磅礴的中华创世神话“元宇宙”。

而以中华创世神话为基础的综合大展,则立于浩瀚的中华文化源头,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方式呈现了从混沌天地到神话时代再到华夏国家雏形诞生的整个过程。

神话,是中华先民的心灵之梦。创世英雄,是中华先民的精神偶像。天地如何肇始?人类如何诞生?……屈原在《天问》中层出不穷的发问,答案都曾由神话故事给出。

“创世神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IP’”。著名作家、出版人孙颙说,打造中华创世神话的“元宇宙”,这一故事也要从20年前说起。2003年,有感于中国年轻一代对希腊罗马等西方传世传说兴趣浓厚,对中华文明的神话源头却知之不详,电影界的吴贻弓、出版界的赵昌平、美术界的施大畏、文学界的孙颙在两会期间不约而同谈起了“被忽视”的中华神话故事。他们秉烛夜谈,兴奋地探讨中华文明、东方哲学,相约携手为中国年轻人写一本“小书”,讲清楚中华文明从何处起源而生生不息。

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呕心沥血、耗时数年,写完了这本40万字的“小书”。

“写完这本书,赵昌平就走了……他以毕生之力完成了中华创世神话的梳理提炼,但自己没有看到这本书出版就抱憾离开了世界。”作为这项宏大文化工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著名画家施大畏说。

赵昌平抱憾辞世,但创世神话工程的星光已经点亮。

2015年,上海市启动“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汇聚上海乃至全国之力,历时7年对中华创世神话展开极其深入的系统研究梳理。

7年有余的时光中,围绕中华创世神话,全国学术领域共完成5个系列39种52册近2330万字的“中华创世神话研究系列丛书”,系统梳理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学术成果十分丰硕。仅“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的一期成果,就包括6部研究专著、8部神话文献资料汇编,如《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谱系》《中华禹迹寻踪》《盘古文化的动态传承》等,总字数约1500万字。

描绘中华创世英雄群像 “法天象地”呈现中华精神

“盘古、女娲、大禹、嫦娥长什么样?中华创世神话的文艺创作刚刚开始时,所有人都很茫然。”施大畏回忆。

首个难题,就是中华创世英雄形象难有定论。“神话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英雄形象非常多元、比较模糊。讨论之后,我们做了很多造型,每个人做的造型都不一样。我们必须再次提炼中华创世神话里面的主题,从中精选故事……故事有了,英雄的精气神出来了,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人们还回忆起赵昌平的呼吁——“把图腾研究清楚,创世英雄的形象问题就解决了。”

举重若轻。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的学术顾问团决定,先画连环画、绘本!于是,总计30本、850幅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大系“呱呱落地”,在众多连环画高手鲜活的线条描绘之下,中华创世神话故事有了“底稿”。

从1996年开始,施大畏不断尝试绘画大禹、后羿等强壮勇毅的英雄。“我们到底怎么描述心中的神、英雄人物?大家的答案逐渐统一——把神变成人,让他(她)有血肉有情感,有饱满的精气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勇于牺牲……我们拥有自己强大的英雄主义传统。在这样一种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他说。

在中华艺术宫展厅中,人们可以看到:北京画家冯远的《盘古开天》气势雄浑,西藏画家边次的《女娲造人》祥和美丽,邱瑞敏、李根笔下的仓颉有着充满神话气息的“重目”,张培成的《涿鹿大战》有着中国版《指环王》的瑰奇……数十位当代书法名家为中华创世神话挥毫泼墨,以真草篆隶行各书体写出中华英雄开天辟地、法天象地、改天换地的精气神。

“仓颉造字,天地为之色变……如此瑰丽的神话传说充分显示了书法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中国的方块字,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我们用书法来参与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创作,正是在激活中华文明的一个关键基因。”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说。

“创世神话不仅是故事,更是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以及中国人整个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蒋铁骊耗时三年创作《大禹治水定九州》。整件雕塑作品定格了一个充满激烈对抗和戏剧性的“非常态”场景:有人自空中摔落,有人血脉贲张拼尽全力……大禹和他的伙伴们在艰难困苦之中成就传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中华英雄的勇猛刚毅、牺牲无畏,从上古到当代一脉相承。”施大畏说,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一个人,都抱着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自豪感。

“我们特地去了新疆、西藏、甘肃、四川、广东,邀请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参与其中,把壁画、唐卡、漆画等丰富艺术样式纳入创作范畴。这样的创作阵容,体现了中华多民族对于创世神话共同的理解与想象……大家众志成城投身这一工程,是因为来自各个民族的艺术家,血脉中都有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涌动不息。”他说。

“此次大展涵盖了各个文艺领域的创作成果,内涵深厚,对于布展也是挑战。我们尝试以展陈集合各个门类的丰硕成果,尝试建构中华创世神话的宏大与精彩叙事体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说。

为中华文明探源发力 书写“何以中国”又一篇章

2017年底,上海开始全方位发掘和系统整理国内50多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完成巨大规模的专题文献资料集成,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创世神话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及整体风貌。

学术界指出,作为国内首个以创世神话为主题的重大文化工程,“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集各方之力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梳理,从神话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全貌,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创世神话包含了天地宇宙的创造、人的来源、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创制、制度文化的创制等五个部分,是探究文化源头的核心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田兆元认为。

学术界展开的田野调查发现,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禹以及仓颉等相关的历史遗迹遍布神州各地,在各民族中存在普遍的认同,且这些创世神灵的故事通过“图像叙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通过神话谱系研究,学者们指出,中华创世神话中蕴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流。中华民族系多族群“同出一源”,如黄帝、炎帝、蚩尤、刑天等在神话体系中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舜为东夷、禹出西羌等神话叙事,表现“夷夏同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宪昭说,目前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我国各个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对同根同源或共同祖先的表述在神话中颇为常见。诸如女娲作为女始祖,在汉族、布依族、侗族、仫佬族、苗族、羌族、水族、瑶族、彝族、壮族、藏族等30多个民族的神话中都有流传,而描述大洪水后人类再次繁衍、“许多兄弟姐妹成为不同民族”的神话故事更遍布大江南北。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三星堆、良渚等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与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相互辉映。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教授谢继胜认为,中华创世神话与文物考古实现了相互印证,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史的内在逻辑基本可以确立。神话探源与考古推进交融衔接,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有人问,创世神话和我们当下的中国人有什么关系?”作为中华创世神话的学术“扛鼎人”之一,孙颙说,我们每一个人继承的文明基因里,都有黄帝那样一种宽厚,有大禹那样一种勇毅;有女娲那样一种灵巧而智慧的创造……

“中华创世神话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学术组长任小文认为,中华创世神话与西方神话文化研究形成了有机对话、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可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据介绍,“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探索精神在海外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兴趣。《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签订英文、韩文版权输出合同,《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美文插图本》英语版在全球上市,并相继出版波兰语版、捷克语版、保加利亚语版,甚至被写入了波兰小学教科书。木偶剧《创世—补天》获全球木偶艺术最高奖项——“金火花”奖。

“上海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责任感,牵头推动了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工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贯穿了气势磅礴的中华创世神话的一个主线,也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独特密码。”孙颙说。

相隔黄浦江,中华艺术宫内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与上海博物馆内展出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相互呼应,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最原初、最古老的精彩故事。上海,正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展现独特作为。

文/孙丽萍 丁汀 许晓青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以体为媒,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4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人民日报 2024-09-29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新华社 2024-09-29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求是网 2024-08-21
以守正创新的锐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光明日报 2024-04-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4-01-3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展出
央视网 2024-01-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