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多家险资称债市不具备转熊基础:理性承接理财赎回所致抛压
证券日报 2022-12-14 11:43

11月以来,中证全债指数由226.87点下滑至224.21点,累计跌幅1.17%。对于近期债市调整,险资作为债券配置大户,如何看待债市调整,又是否会承接部分抛盘?

多家险资就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债市不具备转熊基础,且当下部分品种已具备一定吸引力,将适当增配信用债等品种。生命资产等机构则向记者表示,已经开始尝试加仓部分信用风险较低的中长期品种,特别是把握一些受流动性压力错杀的强担保债。

债市调整有三大原因

大家资产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综合来看,此次债券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地产支持政策出台等,导致市场预期出现明显变化,对债市影响偏空。二是10月下旬以来,银行超储水平降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整体收敛,同业存单利率上行明显,带来一定的流动性压力,叠加债券做多预期转弱,加大债券调整幅度。三是银行理财赎回带来的负反馈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波动。

泰康资产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本轮债市调整主要受到两重因素影响:一是预期改变;二是流动性承压。

泰康资产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本轮信用债调整幅度大于利率债,且信用债短期面临赎回负反馈。具体而言,利率债主要由商业银行、保险等负债端偏稳定的自营机构持有,信用债主要由负债端不稳定的广义基金(基金、理财为主)持有。利率上行初期,机构往往先赎回基金,基金出现被迫抛售资产;理财赎回加剧基金负债端挤兑的同时,债券下跌又反映到了理财净值上,引发个人投资者也开始赎回理财,进而造成理财也开始抛售资产。

不过,险资认为,本轮债券市场波动是短期调整并非债市转熊。大家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本轮债市调整更多是预期差所带来的短期市场情绪宣泄。一方面,央行稳定市场态度较明确,利率上行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理财产品赎回对银行间流动性总量的影响本身就比较弱。经济基本面偏弱的局势并未改变,市场风险偏好也并未得到根本性提振,而理财赎回的资金大,大概率仍会回到银行存款或者货币基金,继而提高对银行间债券的需求,所以理财产品的集中赎回对债券市场的负反馈影响是有限的、短期的。

险资加仓部分中长期品种

“上周(12月5日至10日)银行理财卖出各类现券1218亿元,创今年以来单周新高。而银行理财由于持有债券以信用债为主,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理财持有债券中70%左右为信用债。因此,理财减持也以各种信用债为主。”国盛证券固收团队首席分析师杨业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杨业伟进一步表示,目前信用债利率经过大幅提升后,配置价值明显体现,这会吸引保险、银行表内、券商自营等负债端比较稳定的资金进入。“险资会增加配置,但体量上来说难以做到和银行理财对称。银行理财持债体量在21万亿元以上,其中信用债15万亿元,而险资持债一共10万亿元左右,其中以利率债为主,信用债占比不到一半,且久期偏长,无法完全承接。”

从银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来看,截至今年10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4.5万亿元,其中投向各类债券的配置余额为10.1万亿元。从配置风格看,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的调研数据,2021年末,32家保险资管公司合计配置债券8.36万亿元。其中,国债及(准)政府债券(利率债)占比为57.3%;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及金融企业(公司)债券(信用债)占比为42.7%。

从险资来看,生命资产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从绝对收益来看,中长久期品种大幅调整后初显一定配置价值,优选AAA评级企业债,减少信用下沉,对于负债端相对稳定的账户,在流动性充裕和长端债券绝对收益有一定安全边际的前提下,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加仓部分信用风险较低的中长期品种,特别是把握一些受流动性压力错杀的强担保债。

生命资产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从现阶段来看,险资负债端相对稳定,且有“开门红”资金流入,当前长端收益率大幅上行,不排除有因为流动性压力而错杀的资产值得买入,投资信用风险低但有流动性溢价的中长久期品种或有超额收益。从配置难点来看,理财赎回对债市的冲击压力还没有完全消化,虽然长端债券有一定票息保护,但利率高位震荡带来的久期风险仍然考验投资操作。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资管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债券投资的总策略是:以票息为主,总体平衡配置,中性偏长的久期,严控信用风险。随着长期利率中枢持续走低,收益率4%以上高等级信用债比较难寻,过往买入债券并持有到期的策略逐渐失效,现在的信用债票息难以覆盖负债端成本。因此面对持续走低的利率中枢,主要应对策略是保持适当偏长的久期水平,提高交易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投资策略,包括杠杆、曲线和品种策略,拓展多资产配置能力,培养大固收能力圈。从这个角度看,当下信用债回调给险资带来了一定的配置机会。

但该中型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险资债券投资多为配置盘,且对信用债的信用等级要求很高,部分银行理财持有的信用债的信用等级可能无法满足保险资金的要求。此外,险资对久期匹配的要求也较高,理财产品配置的信用债可能无法完全满足险资的配置需求,综合来看,险资会适当增配。

“险资接盘能力有限。”另一位先后供职于多家险资的险企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直言,根据估算,今年险资对债券的新增配置可能不超过2万亿元,这是增持债券的上限。而银行理财持债规模超过20万亿元,如果抛压过大或过于集中,险资自己未必“接得住”。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信用债前几天的下跌基本回来了"!债市企稳了吗?
证券时报 2024-10-12
官宣调降管理费 华夏基金低费率ETF新增创业板100ETF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短期内理财赎回压力可控 机构:淡定应对债市波动,流动性储备充裕
中国证券报 2024-10-08
近两周5只债基遇大额赎回 债市顺势但逆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9-07
信用债回调引负反馈担忧 是新一轮理财赎回潮吗?
第一财经 2024-08-31
债市短炒刹车 央行“喊话”显效 理财赎回可控
财联社 2024-08-14
央行“控场”债市
北京商报 2024-08-14
债市博弈持续 投资者需警惕长期债券投资风险
金融时报 2024-07-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