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倾向于选择“纯天然、无添加、原生态”的产品,由家庭自制或小作坊榨制的食用油便乘着这股“东风”,获得了不少人的青睐。
然而,看似令人放心的土榨食用油,实则隐患重重。
自制食用油使用的原料都是自己挑选的,怎么会有安全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市售食用油的生产过程。
了解过程
制作合格食用油不简单
以常用的花生油为例,合格产品在榨制前必须经过以下步骤:
①花生验收,检验花生外观、含水量等,剔除虫蚀粒、损伤粒、霉变粒、出芽粒、掉皮粒、不成熟粒,确保其中的杂质、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符合标准;
②储藏,低温通风储存花生,避免发霉;
③筛选,筛出花生碎壳、石头、泥土和废草等;
④分级筛选,区分不同大小的花生;
⑤破碎,将花生均匀打碎;
⑥轧胚,将碎花生轧成薄而均匀的坯片;
⑦蒸炒,提高花生出油率,降低磷脂含量。
经过这些处理后榨出的油仅是粗加工品,被称为“毛油”。
更关键的步骤是油脂的精炼,包括四个环节。
♦脱胶脱去毛油中的磷脂和部分蛋白质。如果食用油中磷脂含量高,炒菜时容易起泡、冒烟,产生臭味。磷脂在高温下会因氧化而呈焦褐色,使食物颜色暗沉,影响食欲。
♦脱酸脱除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如果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过高,不仅会加速油脂的酸败,产生刺激性气味,还会使磷脂、糖脂、蛋白质等在油脂中的溶解度增加,不利于油脂的贮藏。
♦脱色脱去粗油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因为叶绿素对光较敏感,会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其他色素会影响油脂的外观。
♦脱臭脱除毛油的异味,同时去除过多的金属离子,抑制油脂的氧化和酸败。
小贴士
只有经过精炼的食用油,才是安全、健康的。
我国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明确规定,未经精炼的植物原油不能直接食用,只能作为成品油的原料使用。
识清隐患
“土榨油”隐患重重
很多人认为“土榨油”闻起来更香,保持了油脂特有的风味,其实是因为土榨油经过的工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比市售油含有更多营养素。
相反,“土榨油”含有较多杂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家庭作坊既不具备检测油中各种有害物质的设备,也没有净化这些物质的技术。
“土榨油”性质不稳定,易氧化、酸败,不宜长期储存;其中的某些成分不耐热,“烟点”(油脂被加热后开始冒烟的温度)较低,更易产生苯并芘等有害物质。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豆等原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的1类致癌物(明确可致癌)。
食用油原料霉变,单靠肉眼往往难以察觉,若长期食用被污染的油,后果不堪设想。
小贴士
不少人担心市售食用油中的食品添加剂会危害健康,实际上,只要添加剂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其对健康的影响是很小的。
食用油变质造成的健康危害远远超过添加剂。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