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拜登敦促美国会采取行动避免铁路罢工,警告经济会受严重影响
澎湃新闻 2022-11-30 16:28

拜登敦促国会采取行动避免铁路罢工。

当地时间11月29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总统拜登敦促国会议员迅速通过立法,以防止货运铁路罢工。拜登于11月28日与国会领导人举行了会晤,试图组建一个两党联盟来支持工会反对的法案。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在白宫表示,众议院将于11月30日讨论相关法案来实施拜登帮助促成的工会与货运铁路公司之间9月份达成的临时协议。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称,参议院的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曾同意尽快通过法案。

佩洛西、舒默、麦康奈尔和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都参加了此次白宫会议。国会必须在12月9日之前采取行动以防止罢工,但通过立法、从而在最后期限之前避免铁路罢工还不能说已经确定无疑。

铁路工人和货运公司之间的纠纷已酝酿了数月时间。工会与货运铁路公司之间9月份达成的临时协议中,包括2020年到2024年五年间,铁路员工薪资将增长24%以及每年支付1000美元补贴,2024年将平均工资提高至11万美元。

然而由于没有带薪病假和其他日程安排要求,12个工会中的4个后来未能批准协议,从而使该协议陷入停顿。工会方面警告,如果谈判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将从12月9日开始发动大罢工。

根据Cowen分析师Jason Seidl的一份报告,自1926年通过《铁路劳工法》以来,美国国会至少进行了18次干预以防止罢工。上一次全国货运铁路罢工发生在1990年代初,美国国会迅速制定立法强制恢复服务。行业团体希望立法者能够在截止日期前采取行动。

白宫新闻秘书让-皮埃尔表示,拜登主张“带薪病假”,但“总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来破坏避免有害的铁路关闭的迫切需要”。

货运铁路线的停工将削弱供应链,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铁路公司可能最早在本周末开始关闭铁路服务,首先是禁止接受危险货物,以确保铁路车辆不会滞留在轨道上,这增加了国会干预的压力。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11月29日报道称,11月28日,超过400个团体呼吁国会干预铁路劳工僵局,这场僵局有可能导致食品和燃料运输停滞,让旅客滞留,同时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彭博社表示,商业团体发出警告称,拜登要求国会干预美国铁路劳资纠纷可能为时已晚,无法阻止对经济至关重要的交通干线关闭的风险。

商业团体表示,拜登已获得民主党和共和党领导人的支持,但如果国会不尽快介入以避免铁路停工,一旦铁路运营商最早在本周晚些时候开始削减货运量,其影响将波及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再到零售业等多个行业。

肥料研究所(Fertilizer Institute)首席执行官Corey Rosenbusch表示,由于俄乌冲突和天然气价格高企,肥料供应已经紧张。美国使用的化肥有一半以上是通过火车运输的,铁路将在罢工日期前五天停止运送化肥。铁路工人罢工的每一天,供应链都需要五到七天才能赶上。

Corey Rosenbusch表示:“由于生产设施的储存量有限,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化肥生产将不得不减少。这对于向农民分发化肥绝对是毁灭性的,因为他们需要化肥来种植世界赖以生存的粮食。”

根据美国化学委员会(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的一项研究显示,铁路停运将加剧通货膨胀,使多个行业失去70万个工作岗位,并从经济中削减1600亿美元,可能使经济陷入衰退。仅美国化学品制造商每周就运送3.3万辆铁路货车,价值达28亿美元。

此外,一直为芯片短缺而苦苦挣扎的汽车行业,近75%的新车都是通过铁路运输的。全国谷物和饲料协会(National Grain and Feed Association)首席执行官Mike Seyfert表示,铁路运输了美国大约四分之一的谷物。

另一方面,罢工也会影响铁路客运。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Amtrak)在其网站上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在其行驶的21400英里路线中,仅拥有3%的轨道,其中大部分位于东北走廊。这意味着大多数旅客列车服务也将在罢工日期之前开始关闭,以避免乘客滞留。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美总统拜登签署短期支出法案 避免政府陷入“停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7
新闻分析|港口罢工前景凸显美国供应链脆弱
新华社 2024-09-26
美国突发!大罢工风险持续升级,影响多大?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9-26
美议员敦促拜登政府对华为等采取更严厉措施,商务部回应
商务部网站 2023-10-12
美媒爆料拜登孙女破坏国会大厦穹顶,拜登之子替女儿道歉
环球时报 2023-10-09
拜登赴底特律力挺汽车工人罢工,能拿到想要的选票吗?
第一财经 2023-09-27
美司法部长加兰出席国会听证会 否认干预亨特·拜登案调查
中国新闻网 2023-09-21
英国铁路系统“罢工周”严重影响出行 谈判仍陷僵局
中新社 2023-06-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