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演员薛中锐病逝,享年85岁,曾在《康熙王朝》出演“索额图”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2-11-20 23:20

记者获悉,著名影视、话剧表演与朗诵播讲艺术家薛中锐,于2022年11月20日19时1分在济南去世,享年85岁,薛中锐弟子华青向齐鲁晚报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华青介绍,薛中锐因病已经入院治疗数月,今日(11月20日)上午进入昏迷状态,11月20日19时1分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去世。

薛中锐,1955年开始从事表演艺术,在山东省话剧院多部大戏中担当主要角色,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其在话剧《布衣孔子》中扮演的伟大思想家孔子,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参演电视剧作品数十部,在《康熙王朝》中扮演的索额图一角为人称道。致力于朗诵艺术,出版过《论朗诵艺术》,获“朗诵艺术贡献奖”。

记者上次在薛中锐家中采访他,还是2017年1月,当时,第三届“朗诵艺术贡献奖”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著名影视、话剧表演与朗诵播讲艺术家薛中锐,获颁“朗诵艺术贡献奖”。“朗诵艺术贡献奖”是中国朗诵艺术的最高奖,针对全国80岁以上且对朗诵艺术卓有贡献的老艺术家设立。此次颁奖中,同时获得该奖项的还有81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和83岁的著名表演与配音艺术家简肇强。在接受独家专访时,谈及朗诵,薛老淡淡一笑,“80岁了,为人为艺,还愿下点傻力”。

人生八十“下傻力”

在获得“朗诵艺术贡献奖”之前,薛中锐已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了数十年。鉴于对国家广播事业及语言文字艺术做的贡献,他曾两度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

薛中锐的朗诵艺术好在哪里呢?有些观众觉得,作为中国杰出的话剧演员之一,薛中锐的话剧功底可以让其轻松成为朗诵高手。听到这个说法,他笑笑说:“我对朗诵的理解不是随便念一段文字,念文字就是个传声筒,没有真情实感。我朗诵一段文字,必须背诵过,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通过声音再创造一个形象。”

薛中锐把自己对朗诵的这种理解说成是“下傻力”,因为很多朗诵都不这么费力气了。“我73岁那年,‘中华诵’赛事组委会的人突然给我打电话,邀请我两天后参加一个重要朗诵,朗诵季羡林的散文《怀念母亲》。这个朗诵不好完成,因为这篇散文是季羡林晚年写的,许多文字不够精炼,朗诵起来不接地气。在两天时间里,我对文字进行重新润色,每天睡四五个小时,完全把这个散文吃透。当天,当我朗诵到季羡林在德国思念母亲的文字时,观众哭了,我自己也哭了。”薛中锐说,像《怀念母亲》这样难以朗诵出彩的文字,许多朗诵者是不敢选择的,“工作完成后,赛事组委会负责人说,确实是有人朗诵不了这篇文章,才临时找的我。只有我才肯下傻力气把这文章朗诵好”。

退休后,薛中锐仍一如既往地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用他的话说,“比退休前更忙了”。他在各地重大节庆晚会上表演节目;担任“中华诵”赛事评委和表演嘉宾;三次为山东省大中专教师举办普通话朗诵培训班,十余位学生在全国朗诵比赛中获奖;还担任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院等高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传授表演经验与朗诵心得。薛中锐说:“我本可以好好休息,但作为一个老艺术家,我不能容忍自己的艺术之路戛然而止。通过艺术与观众做心灵上的沟通,是最幸福的事情。”

一个人演活了广播剧

谈及在朗诵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薛中锐回忆起了小时候的经历。“念小学时,父亲请了私塾先生,为家里的孩子讲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耳濡目染下,我从小便对文学、历史及艺术产生兴趣。我父亲有个习惯,每晚让我为他朗读报纸,也是为了让我了解时事,锻炼表达能力,老师也指定我为班代表参加全校演讲比赛。那时我个子小,为取得好成绩,父亲要我站在椅子上,假设面对观众,带着感情背诵,当时,我还累哭过。”

薛中锐说,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加上工作后成为话剧演员练就的台词功底,当然对朗诵有好处,但近二十年的“说书人”历练,对他朗诵功力的提高帮助更多。

刚参加工作时,作为山东省话剧院一名年轻演员,薛中锐深知语言功力是话剧表演的第一要素,需日久锤炼。为此,他多方学习语言大师的精要,电影大家赵丹的语言气势,孙道临的清脆动听,北京人艺刁光覃的铿锵韵律,董行佶的优雅抒情,他反复揣摩,广学博采。因多次在省内外重大朗诵活动中朗诵,山东广播电台邀请薛中锐播讲长篇小说。

他播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民兵爆炸队》,每天播两次,受到听众欢迎。一炮打响后,他接连录制了《烈火金刚》《连心锁》《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欧阳海之歌》。后来又录制了《渔岛怒潮》《大刀记》《鸦片战争演义》等。“播讲小说,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立起来,风格化。”多年的广播剧录制,让薛中锐掌握了一套播讲技巧:“首先,须把书读几遍,领会书的主题和风格;其次,把细细思量的文字变为活生生的、扑面而来的口语;再次,须准确把握书的起承转合,使包袱、扣子甩得恰到好处。此外,还需根据播讲需要,对书中文字进行增减,如增加描述人物心态的对话,删去渲染景色的多余叙述等。”

薛中锐说,因为播讲大书是声音的艺术,除了讲述故事,口技也很重要,通过话筒将风雨雷电、马嘶狗叫、枪炮战火、林涛海浪等用口技描摹出来,故事的真实气氛会得到提高。《大刀记》中有梁永生要去杀鬼子前一天夜里在农舍磨刀的情节。“可磨刀究竟是什么声音,我不确定,生怕学假了,于是找了块砖头,拿菜刀磨了半天,才找到要模拟的响声。”这些细微处的求精,让薛中锐一个人演活了一台戏。

后来,因电台取消了稿酬制度,薛中锐数年间录制的10部长篇小说,没有一分钱报酬。如今说起这段历史,他淡然一笑,“艺术长久地活在人民心里,是演员最大的欣慰。我付出了汗水,也得到了听众的认可,了无遗憾。”

无情感的朗诵很失败

近年来,虽然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但朗诵却热了起来。对此,薛中锐表示,朗诵首先是要选好的作品,“当前的诗歌朗诵有一个误区,就是选择的诗作不恰当。有些诗作是发泄作者都不明白的东西、不明白的情感,如何能让听众理解?没有理解,朗诵者和听众之间就没有情感沟通,这样的朗诵是失败的。”

在薛中锐看来,朗诵应选择那些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文字,“言为心声,那些饱含哲理与人生真善美的文字,通过朗诵者的语言,给人以文字和听觉的美,这是有意义的朗诵。”当然,在具体选择上,也并非所有的经典都可以成为好的朗诵题材,“一些文风容易为现代人理解的古诗词,就是好的朗诵题材,比如曹操、苏轼、李白、杜甫、岳飞等人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大多数是经典,听众容易听明白,我也经常朗诵他们的诗词。像《诗经》等经典文字,不够口语化,观众理解上有难度,适合读,但不适合朗诵。”

薛中锐表示,朗诵是为观众而存在的艺术形式,“我之所以说朗诵也属于艺术,是因为朗诵需要韵律,需要适度的夸张,有少许表演的成分,让人感到是平等的交流。另外,朗诵名作可以对少数语气词做少量的润色,但不能整句或者整段地随便删改。”

薛中锐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是:“艺者,初为拙,渐为巧,巧生华,华后则朴矣。”他说,人的一生懂的学问是有限的,那些经典的东西大多数是“朴”的,为人为艺,皆是如此,“所以我常告诫自己,上升时莫张狂,低落时莫悲伤,沿着自己心中的路,一直走下去。”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王霙去世 享年66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6
91岁人艺元老、黄宗洛之妻尚梦初病逝
北京晚报 2024-03-09
表演艺术家李如平去世,多次出演“高力士”,《康熙王朝》演班布尔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4
8国11位演员在深圳全中文出演话剧《肖申克的救赎》
中国新闻网 2024-01-05
著名戏剧导演、教育家熊源伟病逝 享年79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03
​演员傅祖成去世 享年82岁 曾出演《小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1
人物|闫锐:一戏一格 一戏一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0
香港著名国语配音演员冯雪锐去世 享年74岁
网易娱乐 2022-07-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