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成书近四十年首度改编话剧,《钟鼓楼》:热热闹闹一缕人间烟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0 17:07

一部30万字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钟鼓楼》浓缩至2个多小时的话剧舞台上,虽然仅仅演出了一场,依然因文学厚度而备受关注。这部由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出品的原创话剧《钟鼓楼》,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参演剧目,在北京保利剧院的首演,更引来了原著作者刘心武的到场。

微信图片_202211201657004.jpg

《钟鼓楼》是当代作家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更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鲜有的描写北京题材的小说,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小说讲述了钟鼓楼下一座拥有四户人家的北京四合院中,以薛家二儿子薛纪跃的婚礼为主线,勾勒出一曲热热闹闹的“80年代京味市民交响曲”,一幅盛满烟火味道的“老北京清明上河图”。成书近四十载,此次首度改编话剧,作为导演黄盈新京味戏剧的第十部作品,也是他首次尝试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的编创。

微信图片_202211201657006.jpg

全剧的改编创造性地使用了“回文互现”的方式,在时空中通过不同的视角,分别围绕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四合院中薛家、荀家、张家和澹台家四个家庭的生活百态,构成并行而又交叉的故事线,让观众可以在时间的重复中,看到一个事情不同的侧面。与世无争的胡同大爷、外表光鲜生活却一地鸡毛的名角、恐婚新郎、委屈儿媳....20个艺术形象粉墨登场,传递的则是老北京人的精神遗产——宽容与温情。与此同时,话剧《钟鼓楼》也延续了原作中对于“时间”这一概念外延与内涵的探索,如同钟鼓楼那样敦厚、坚实、巍峨、永恒,向观众传递一种历史传承感:“过去已成为过去,但是,正是这些历史中朴素的温暖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

微信图片_202211201657005.jpg

正值中轴线申遗的关键阶段,话剧《钟鼓楼》也完成了一次对于老北京人“宽厚”和“温情”的精魂描写。剧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不仅是一次经典文学创新改编的戏剧作品,更是中轴线上人类精神遗产的讴歌与再现。不仅如此,钟鼓楼作为时间的象征,见证着国家迈进的一个又一个蓬勃的历史阶段,普通百姓更是一次次告别旧的生活进入下一个明朗的新征程。

微信图片_202211201657008.jpg

记忆里的蝙蝠袖、喇叭裤都在舞台上复活,而道具上,剧组更是从市场上淘买到真实的80年代孤品,1980年代的报纸、“四个喇叭”的收音机、三转一响的机械表、85年印制的中国地图等等,都营造了真实的时代氛围。黄盈称,“话剧创作是建立在中国文学史高峰的基础上,但文学性越棒,越是一流的作品在改编成其他艺术样态的时候越费劲。可刘老师给了我一个特别开放包容的态度,从局部来看,原著是非常写实扎实的一部文学作品,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能力,但站在全局的角度,从结构上和时空跳转的理念上来讲,又是极具现代性的。”

微信图片_2022112016570020.jpg

从60多岁的大爷到6岁多的小朋友,原著中的20个人物被保留了下来,改编时,作为编剧兼导演的黄盈沿着婚姻观、恋爱观、家庭观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我们以1982年的12月12日早晨5点到下午5点12小时发生的事,把时间流转当成一个圈,看到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见识他们的宽厚坚韧,回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当中那些纯粹的乐观的奔向幸福生活的人,他们定格在历史里永恒存在。”

微信图片_202211201657001.jpg

演出结束后,原著作者刘心武登台表示,“40年的故事,凝聚北京市民文化、中轴线文化,或者说是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普通人不管身上带有多少弱点缺点,他们之间不管有多少碰撞摩擦不愉快,到头来北京人有一个非常可贵的精神遗产,就是能够做到宽广、宽容、厚道。即便是经过摩擦,终能够懂得在精神层面,到头来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邻居同事,除了互相理解和谅解,退一步去为对方着想,没有别的出路。我们在流逝的时间里面,用这种宽宏和温情,为了我们的人生向前跋涉。就像剧中说的那样,时间是一条直线,从1982年放射到现在,我们一起度过了平凡而又能够回味起来有滋有味的人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当古建遇到古籍 东城区“旧书新知 钟鼓书韵”文化市集在钟鼓楼广场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4
春天到!钟鼓楼研学最新排期来了
北京钟鼓楼 2024-03-06
钟鼓楼上新N种玩法 解锁中轴线上别样年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2
《钟鼓楼下》:京味儿从哪儿来?打卡之外,你该知道这些
北京日报 2023-08-08
鼓楼为何爆火成为网红景点?北京东城官方这样回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