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Qnews|建筑师将乡村猪圈改造为艺术馆引热议 建好后展示大量孩子绘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0 14:01

“这个设计者好厉害,怎么想到把猪圈改装成艺术馆的呢?”近日,一段男子将老家猪圈改造成艺术馆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热议。11月18日,艺术馆的主人王旭潭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本人是一名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师,2021年在改造自家的猪圈时,决定将其改造成为一座艺术馆。

艺术馆建好后,已经展示过不少孩子创作的绘画,还展示了王旭潭收集来的农具,他还会把老木桌、脸盆架等老家具找出来,作为支架展示当代瓷器艺术品。

除此之外,王旭潭还曾请来专家,专门给长期身处内陆乡村的村民们讲解海洋的知识。他表示,未来希望收集足够的书籍,在展馆闲置的时候将其变成一个开放式的孩童图书馆,让当地的孩子有一个读书玩耍的地方。

男子将自家猪圈改造为艺术馆引热议 当事人称为改造致父亲受伤 曾想过放弃

近日,一名男子将老家的猪圈改造成艺术馆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热议。视频中展示了一个宽敞明亮的艺术馆,墙上摆放着不少绘画作品。

视频里介绍,这座艺术馆位于湖南娄底的一处乡村,原本是一座猪圈。视频发布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热议。

微信图片_20221120123847.jpg

11月18日,“猪圈改造的艺术馆”的主人王旭潭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本身就是一名建筑师。

他坦言,2021年准备改造家门前荒废了10多年的猪圈时,本想将其改造成一处餐馆或民宿,但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他改变了想法,“干脆直接做成一个大空间,这样将来不管做什么都会比较适合。”

王旭潭回忆说,有一次,他带着女儿在上海看艺术展,忽然就萌生了在家乡建个艺术馆,让老家的孩子也能看看的想法,最终决定把原定的“大空间”定位为艺术馆。

王旭潭表示,在艺术馆即将建成时,参与一起改造的父亲不慎从屋顶掉落,导致腿部骨折,王旭潭回忆说:“当时医院的病危通知书都下来了,妻子哭着骂我,我内心也无比自责、愧疚。我当时想,父亲因为这些事情才变成这样,我还办什么艺术展。”

但王旭潭表示,在一些朋友的鼓励下,他还是决定将艺术馆的改造工作继续下去。

他表示,虽然艺术馆是在猪圈的原址上重建的,但为了省钱,原本猪圈的砖瓦都被拿来重复利用,“曾经的猪圈就是青砖和红砖交织在一起的,我觉着这种不加装饰的感觉很美,是一种独属于中国建筑历史的记忆。”在这种设计理念下,建成的展馆外部青、红砖瓦错落有致,保持了原本的感觉。

最终,历时5个月左右,王旭潭将老旧的猪圈改建成了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馆。

艺术馆内展示大量孩子创作的绘画 用老家具做支架展示当地瓷器艺术品

艺术馆建好后,2021年10月,王旭潭在馆内举办了心目中的艺术展,从前期的联系创作者到后期的宣传工作,都是王旭潭一个人完成的。

王旭潭表示,两次展览都展出孩子们创作的绘画作品。最早作品主要是由他女儿创作的,后面还展出了很多其他孩子的作品,很多创作者都不到9岁。“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和我的女儿差不多大,我就找到他们,要来孩子们创作的涂鸦、练习画等,把这些画作展示在艺术馆里,还会把这些孩子请到艺术馆,让他们给观众讲解。”王旭潭说。

他回忆说,在开展后没几天,有一位当地幼儿园的老师来艺术馆参观,“看到孩子们的画作很惊讶,问我能不能把他们幼儿园的孩子创作的作品也拿到我这里来展出,我答应了。”

此外,王旭潭收集了一些老家农村使用的农具、家具,将其作为艺术品展示给观众。

王旭潭介绍,在艺术馆中有一个被涂得五颜六色的“大家伙”,这是家里早年间用来去除粮食中的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农具,此前已经丢在鸡舍里放了七八年,里面脏得一塌糊涂。 “现在机械化这么普及,这些工具已经完全丧失掉生命力了,但是我觉着它凝聚了老百姓的智慧,所以我把它放在这个艺术馆中,让人们观察它、了解它。”

微信图片_20221120124540.jpg

王旭潭还拿来了家中的棕榈床、老木桌和脸盆架,以部分老家具为支架,在上面展示当代瓷器艺术品,“我对家乡的一些老物件是非常有感情的,因为任何东西都抵不过时间的沉淀,它们都是有温度的东西。”

布置科普展览 找来科学家给村民讲解海洋知识

王旭潭的叔叔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今年的一次展出中,王旭潭在艺术馆内展出了一幅数米长的海洋知识展板,讲述了从海洋如何诞生,到海洋里独特的资源,再到海洋与宇宙的关联等知识。在展览现场,已经是科学家的叔叔亲自作讲解员,给来看展览的当地村民讲解海洋相关的知识。

王旭潭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其实叔叔的科研任务很重,平时工作很忙,但听说我要办这个展览,给村民讲解海洋知识,他特意赶来现场。他还表示,下一次会带着研究所里更专业的海洋知识内容过来展览。”

针对有网友质疑,在娄底乡村办艺术展是否能被村民接受的问题,王旭潭表示,“为了让村民更好地接受艺术,我会尽可能让这些艺术创作与我们这里的一些东西建立起关联。比如去年有一个书法家朋友,他取材我们娄底的俚语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当我给人们展示这是什么意思之后,他们立马就来了兴趣,开始猜其他的字是什么意思。”

王旭潭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打算在展馆闲置的时候将其变成一个开放式的孩童图书馆,“我已经陆续将一些书寄回老家,计划收集到一定数目就放到展馆里,让当地的孩子有一个读书玩耍的地方。”

实习生 王晓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屈畅

相关阅读
“带着放大镜”看明代壁画 圆桌小记者走进法海寺壁画艺术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0
莫言文学艺术馆在其家乡山东高密揭牌启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9
校企合作促融合 协同育人谋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陶瓷艺术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4
高科技艺术馆啥模样?灵境·人民艺术馆数字体验馆将落户西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7
艺术| “熊猫特展”赋能北京韩美林艺术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1
沪剧普及有了“沉浸式”第二课堂 上海长宁沪剧艺术馆开馆
新民晚报 2023-06-11
让城市成为“开放的艺术馆”
人民日报 2023-06-08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将于近期开放试营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