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物质丰裕了,为什么仍然强调青年“能吃苦”
中国青年报 2022-11-18 14:08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收尾处,专门设置一个寄语青年的段落,始于2012年。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倒数第三段,号召广大青年“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倒数第二段,号召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倒数第二段,呼吁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号召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10年倏忽而过,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青年也从90后转变为00后。这是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整体而言,他们成长于较80后、90后远为优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那么,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已很丰裕的今天,仍然强调当代青年要“能吃苦”呢?

在时下对青年谈吃苦,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行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美是艰难的,优秀来自苦难。这种苦,不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折磨自己的自虐,而往往是没事的时候居安思危,大事临头不怕事,是面对挑战保持定力、不怕鬼、不信邪、不怕压,是面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做好应对的充分思想准备,是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邓小平晚年回答女儿“长征时你在干什么”时的三个字——“跟着走”,是海明威的名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我们当然不能讴歌和美化苦难,特别是人为制造的苦难。但人生绝非坦途,面对挫折,就必须接得住、挺得起、压不垮。

我们正身处剧烈变化的时代。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起源于2019年的这场世纪疫情,都在很多方面重塑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结构。挑战与应战,是文明变迁的主线。应对巨变,有时需要稳住阵脚,不变应万变;有时需要主动作为,敢为天下先。困局之中坚定信念之下的冷静观察、隐忍等待,从来不是一种怯懦。尼采曾以骆驼、狮子、婴儿比喻人类的“精神三变”,从被动适应、忍辱负重、竹杖芒鞋轻胜马,到主动担当、舍我其谁、一蓑烟雨任平生。

山雨欲来,无能狂怒从来无补于事;变局时刻,沉着应对方可自助助人。唯有锤炼应变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在传统的边际上持续创新。存在先于本质。当代青年将度过怎样的青春、有怎样的活法、成为怎样的人,他人无从规定,全靠实践作答。不要做精致利己、自我中心、失去同理心的人,不要做掩耳盗铃、故步自封、装在套子里的人。要反脆弱,要有定力,要看长远,要敢应战。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道路上,应当永远记得最初的梦想、心中的坚守,保持奋进的姿态。

太阳照常升起,未来充满挑战,但文明的箭头一往无前,伟大的事业不可逆转,我们必须相信未来,走向未来。未来属于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青年工作》一书中特别叮嘱青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不能顺利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到挫折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事非经过不知难。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正在穿过一个个激流险滩后,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可能在敲锣打鼓、轻轻松松中实现,我们已经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全新时期,必须做好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向年轻人提倡“自找苦吃”的要义,恰在于磨砺思想以应对挑战。这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好青年经由踏实埋头苦干、矢志艰苦奋斗谱写新征程上青春之歌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教授)

文/曹东勃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