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世界人口达80亿老龄化持续加速,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是否充足?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2-11-16 11:00

沈阳工学院发挥产业对接及校企深度融合的优势,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在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订单式”实用人才。图为2022年10月25日,沈阳工学院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80亿。

根据联合国近期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全球人口总数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持续增长,但增速预计放缓。报告说,到203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至85亿左右,2050年达到97亿,本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一直持续至2100年。此外,预期寿命增加,加上生育率下降,将加剧全球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是否充足?如何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牛建林。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使人民活得长,活得好、活得健康

记者:人口质量稳步提升,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是我国人口状况的重要特点。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推动了人口素质的提升?

牛建林:过去几十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十年来,我国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不断巩固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目前,全国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4%和57.8%,与十年前相比分别提高6.4个百分点和27.8个百分点。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2020年,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1.5万,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上升到10.75年,比上次普查结果明显提高。这些发展成果为人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记者:衡量人口素质的两大指标,除了受教育水平,就是健康状况。可否从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谈谈对我国人口健康状况的观察?

牛建林: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此后,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身体素质日益增强。1990年以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每十年平均增长近3岁的速度提升。到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93岁,略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与处于同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相比,目前我国人口健康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这些成就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环境和制度的优越性。

人口健康指标统计结果显示,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设定的发展目标为参照,目前我国已提前完成多项健康发展目标。不过需要重视的是,我国人口健康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包括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各类慢性病和亚健康风险威胁人口健康福祉和生命质量,等等。要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积极推动健康防护,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宋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方面,在不断延长平均预期寿命的同时,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测度的是处于健康或无残疾状态的平均寿命,通过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不断提升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在平均预期寿命中所占的比例,尽量缩短和压缩患病期、残障期的时间和比例,使人民不仅活得长,更要活得好、活得健康。另一方面,在不断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时,通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素质,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

全面客观看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记者: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如何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宋健:劳动年龄人口是任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主体,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对人口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2020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总量较大,平均年龄相对较轻。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虽开始下降,相较于2010年普查时的9.2亿人减少了4000多万人,但相较2000年普查时的8.1亿人还增加了7000万人,劳动力总量仍处于历史高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处于较高水平。

牛建林:全面客观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首先,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是现代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除少数移民型国家外,多数已完成人口转变的低生育率国家普遍经历或即将经历劳动年龄人口由升转降的过程。其次,到目前为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稳居世界首位,与经济规模相当的世界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远超对方。再次,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同时伴随着其年龄结构的老化,后者往往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积极应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须统筹考虑规模和结构的变动特征,把握机遇、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推动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

记者:如何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牛建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为我们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是构成人才红利的重要基础。首先必须提高人口素质,积累人力资本。为此,要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注重劳动者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学校教育,创新职业培训;要培育创新型人才;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等。

其次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健全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注重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力,特别是要激发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等人才群体的创新创造活力。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既培养造就更多有用之才,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我国的人才红利越来越厚实。

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人才红利”这一新的优势逐步显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抓住关键时期提升人口素质、转变产业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记者: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怎样的形势?

宋健:当前,“少子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少子与老龄化相辅相成,低生育率带来的“少子”加剧了人口老龄化,育龄人群的老龄化则是少子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将“少子老龄化”问题综合起来统筹解决。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更多人活到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得以积累;另一方面,生育率下降提升了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来自死亡转变和生育转变的双重力量助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人口转变具有压缩性和超前性两大特点,死亡率和生育率都是在较短时期内快速下降的,对年龄结构造成较剧烈影响,人口老龄化进展快、区域差异大,且呈现阶段性特征。当前应抓住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较大、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的关键时期,通过提升人口素质、转变产业结构,为“重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

记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哪些显著特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牛建林: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共同面临的人口发展常态。按照世界银行整理的各国人口数据,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鲜明特点: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体量大、速度快,全国老年人口规模超过同一时期世界多数老年型国家;第三,与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进程相关,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城乡倒置和鲜明的地区不均衡特征。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超过城镇,欠发达地区大规模的年轻人外流加速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这些特征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及其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复杂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在经济领域,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适应了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和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现实,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社会领域,我国卫生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和经济发展的冲击,促进人口老龄化形势下民生福祉的改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面覆盖,养老社会服务和支持体系也在快速发展,这些举措从多个方面为打造老年友好和适老型社会、推动积极老龄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记者:《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哪些配套举措让你印象深刻?

牛建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指导各地各部门落实好生育支持政策建设,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指导下,各地各部门围绕婚育新风和社会服务、养育服务和支持、教育支持等方面广泛开展探索与实践,涌现了不少促进积极生育支持的配套措施。如国家医保局规定将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北京市明确生育三孩可享30天假期奖励的过渡政策,四川省攀枝花市宣布对二孩、三孩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到孩子3岁。

这些举措中既有致力于满足公众与生育相关的具体需求、扫除婚育障碍的服务和支持,也有侧重于长期文化引领与社会价值观塑造的战略性措施,通过社会氛围的重构、新型婚育观的塑造,来影响长期婚育行为实践。长远来看,这些措施不仅有望对婚育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效应,而且有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宋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国家战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中国老龄工作提供了指引,“十四五”时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开局时期,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养老服务,提高保障水平,推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包括老年人自身在内的多方力量的作用,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2021年以来,我国施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地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目前,关键是经济支持、托育服务、带薪产假等一揽子配套措施的落地落实,生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以及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的构建,注重家庭的需求,平衡育龄夫妇的工作与家庭,从生育观念重塑、生育成本降低和生育压力缓解等方面,助推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回升。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怎样理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新华社 2024-10-27
变老龄化压力为发展动力
经济日报 2024-09-13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有哪些变化?专家解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10
日本人口连续15年下降,缓解劳动力短缺倚赖外国人
界面新闻 2024-07-26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人民日报 2023-04-27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民日报 2023-01-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读|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来袭,如何积极应对
澎湃新闻 2022-12-17
世界人口达到80亿,意味着什么?
澎湃新闻 2022-11-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