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专栏|冯骥才:你们真的热爱民间文化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1 17:00

编者按:9月27日下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仪式,宣告我国非遗学一级交叉学科的“山门”自此开启,标志着我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专业和科学的轨道。我国作为全世界非遗体量最大的文明古国,在非遗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前沿。但因非遗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建成,非遗专业只能“绕道”其他一级学科招生,在非遗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进行科学保护的当下,这无疑制约了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天津大学于去年10月获批设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首批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对于我国非遗事业意义重大,因此备受各界瞩目。

本文为冯骥才先生在新生入学典礼上的致辞,受版面篇幅所限,内容有删减。

今年的新生入学典礼不同寻常。今天,像办喜事,但不是张灯结彩,充满异样的光彩与美妙。第一批非遗学的研究生今天正式入学,它标志着我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专业和科学的轨道,它标志着非遗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自上世纪末至今二十余年,经过政府与学界、文化工作者及志愿者共同努力,已经将千百年代代相传的中华大地上的规模浩大、灿烂纷繁的非遗,经过抢救、普查、整理、立档、申报名录,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国家级非遗超过1500项,政府四级名录超过10万项,传统村落6819个。世界遗产名录达到42项,世界居首。农耕时代的文化家底我们基本清楚了。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做到。

但是,列入名录,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结束,而是保护工作的开始。我们所说的后非遗时代,就是非遗保护的时代。然而,我们下一步工作最大的挑战是缺少专业的人才。不只是研究人才,还有管理人才。现在,我们十万项文化遗产,大多数还没有严格的、专业的和科学的保护。

保护理念、规则、方法和监督都不够专业。

这是国家非遗保护事业的急需,也是文化事业上的急需。

如果没有专业的科学的保护,我们就不会真正做到传承,我们抢救下来的文化遗产就会得而复失。

如果说我们前20年做的是抢救性保护,在新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科学保护。站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非遗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非遗学科闪亮登场。为此,我为你们——能够历史性地成为我国首批的非遗学研究生,感到骄傲。

你们一定想听到我对你们说点什么。想说的很多。首先是想听到你们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真的热爱民间文化吗?

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我问的是“热爱”,不是喜欢。 喜欢,是对“他者”而言,爱是自己的一部分。热爱更是。而事实上,民间文化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

民间文化不是他者。我们生下来,就被掌握在老人们那里的传统的婴儿养护经验呵护着;被传统医药、被化为谚语和歌谣的生活知识与生活智慧呵护着;数不清的民间艺术一直伴随我们长大;民间节日还一直是我们年复一年的生活的高潮。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想、生活情感、伦理道德、气质节操,以及审美标准,大多是通过节日告诉你的。

这些你不一定想过。但今天你就必须想了。因为,不想就不会有认知,没有深刻的认知就不会有真正的热爱。喜欢不喜欢是浮浅的,热爱不热爱才是根本。

而且,热爱之中才能产生责任。说到底,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

因此,我对你们的希望,绝不是两三年之后,看到你们笑嘻嘻戴上一顶硕士帽。而是在更长远的未来,能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或田野中见到你们,看见你们在为中华民族伟大的非遗事业生气勃勃工作着。

冯骥才先生给新生们解说他们佩戴的蓝印花布围巾背后的传承人、技艺和深意

同学们,非遗学是你们的事,也是我们的事。

由于非遗概念诞生的历史短,非遗学科是新兴的一门人文学科。这个学科正在建设中。我们的工作首先是建立起非遗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新学科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二是建立起一整套符合非遗规律与特点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

我们对培养人才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出满足非遗事业需要的两方面人才:非遗研究的人才和非遗管理人才。因此,非遗管理学、非遗档案学、视觉人类学、传承人口述史、非遗博物馆学、民间美学等都是我们教研工作的重点,而且互为整体。由于非遗是活态的生活文化,我们强调“把书桌搬到田野”,田野体验和实践教学是我们最重要的方法。

我们已经制定了新学科的教育体系,设计了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非遗学科不同于现有的学科。简单地把现有的相关学科整合起来不是非遗学科。从它的性质与内涵而言,它又是跨学科的。所以我们运用“交叉学科”这一概念。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是少数几个人,匆匆几年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致力与努力,需要不断探索和不断积累,需要各大学众志成城。为此,我们聘请海内外著名的非遗学者和国家级传承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汇集各种学科思想与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推动非遗学科建设前进的轮子。

我们有世界上最宏大和灿烂的非遗,我们的非遗走在世界前沿。如今在大学设立其学科,必将加速推动非遗学的进展。我相信——

它必将直接地为田野大地上的非遗保护确立坚实和系统的科学依据,为非遗事业培养与输送专业的人才。它还将作为具有东方特色的独立的一门学科,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

真正的历史观是,历史不只站在现在看过去,还要站在明天看现在。我想,如果站在将来看,就会深知今天迈出去的一步有多么重要。我们是一代有理想和抱负的人,我们一定要为建立非遗学科而竭尽全力。为了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和文明的未来,为了学术本身,为了热爱和准备投身到非遗事业的年轻人们,我们共同努力。

文/冯骥才

供图/冯研院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黑神话:悟空》发售后多地自称是孙悟空老家 专家:宣传孙悟空文化要有民间文化基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聚焦民间文艺版权挖掘与转化 《江南非遗技艺》新书首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7
全国人大常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组赴云南检查
法治日报 2024-07-09
文化评析 | 非遗研学游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
光明日报 2024-04-08
壤塘赶潮北京龙年早春,藏族民间文化即将亮相北海公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8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尚”范儿
中国青年报 2024-03-10
生活|探宝觅踪:寻找民间文化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3
北京东城当选2023年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全国试点地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