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对谈|马场公彦×刘晓峰×吴光兴×宋念申:汉文与东亚世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6 08:00

日语为何混杂汉字?韩剧中为何出现汉文书简?汉文是超越时空的书写,正因如此,才能够成为东亚的共通语言。尽管东亚世界看似“同文”,但是各国却有不同的精彩生发。因此,汉字文化圈背后的东亚世界实则各有千秋、复杂多元。

近日,新经典文化出版了在日韩籍学者金文京的著作《汉文与东亚世界》。本书日文原版为岩波新书之一种,是第9回角川财团学艺赏获奖作品,被誉为比较文化学典范之作,同时也是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本介绍汉文训读的学术普及著作,因而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11月4日,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吴光兴、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四位来自学界的嘉宾相聚北京PAGEONE五道口店,共同解读这本经典作品。

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独特的东亚全局视角

《汉文与东亚世界》的作者金文京先生,生于1952年,今年已是古稀之龄。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近年来也关心东亚汉字文化圈交流史。主要著作有《三国志演义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三国志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等,合编《邯郸梦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三国志演义古版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除此之外,金文京先生还有不少用韩语、日语发表的著作。

金文京先生有着独特的身份,他在日本出生、生活,却坚持拿韩国护照,尽管因此带来不便,他也坚持自己的韩国国籍。身为在日韩国人,他却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他也关心张爱玲与金庸,曾将金庸小说译为日文。他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一口流利的中文令读者惊讶不已。在《汉文与东亚世界》这本书中,他便是从独特的东亚全局视角出发,试图重新建立汉字文化圈的坐标体系。

此次《汉文与东亚世界》的中文版,也是由金文京本人亲自由日语翻译为中文,说是翻译,其实相当于新书,中文版针对中文读者情况改写,并增补了学界最新成果。

因此本书的出版不可不谓奇特:一位在日韩国人,用中文重写了自己的日文著作,实在是出版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观。

汉文、训读与东亚世界

在古代东亚,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尽管语言不同,中国、日本列岛、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商贾使节,一言不发,仅凭一纸一笔,亦可通过汉文“笔谈”,传情达意、隽语妙言。如此奇景,只因东亚各国曾在历史上共享过相似文化,而汉字恰是其中的精髓所在。

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中国的文字,据说是古代苍颉所发明的。汉字不仅是中国的文字,还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曾经是东亚唯一的文明光源。古代中国邻近的国家、民族、地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借用汉字,读汉字所写的书,或者用汉字写文章,这就叫“汉文”。

在《汉文与东亚世界》中,作者着重讲解了一个叫做“训读”的概念。训读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读汉字的意思。例如“山”这个汉字,日本人念作“yama”,古代朝鲜人可能读成“moe”。这就好比一个禁止吸烟的标志,中国人看到这个标志就把它读作“禁止吸烟”,英美人则读作“No Smoking”,大家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这个符号,这就是训读的原理。

汉字字数很多,对于外乡人来说,要记字形字义已经够麻烦了,还要记发音,那就太麻烦了。何况古代交通不便,对绝大多数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人来说,恐怕一辈子没有机会去中国,也没有机会跟中国人直接交谈。所以,对他们来讲,要读汉字写的书,或者用汉字来写文章,只要知道字形字义就行了,至于汉字的字音,就不一定要知道了,用自己的语言来读也可以。

这样一来,同样是汉字写的书,比如《论语》,面对同样的文本,日韩读者的发音、读法,都跟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写的汉文,也和中国人写的汉文有所不同。由此发展出来的文化,甚至观念都跟中国人有不小的区别。这就是很多中国人恐怕不太熟悉的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历史。

角川学艺赏获奖作品,众多学者鼎力推荐

《汉文与东亚世界》出版后引发关注,日本知名媒体《读卖新闻》《书道界》《东京新闻》《周刊文春》《每日新闻》《BRUTUS》均撰文推荐。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入选第9回角川财团学艺赏(每年仅评选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明治大学教授、评论家鹿岛茂说:“跨越国界和领域,因为有语言和知识的界限,不是谁都能做到的。金文京先生的《汉文与东亚世界》轻松实现了这一跨越,提出了惊人的假说,堪称比较文化学的典范。……正是训读创造了东亚文化,这项研究正是规模宏大的比较文化论的成功范例。”

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到这本书。例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潘钧教授曾就此撰写了两篇长评《训读的起源与汉文文化圈的形成》(发表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第3辑)、《为什么是“汉文文化圈”?》(发表于《日本学论丛》第1辑)。潘钧教授在书评中感慨道:“作者高屋建瓴,以人们习焉不察但却带有种种谜团的汉文训读的由来及历史变迁为题,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特别是以训读为经纬,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大手笔地描绘了汉文文化圈的形成与概貌,不啻带读者做了一次有关东亚历史文化的巡礼。作者将如此丰厚的内容纳入一册小书里,读起来轻松却又引人入胜,做到这一点委实不易,这恐怕也是该书获奖的一个重要理由吧。真诚希望尽快读到作者的下一部著作。”

活动中,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吴光兴、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四位嘉宾对汉文以及东亚世界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介绍了本书日文原版的写作背景:“2010年前后日本教育界要减少汉文课,当时非常缺少能够教学汉文的老师,而且日本逐渐换掉了阅读汉文的所谓训读的文化传统。随着这种情况,日本的汉文学科有减少的趋势。一方面当时东亚经济合作的气氛还比较浓烈,但是另一方面日本又换掉亚洲之间沟通语言上的所谓训读的文化传统,所以值得注意。”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说:“汉字即使不是用一个标准的音读出来,也不影响它字义的正确传达,这实际上在整个东亚就形成了用另一种语音读法、但是正确理解中国汉字的这么一个世界,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汉字走到了中国的国门之外,还有多大的世界。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们中国人理解自己汉字的文化特别重要。”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吴光兴说:“我觉得金文京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作者和教授,但我想提醒大家,他是一个思想者。他的书虽然篇幅不是很大,但是含量和维度是极多的。”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说:“我觉得新经典引进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我们是母语使用者,我们很多时候不会去想汉文化或者汉字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所谓文化上的所有化,就是这个是我们的,加了一个‘我们’。而这本书恰恰挑战了‘我们’的这个概念,它告诉我们说汉字不仅仅是‘我们’的。怎样重新定义‘我们’,‘我们’是不是仅仅用汉字来定义,这是一个问题。”

《汉文与东亚世界》在简明的题材和晓畅的语言背后,有着对历史、文化、国族、区域深切的关怀。作者金文京先生借此所揭示的东亚世界的现代困境,更是超越了话题本身。而作者复杂的出身、特别的写作方式,更是为本书罩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相关阅读】

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亲自用中文重写,比较文化学典范之作,透过汉字,看到不一样的东亚世界;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宋念申联袂推荐

过去,尽管语言不同,东亚各国的商贾使节,一言不发,仅凭一纸一笔,亦可通过汉文“笔谈”,传情达意、隽语妙言。如此奇景,只因东亚各国曾在历史上共享过相似文化,而汉字恰是其中的精髓所在。尽管东亚世界看似“同文”,但是各国却有不同的精彩生发。因此,汉字文化圈背后的东亚世界实则各有千秋、复杂多元。

以训读解汉字,以汉文喻东亚。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的在日韩籍学者金文京,自古暨今,通过追溯汉文流变之历史、辨析各国汉文之异同,以训读为切入口,深度剖析了一个既密不可分又截然不同的东亚世界。

文/新经典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历史|《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万年玉礼传承,考古映照华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历史|以中国古代历史上两大盛世为例,阐释缔造盛世的深层逻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新知|发现汉字的妙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全新《文字的奥秘》拓展系列上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5
历史|史学名家为大众撰写的诚意力作,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对谈|韩茂莉×唐晓峰×陈晓珊:只有理解地理,才能理解历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6
九旬老人酷爱“玩字”,研究甲骨文20年
扬子晚报 2023-02-21
讲座|历史是为逝去的人作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6
从独特的东亚全局视角出发,《汉文与东亚世界》梳理汉字文化圈
北京晚报 2022-12-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