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走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遇见全才达·芬奇 预见下一个达·芬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31 14:00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临时展厅布景

清华园是没有边界的,这是每天深夜才愿意下班离园的我最真切的感受。因为探访每个角落,欣赏每处风景,沉浸每份思考,对话每个灵魂都让我期待下一份惊喜。

在参与清华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我很荣幸每天浸泡在有清华大脑领导方向和顶级大师洞见指引的环境中,体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清华智慧。

在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我探访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地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以下简称“清科博”)。

名字奇特了点儿,因为这其实是一座正在筹建中的博物馆,它也将是我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而吸引我的,是2021年10月在“清科博”临时展厅开展的“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以下简称“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

达·芬奇,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把鸡蛋立住的故事,记住他是因为《蒙娜丽莎》的微笑,颂扬他是因为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与科学家。但在我看来,这个人太有趣了,这是一个不满足于做斜杠青年,偏要成为跨界顶流的博学者。绘画是他一生挚爱,也是他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方式,但那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他还在数十个领域有着显著成就。

作为达·芬奇的粉丝,我一直都深受激励,在求学时跨读了四个专业,体验到在交叉学科跨领域求知的快乐。所以,当我知道这场展览是“清科博”复原研究团队基于达·芬奇手稿及相关文献资料,复原展出25件他在飞行与工程机械领域的展品时,我便心生向往,一定要致敬这位孤独的先驱。

在“清科博”做一名观众,是非常幸福的。眼前是古之智慧与今之团队碰撞出的复原展品,耳边是清华教师、学子等博物热爱者与钻研者们酣畅淋漓的讲解,内心体验则是回溯历史、观望现在、畅想未来的奇妙穿越感。

刘迪波是我在“清科博”遇到的一位非常优秀的讲解员,他最直接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直博生,由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科学博物馆志愿者,对文艺复兴时代的故事已如数家珍。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在担任夏季奥林匹克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ASOIF)意大利籍主席弗朗西斯科·里奇·比蒂的助理时,表现优异,不仅与其结下深厚友谊,进一步了解了意大利的文化与历史,还收获了 ASOIF的官方感谢信。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对整场展览的深度参与中对“直上云霄”的征服精神有着深刻的领悟,我相信这样的体验与视角是宝贵而别致的。就此,我也与他展开了一场约访。

在馆长助理、展览统筹范爱红(中)指导下观展,左为刘迪波,右为郝思嘉

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清科博”中的达·芬奇?

郝思嘉:迪波,很高兴就“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和你一起探讨。我们知道,原本这个展览是计划今年5月在“清科博”撤展的,但是因为太受欢迎,又改到了10月底,你觉得“清科博”的这场展览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刘迪波:正在筹建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它将以科技文物和高科技互动展品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再现人类科技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再现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成为促进科学传播、激励科技创新的清华新景观。

这个持续了一年时间的展览位于“清科博”的临时展厅中,通过呈现25件珍贵的达·芬奇在飞行与机械工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再现达·芬奇敢于挑战人类自身局限的勇敢与坚持,追忆了欧洲科学传统伟大的复兴之路。

郝思嘉:我本人是达·芬奇的粉丝,但很多人还不太了解这个有趣的灵魂,作为展览的讲解员,你与他“相处”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长的,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清科博”中的达·芬奇呢?

刘迪波:当绝大多数人的目光聚焦在《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达·芬奇的艺术成就时,他在科学方面的灵感与建树相比之下确实少为人知。事实上,从这位天才艺术家在1490年左右绘制的《维特鲁威人》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解剖学就有着很深刻的认识,这种科学素养还体现在建筑设计、几何学、机械结构等诸多方面,这些从他的手稿中就能看出来。

虽然遗憾的是,达·芬奇的科学洞见在同时代几乎得不到社会认可,相比于他那些知名的艺术作品,他的科学手稿散落于欧洲各地,大部分也被雪藏,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工业的迅速进步,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科学的认识,而此时再回头来看达·芬奇的手稿时,便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他那些具有超越性的科学思考。

或许我们很难评价达·芬奇在科学史上有何地位,他的科学研究成果也似乎如一座孤岛般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他极具想象力的机械设计、扎实的自然观察功底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似乎拥有了不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科学素养。在“清科博”这个简洁而又宽敞明亮的展厅中,策展方以飞行机械、工程机械和战争机械三个视角,以一件又一件的复原机械展现了达·芬奇具有时代超越性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记录。

展览中的飞行机械有着什么样的背后故事?

郝思嘉:那我们先来说说展览中的飞行机械,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次展览中呈现了很多达·芬奇关于飞行的作品,比如:“舞台飞行器”“巨鸟”等。这些呈现除了跟他憧憬星辰大海、向往未知有关,其实也离不开他深厚的科学素养,为我们讲讲这背后的故事吧。

刘迪波:人类自古以来便有对于飞行的渴望,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使用羽毛和蜜蜡模拟鸟类翅膀飞行的神话故事,而在中国也有万户飞天的记载。达·芬奇对于飞行的理解也体现在他的手稿之中。

达·芬奇早期的飞行器设计包括用于舞台表演的“舞台飞行船”等装置,这些设计已经包含了基本的飞行机械传动结构。事实上,达·芬奇对于空气的力学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当时还没建立起完整的物理学理论体系,但他对于空气性质的诸多认识已经接近于现代物理学中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如他表述的“物体施加给空气的力,等于空气反作用于物体的力”,与牛顿于近两百年后提出的“牛顿第三定律”惊人的相似,这足以证明达·芬奇超出他所处时代的高超物理思维。

“清科博”的展厅很朴素,其中展示着达·芬奇手稿中记录的数件人力扑翼机传动结构和扑翼机模型。这些模型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其中包含的精巧机械传动结构使得扑翼机的运作如同一件艺术品一样精巧。而他设计的飞行机械很多灵感来自于鸟类的飞行姿态,达·芬奇秉承着文艺复兴时期对自然的崇拜与模仿,对大自然中鸟的翅膀挥动的方式进行了极为详细的观察,并且将其借鉴到了自己的扑翼机设计中,因此在展览中能够看到相当多的飞行装置运作原理都类似于鸟类翅膀扇动的过程。

郝思嘉:但达·芬奇虽对飞行倾注了如此大的热情,最终的实践却往往以失败告终,毕竟科学就是科学,方向比执着重要。在你看来,他为何会失败?他又是怎样应对这种失败的?

刘迪波:达·芬奇选择的这条与当代飞机飞行原理完全相悖的道路注定不会是顺利的,人力的微弱动力加上笨重的木质结构,使得他的飞行器注定不能翱翔于天空之上。而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仍然不断改进飞行器的设计,也体现出了他不断挑战自我的坚持。

直到晚年,达·芬奇才认识到人力扑翼机的驱动力在当时是几乎不可能成功飞上蓝天的,因此转而投向了借助风力进行滑翔的研究。可惜的是,达·芬奇并未亲眼看到他的飞行机械飞上蓝天的那一天,随后人类对飞行器的研究从热气球到滑翔机,再到莱特兄弟于1903年操纵飞行器升空,这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承载的也是达·芬奇身上那股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果敢与毅力。

在科学认识上,达·芬奇可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

郝思嘉: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不断复盘失败,不断认知迭代,不断超越曾经,他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韧性与毅力,也是我认为他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之一。那除了飞行机械,我们在展厅中也能看到很多现实机械的展品,从战车到云梯,从十字弓到起重机,不一而足。而且在这其中还体现了很多人文关怀,他是如何做到如此面面俱到的?

刘迪波:虽然达·芬奇的飞行机械研究失败了,但在科学认识上,他并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除了飞行机械外,他还是现实机械的忠实记录者,这离不开他早年参与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修建的经历。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杰作,其中仿照古罗马万神殿造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是古典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也是工程上的奇迹。这样大尺寸圆顶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精确运输到对应位置,这就离不开各式起重机发挥的汗马功劳了。

主持修建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的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了大量起重机,运用到这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中,而他所处的工程师群都对起重机有着相当丰富的见解。

达·芬奇也见证到了教堂的修建过程,并且对于当时的起重机做了详细记录:有将物体进行大范围运输的“三速起重机”,也有进行更精细运送的“城堡起重机”,还有完成尖顶修建的“塔亭起重机”。

而达·芬奇除了记录外,也对起重机的结构进行过改良,并且绘制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结构爆炸图,这样细致的科学思考也反映出了达·芬奇的理性思维。

达·芬奇对于战争机械的描述,则反映出了他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些战争机械中体现的惊人的想象力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古希腊传统的热烈追寻,但是从达·芬奇对于战争的谴责中可以看出,这些战争机械的记录体现的是他对人性的追求与思考。

展厅中我们能看到的既有外观所向披靡的“镰刀战车”,也有古典的“攻城云梯”与“巨型十字弓”,还有他自主设计的、富有戏剧性色彩的“装甲战车”,这些无一例外地展现着这位杰出艺术家和科学家对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而它们也和前面的飞行机械与工程机械一并讲述着达·芬奇身上闪烁的人文光辉与科学理想。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模型近景

展览的展品全部出自于“清科博”的复原研究团队

郝思嘉:是的,科学与艺术并不分家,二者融会贯通,实为一体。而在清华这所学术殿堂中,这样的科学与人文交叉的故事,正是与全面提升当代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相一致的。我们再聊聊展览背后的故事吧,大家一定很感兴趣,本次展览的展品从何而来?这幕后的团队又有哪些故事?作为讲解员,你们的日常是怎样的?

刘迪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从筹备以来,便开展了大量的科学仪器与文物复原工作。而本次“直上云霄”展览的展品全部出自于“清科博”的复原研究团队,团队成员以达·芬奇手稿为蓝本,借鉴参考大量同时代的相关记载,用3D建模方式构建设计图与工程图,最终呈现出了一件又一件复原机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团队中除了清华科学史系的研究人员,也包括了大量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本科生,这些清华学生发挥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与热爱,也在科学研究中感受着人类试图理解与征服自然的定力与决心,并且亲身参与到一件件珍贵机械的复原与建模中。对校内师生来说,达·芬奇和他的手稿资料成为了他们窥见文艺复兴时期新思潮与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在展览的背后,还有一群志愿者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展品讲得“鲜活”。这支数十人的团队各有专长,包括清华学生、大学教授、科普作者、机械工程师……这些平日里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闲暇时间便成为了“清科博”为大众传递科学精神的重要窗口。

在“直上云霄”展览中,志愿者们把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展品紧密结合起来,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科学思想绽放的瞬间。有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达·芬奇机械的人文关怀的,亦有专注于基本科学原理为小朋友做科普的,还有从达·芬奇飞行器分享人类飞行史的……这些不同的解读角度,让同一个展览在不同志愿者的描述中焕发出了迥异的光彩,也让观众看到了达·芬奇不同的一面。

刘迪波(左)讲解中

除了做好讲解外,这支富有创造力的团队也让达·芬奇背后的时代印记与科学精神走出展厅,以别样的方式展现给了社会观众。

去年年底,由“清科博”牵头,以志愿者发挥主要力量,联合清华校内各学生组织主办的“科博文化周”系列活动吸引了公众广泛的注意力。其中有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和美术学院李睦教授与三名同学展开的师生共话,也有清华话剧队同学在“清科博”参与的“博物馆奇妙夜”演出,在展厅里表演《麦克白》话剧片段。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让观众沉浸于展览和演出的科学与艺术氛围之中,而富有思考的公教活动也把展览的价值发扬光大。

郝思嘉:真是太棒了!听完你的描述,相信读者们对于这场展览的印象又更加丰富立体了。今天除了达·芬奇科学思维的养成与发展,我们还聊到了很多时代的背景、其历史价值与贡献,还有背后的清华故事。感谢我们如此优秀的团队复原伟大的作品,感谢你让达·芬奇的故事鲜活重现,也非常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直上云霄”展览即将落幕,之后拟继续在“清科博”永久馆中展出。作为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窗口,研究学者、“清科博”馆员和志愿者们一起回答着“何为科学”的问题。今年年底,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永久馆舍将开始动工,在未来,如同达·芬奇一般的众多中外科学家们的思想光辉,必将如群星般在这座科学殿堂中闪耀。让我们共同期待!

【作者介绍】

郝思嘉,时任清华大学发展规划处教师,参与编制了清华大学“十四五”规划;现任藤汇教育创始合伙人兼CEO,大时代青年公益项目创始人,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护航计划全球大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Movers可持续发展项目官方认证培训师。

文/郝思嘉  摄影/景玮  郝思嘉

特别鸣谢/范爱红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卡特琳娜的微笑》作者:达芬奇有一半东方血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7
艺术“对话” 达·芬奇与唐寅珍品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央视新闻 2023-12-11
观展 | 达·芬奇油画等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在上海展出
新华社 2023-12-11
达·芬奇真迹亮相上海博物馆 东西方绘画艺术跨时空“对话”
中国新闻网 2023-12-10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将重启:唐寅、达·芬奇真迹同台亮相
解放日报 2023-11-15
斯宾塞·芬奇的色彩:手法如此简单,却又如此透彻
恺蒂 2023-10-20
“致敬达芬奇”光影艺术展在京展出
北京晚报 2023-06-24
观展|“致敬达芬奇2.0”全球光影艺术体验大展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