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矢志空天报国,这所高校筑梦苍穹
新华每日电讯 2022-10-25 08:34

1952年,为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北京航空学院在京成立,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就此诞生。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北航)。

2022年,北航迎来建校70周年。一路走来,北航矢志空天报国,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在高端通用芯片、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中贡献科技力量。

70年来,这所高校培养了25万余名毕业生,走出89位两院院士。至今,每年仍有超过一半的博士毕业生,以及三分之一的硕士毕业生选择投身国防系统就业。

为国而生,与国同行。七秩四季轮转,北航逐梦空天,筑梦苍穹。

生于国家急需之时 肩负空天报国使命

经过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云集的学院路,学知桥西北侧一块刻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门牌石格外显眼。阳光辉耀下,蓝色字体与无垠碧空相映成趣,述说着这所高校70年不变的空天报国内核。

北航,发端于国家急需之时。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刚刚起步的航空工业从修理向制造过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家加速建设航空工业的需求愈加紧迫,“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输送大批高水平航空工程师。

1952年,来自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等8所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北京航空工业学院,后正式命名为北京航空学院。新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翻开新的篇章。

“学校成立初期没有校舍,师生们分散借居在清华、北京工业学院等地。校园基本建设势在必行。”北航校史馆讲解人员张博飞说。

一本本褶皱满身、灰渍斑驳的书本,在北航校史馆里讲述着学校初创之时的艰苦岁月。北航1952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懋章回忆说,最初没有教室,学生们就在工棚里上课,在路灯下捧着这些书读,课余时间还自觉参加义务劳动,与工人一起搬砖修路建楼。

初期的艰辛无法阻挡师生冲顶云霄的热忱。1958年,北航仅有飞机设计、飞机工艺、发动机原理、发动机工艺四个教研室,但校园里已酝酿出建造轻型客机的想法。“1958年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就是要造这架飞机。”现已退休的北航老教授冯宗律当时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飞机的建造。

鉴于当时我国还未自主设计研制过客机,北航师生面临无经验可循、无资料借鉴、设备仪器不全的难题。1800多名师生踊跃报名参建,夜以继日找资料、算性能、绘曲线,制作2000多张图纸,用计算尺确定参数,人力托举机身安装起落架……仅仅一百个昼夜,北航师生就用手工打造出一架客机,最终成功完成北京到上海的试飞。这架飞机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闻名的“北京一号”。

如今,这架翼展16.4米、灰色机身上写着红色大字“北京-1”的原机,矗立在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镌刻下这所学校与生俱来的空天报国印记。

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逐步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航空航天事业迫切需要高技术人才。为适应国家发展新需求,北航由单一工科院校逐步发展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大学,学校工作重心转向教学和科研,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

为国而生,与国同行。一路走到今天,北航已拥有航空航天、信息科学、理科、文科、医工交叉五大学科,覆盖38个学院,正建设“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学科体系,打造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学科专业体系,成立无人系统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等科研特区,以及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探索国际重大科学问题,执行国家重大攻关任务。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一直秉承空天报国使命担当,听党话,跟党走,在我国航空航天发展事业中贡献出北航力量。”北航校长王云鹏说。

敢为人先勇毅创新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3、2、1,点火……”2022年6月5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的尾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空划破天际,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一道直抵云霄。远在北航一间教室里的10多名本科生,在屏幕前屏息凝视。随着转播信号传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消息,教室内掌声雷动,随后学生们拿出早已自发备好的祝福横幅,一起拍照留念。

北航学生不仅因自己所学领域关键事件圆满收官而激动,更因北航的电磁兼容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为“神十四”和空间站工程“保驾护航”而自豪。

逐梦寰宇,筑梦苍穹。矢志创新,空天报国。建校70年来,北航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落地成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所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精耕敢为。

“时代的发展,对捍卫国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我国无人机必须实现从中近程到远程、长航时的跨越。”北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带领团队于2000年承担起“长鹰”型号无人机研制任务。

团队接到任务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没有原型机参考、没有预先研究基础、新技术应用超70%的现状。在某机场试飞时,他们住着没有暖气的营房,喝着碱性偏强的水。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些将青春献给“长鹰”的北航人终于在2004年12月见证了“长鹰”系列首架无人机成功首飞。

“当时很多研究人员甚至都没有坐过飞机,但最终还是把无人机造了出来,拉开了我国研制大型长航时无人机的序幕。”该团队成员、北航教授郭宏说,“北航人身上都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底气。”

这所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毅突破。

身穿蓝色连体工作服,北航集成电路学院科研人员借助自主研发的晶圆级磁光克尔测试仪,在5个原子层厚的纳米磁性薄膜上写下“中国‘芯’”,这个厚度仅为一张普通打印纸的十万分之一。通过检测字迹颜色对比度、清晰度,科研人员可确认薄膜的均匀度是否适合用于制作磁性芯片。

北航集成电路学院工艺与装备系主任王新河介绍,磁性芯片可作为高可靠的信息存储模块和高灵敏的磁信号传感模块,应用于飞机、卫星的控制系统,以及手机电子罗盘、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而磁性芯片生产过程中的磁性薄膜检测这一关键技术,属于我国长期被“卡脖子”的技术,这一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自主创新突破。

这所高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力有为。

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接力火种汇集仪式上,火种汇集9名代表之一的邵海朋格外显眼,他双腿穿着颇具科幻感的助力外骨骼,在拐杖辅助下独自走上主席台。这套设备便是由北航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研究员帅梅与团队打造的外骨骼机器人。“它基于传感网络和AI控制算法,能自动感知穿戴者的主观行动意愿,辅助其‘随心而动’,主要帮助行走能力有一定障碍的残疾人增强肌肉剩余力量。”帅梅说。

这所高校,面向经济主战场踔厉创新。

2012年以来,北航以知识产权为纽带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实施应用导向的高价值专利源头培育,转化科技成果711项,涉及专利2293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较好服务了国民经济主战场。

北航科研院院长杨立军说,学校坚持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双轮驱动,“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做出大贡献”,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近16年来,北航获得15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

铸造一流人才 谱写崭新篇章

一头干练的短发、一身白色实验大褂,在北航一间实验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教授在白板上边写边画,给围在一旁的本科生讲解飞机机体与线缆设备的电磁兼容分析。今年62岁的她语气铿锵,站姿挺拔,学生们侧耳倾听,时不时点头、时不时畅怀大笑,课堂氛围温馨又不失活力。

从航空航天、无线通信,到电力调度、交通运输,电磁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1979年考入北航电子工程系,苏东林已与无影无踪的电磁场打了40余年交道。她带领团队开创了我国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方向,破解多项重大装备的电磁兼容技术难关,相关成果实现规模化应用。

对于电磁科研人员而言,外场实验必不可少。每隔一段时间,苏东林就要带团队从北京到内蒙古,在没有任何庇荫的科尔沁大草原,头顶烈日做实验。由于在日光下暴露时间过长,苏东林被晒出日光性皮炎,并留下后遗症。直到现在,每年夏天她都穿长袖衣服,在阳光下站一会儿,脸部依旧会红肿。

如今,苏东林依然身处教学一线,与学生一同赴外场搞科研。“我带的博士生里,有95%毕业后都到国家重要领域工作了。”苏东林的笑容几乎把眼睛挤成了两条缝,“看着学生一个个走到探月工程、国产航母这些重大工程中去做电磁兼容工作,比什么都开心。”

大学之大,在乎育人。培养一流人才,传承空天报国情怀,正是来自苏东林等教师的育人实践。

《北航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白皮书》中,对于人才培养有这样的描述:要“着力培养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要“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

近年来,北航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大型项目实践,让学生深度参与并见证创新突破,践行空天报国情怀。

80小时46分35秒!2021年,北航青年科研团队研发的“冯如三号-100型”无人机,创造了油动固定翼无人机续航时间新世界纪录,参与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90%以上为“00后”本科生。

“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确实让我学到不少课本以外的知识。”北航本科生田格参与了这架无人机的研制,“未来希望自己能投身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颗卫星承载着团队所有人多年的一个梦想。”北航博士生赵旭瑞从本科阶段开始参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APSCO-SSS-1)的研发。这颗由北航牵头研发的卫星,于2021年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就像赵旭瑞一样,在北航学子的眼里,自己的征途便是星辰大海。

“迈入新时代,学校党委深刻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紧扣‘双一流’建设目标,突出问题导向,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构建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北航党委书记赵长禄说,“在新的起点上,北航将继续推进学校事业内涵、特色、高质量发展。”

文/赵旭 杨淑君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尹力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调研,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06
林士谔:驰志空天 躬身忘我
科技日报 2024-08-02
今晨,户天同学收到北航第一封本科录取通知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
人民网-教育频道 2024-06-05
传承“空天报国”的陀螺精神 话剧《永恒》北航学子登台演前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8
今年北京第一封“强基计划”录取通知书送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6
启迪科学梦 七高校联合“科创筑梦营”结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3
探月工程四期稳步推进 嫦娥家族任务满满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4-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