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院前急救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8 08:02

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左右,实现全市院前急救统一呼叫号码、统一指挥调度,完成393处院前急救设施标准化建设,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地铁站、火车站及学校实现AED配置全覆盖……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十年来,首都院前急救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健全院前急救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北京的院前急救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393处院前急救设施完成标准化建设

本市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服务体系。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主任曹昱介绍,本市颁布《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首次印发《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规范》等系列配套文件,推动实现院前急救“六统一”,基本建成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完成393处院前急救设施标准化建设,较十年前增加254处,增长了183%,急救网络布局更完善,急救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院前急救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近年来,本市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大幅提升,院前急救资源配置持续完善,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曹昱介绍,2021年,日均院前急救值班车组数达到650个,较十年前增加了145%;120受理急救电话784056人次,较十年前增长了111.64%;出车741163车次,较十年前增长了130.09%;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时效也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首都城市安全运行。在完成新冠肺炎患者以及相关风险人员转运任务的同时,目前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稳定在98%以上,较十年前提升20个百分点。

全市院前急救实现统一呼叫号码

在平均反应时间方面,曹昱说,通过院前急救工作流程持续优化,平均反应时间不断缩短。十年来,北京解决了院前急救两个呼叫号码、两套调度系统问题,实现全市院前急救统一呼叫号码,统一指挥调度;120指挥调度中心对城区、郊区的呼救任务由“统一接听、二级调度”调整为“统一受理、一级调度”,一键垂直调派任务到救护车组,实现了调度派车流程环节大幅缩减,急救资源高效统筹使用。救护车统一安装ETC,实现了过收费站不停车快速通行;车载地图指引APP实时向驾驶员推荐最优行驶路线,向社会车辆播报语音提醒避让,最大程度提升救护车通行速度。通过种种努力,2021年,本市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左右,较十年前缩短一半以上,城乡差距同步显著缩小。

院前急救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健全,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曹昱表示,目前,本市院前急救服务更加便捷化,服务水平整体大幅提升。建立专门质控体系,不断强化质量控制;完善培训体系,持续分类开展院前急救人员培训。配置担架员,着力解决急救患者搬抬问题。实现“120”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方便市民呼叫急救服务。开发APP小程序,实现残障人士文字呼叫120、一键呼叫120。实现院前急救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收费,推行医保卡在救护车上刷卡结算,方便患者缴费报销。此外,还完善急危重症患者急救绿色通道,建立院前院内急救信息衔接平台,120指挥调度中心与30家医院急诊科信息实时传输;创建“5G院前医疗急救联合创新实验室”,实现5G救护车与120指挥调度中心、医院急诊高清医疗影像数据同步传输,提高院前院内衔接效率。可以看到,院前急救事业做得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有温度。

地铁、火车站及学校实现AED配置全覆盖

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进入新阶段,曹昱表示,通过印发《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统筹规划全市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和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发布社会急救科普培训教学标准《北京市社会医疗急救培训大纲》和社会面医疗应急指导性文件《家庭医疗应急物品指导目录》,制定《北京市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清单》;推动急救科普内容首次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本,首都社会急救能力建设进入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和实质性建设的新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必备的急救技能。2021年,全市共组织开展线下取证急救培训21万人次;线上专题培训覆盖396万人次;利用手机、轨道交通等移动视频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急救知识宣传和急救技能普及活动,持续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目前,全市地铁站、火车站及学校已实现AED配置全覆盖,现场人员已使用AED及时除颤,成功抢救数名患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本市还不断强化对院前急救疫情防控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投入,各区实现了救护车洗消站建设和负压救护车配置“零突破”,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已完成标准化救护车洗消站建设19处,配置负压救护车341辆,疫情防控物资储备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系统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规范工作流程,阳性感染者、疑似病例使用负压救护车专项转运,工作人员实施闭环管理等,有效保障了院前急救系统疫情防控的能力和安全。2021年,全市院前急救系统共执行新冠疫情相关转运任务45,539车次,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健康北京 2024-08-13
北青快评 | 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蔚然成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北京发布重点场所AED电子地图 市民登录“北京120”小程序即可搜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2
北京重点公共场所AED电子地图可在“北京120”小程序搜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1
北京院前急救立法监督求实效惠民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9
北青快评 | 合力推动院前急救事业健康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2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沉浸式”蹲点调研院前急救条例实施情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2
昆明市主城区“120” 急救电话呼入数量骤增 救护车运行面临压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