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底线》:一部用心用功用情的法治题材力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02 22:34

首部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已于9月19日起在湖南卫视、芒果TV、爱奇艺播出。这部历时三年用心用功用情打造的法治题材剧,已经显露出下半年火爆电视剧的潜质。

112.png

精益求精 剧本创作奠定扎实基础

《底线》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行业剧,而是一部折射整个中国司法改革进程的时代剧。在剧中,法官们通过办理案件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成长,同时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在法庭这个大舞台上依次登场,诉说着各自人生的喜怒哀乐。

为真实呈现基层法官工作生活状态,打磨法治题材精品剧,最高人民法院组织主创团队从2019年策划构思,2020年10月开始历时90余天采风,再到2022年2月开机,同年5月30日杀青,整个项目历时3年,超过1128个小时反复打磨剧本,前后修改共计20稿。

法院题材的戏以往之所以很少,是因为确实表现难度较大。公安检察院的戏,往往偏重于情节性、悬疑性。而法官职业要求保持公平公正,一般人看来“文戏”居多。所以,如何与公安检察院的戏有所区别呢?经过不断打磨、研讨,最终编剧确定:对于法院戏来说,法官于案件中“法、理、情”的挣扎,才应该是这部戏的特质。 

刻画人物 透视中国法治进程

定下了这样的编剧基调,还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是否每一集讲一个案子。如果是按照单元剧思路,操作起来倒是比较容易。但是编剧团队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思路,而是着力刻画人物。人物成长需要有连贯性,每个案件,都要尽可能观照角色的人生困境,每个判决,也都应对角色的生活有启发和推动——这也决定了编剧过程中不可能照搬现实案件。案件素材必须掰开揉碎,必须结合人物统筹考虑再造,否则,人物和故事就是撕裂的,无法丝丝入扣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底线》的第一集所呈现的“雷星宇杀人案”“女主播猝死案”,就可以看出编剧对于新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新型案件的观照,这类案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而是带有时代特色,引发人们的思考。

在结构上,《底线》全剧40集,以典型人物和纷繁案件为切入点,以“大案套小案”“新案套旧案”的形式串起故事线,用几个重大刑事案件作为副线贯穿全剧,共涉及案例40余个。全剧在错综复杂的案件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以大量细节展示案件审理全过程,剧情跌宕起伏、反转不断、扣人心弦。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法治剧,全剧倾力关注普通人的欢乐忧伤,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也让司法审判更加可感可信、振奋人心。

名角坐镇 演出阵容十分强大

电视剧是视听艺术,好的文本创作还需要好演员将其转化成立体的形象。片中男主角、扮演星城法院立案庭庭长方远的是靳东,他在《伪装者》《我的前半生》等耳熟能详的剧目已经形成了正面帅气的表演风格,在《底线》中,观众又看到了靳东更加松弛自然的表演。作为法官,他面对同事、当事人、律师、家人时,既坚持原则,又有机智灵活、幽默可爱的一面。扮演方远师傅的是老戏骨张志坚,年轻演员成毅、蔡文静则是近年来冉冉升起的表演新秀。还有作为配角的刘敏涛,不仅在当年的悬疑剧《冬至》中饰演郁青青就初露锋芒,近年的表演更是大放异彩。此外,还有王劲松、翟万臣、毕彦君、吴彦姝、王一楠、左小青等演员倾情加盟。

为了将法官形象充分融入表演创作之中,演员们在抵达剧组后就被安排了密集采风,在模拟法庭、真实调解中体验司法工作。他们深入基层法院,与法官同吃同行,体验法院日常状态,观察法官工作方式。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主创团队还选择了一个典型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在法官的示范和指导下,演员熟悉开庭场景,牢记所有庭审流程,熟练掌握专业术语,进行了多次模拟法庭的排演。

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会看到,法官的生活中不仅有庭审,还有大量的调解。在实际的司法工作中,中国法官不但能在田间地头为当事人解决问题,为了方便群众,甚至会坐着渔船去开庭。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新时代的法官们常常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先,调解与审判相结合。同样,在《底线》中,观众也会看到大量调解案例的存在,基层法官、法助们会为一个个案件不厌其烦、不计成本地来回调解,直到群众事了心宽。靳东、成毅等演员甚至和法官一起亲自参与案件调节。 

打磨细节 法治成果徐徐展现

从2019年开始,早在拍摄筹备阶段,《底线》采风团队从湖南长沙、衡阳到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的各级人民法院和调解组织开展调研,涉及全国60余家法院;深入采访一线法院工作者200余名,建立起人物原型档案;收集了500余件司法理念典型、社会关注度高、情与法碰撞的代表性案件。

在置景方面,400余位主创团队成员奔赴4656公里,在长沙170多处实地取景,准备服装10000套、道具30000个,力求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真实。最高法还组建专家团全程跟组拍摄,对剧中内容、场景、服化道细节进行专业性把关。

虽然有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长沙县人民法院为剧组提供真实法院场景,但项目组发现由于法院办公室严格的面积要求而导致真实法院无法满足拍摄机位需求,最终选择了在近10000平米的影棚内1:1搭景,耗时1200小时搭建共40个高还原度、总计3000平方米的法院内景,以保证拍摄顺利。

大量的铺垫性工作,奠定了主创团队拍出精品正剧的基础。随着剧情的展开,相信观众可以真切体会到剧中法官们所说的“每一本卷宗的背后,都是一场悲欢离合”,也可以真切感受到我国新发展阶段丰厚的司法改革成果。

文/鲍丹禾(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用心办小案 用情暖民心 烟台法院以为民之心探寻案件处理最佳方案
法治日报 2024-08-11
记者调查:一部手机如何实现远程诉讼?
人民日报 2024-01-27
​背包法官胡同断案《鼓楼那些事儿》“微观瞬间”折射法制化大进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8
《宣判》:叙事支离破碎,法律人塑造“失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02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 2023-07-26
法治题材电视剧《宣判》周日在新闻综合频道全国首播
新民晚报 2023-03-16
科普|法治剧《底线》热播 这些法律知识点你get了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9
对话《底线》主演蔡文静:诠释新时代法官须把握“分寸感”
华西都市报 2022-10-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