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改写历史 接轨世界,25岁的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古典乐坛“中国奇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3 17:20

25年,也许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25年,对于一个音乐节而言注定值得铭记。

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回望彼时,世纪之交的中国将迎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五年,将塑造在国际舞台上更开放的大国形象。北京国际音乐节应运而生,不仅为中国古典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确立了又一标杆,更作为行业引领者,以坚实的步伐和大胆的创新奏响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新篇章,成为打造文化强国之路上的亮眼名片。

奔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步

时间回到25年前的1998年,古典音乐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还处在相对小众的层面,运营理念与模式与世界范围内的通行惯例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指挥家余隆留学回国后预感到古典音乐在中国将会迎来飞速发展的巨大机遇:包括他在内的大量“海归”音乐家已经完成了中国古典音乐事业启航的人才储备,真正的“腾飞”缺少的是专业化、国际化的艺术机构来搭建平台。

1998年10月13日,随着指挥家勃格斯和钢琴家奥尔森携手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在人民大会堂奏响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和第三交响曲,北京国际音乐节应运而生。从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起,作为艺术总监的余隆和音乐节团队就秉承着高起点、高水准、国际化的运作准则,潘德列茨基、傅聪、阿格里奇、麦斯基这些享誉乐坛的巨匠大师在音乐节最初几年轮番造访,作为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的北京与国际最顶级古典音乐演出之间的距离彻底消弭。在此后的二十五年中,观众们逐渐熟悉了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听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看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的最新歌剧制作,迎接霍格伍德、格鲁贝洛娃等大师的中国首秀……北京国际音乐节用25年时间,将过去乐迷心中的“奢望”变成了国内演出市场的常态,将造访中国变成了国际名家、名团世界巡演的首选,更让中国观众进一步了解和走进了古典音乐世界。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艺术委员会主席、指挥家余隆先生心中,音乐节的不断进步是他始终如一的理想,“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全世界都在透过北京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北京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有热爱艺术的市民。我希望音乐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通过职业化的运作,让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典范。”

2001年10月21日,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一部委约作品、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受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而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迎来了世界首演,这标志着“委约体系”在中国的首创与建立。在西方,委约创作与几百年的古典音乐发展史血脉相连,承载着激发作曲家创作热情,促成伟大作品的历史重任。在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首个建立委约体系的艺术机构,用国际化标准完成与世界的深度接轨。迄今为止,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名录上已有22部作品,潘德列茨基、陈银淑、霍华德·肖、亚伦·齐格曼、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周龙等中外作曲名家都通过委约的方式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建立深度合作,他们写下的作品通过北京国际音乐节走向国际,真正做到了与世界合拍,同频共振。歌剧《白蛇传》斩获普利策音乐大奖,不但证明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国际视野和远见卓识,更赢得了来自世界的尊重、认可和倾慕。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2002年的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分别推出了中国作曲家叶小纲、陈其钢以“中国情怀”和“蝶恋花”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北京国际音乐节时任艺术总监余隆在这一届音乐节期间创造性提出了“中国概念”,音乐节成为中国首个提出“中国概念”的艺术机构,肩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历史重任砥砺前行。

什么是中国概念?北京国际音乐节用25年的耕耘不断丰富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创立之初,北京国际音乐节就通过上演大量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戏曲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展现古老中国文明的文化基因。1999年,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明确提出“中国特色”作为长期发展的指导理念,通过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的沟通对话树立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面孔。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概念”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上不断丰富和延伸,音乐节用交响乐这种世界性的文化语言,向世界舞台展示着现代、开放的中国形象。继2002年正式提出“中国概念”之后,“中国歌剧回家”的主题策划让中国观众欣赏到中国作曲家笔下那些得到世界舞台认可的歌剧作品。此后,通过委约体系与“中国概念”的结合,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启了奔向世界舞台之路,这在中国音乐界堪称“奇迹”。余隆先生介绍到:“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是最直观的方式,它没有语言的障碍,能给人们提供自由对话的空间。中国作品走向世界,要鼓励中国作曲家,积极委约创作,让好作品有更多演出机会,帮助他们走向世界。” 201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周龙的歌剧《白蛇传》斩获普利策音乐奖,成就中音乐家第一座普利策奖杯的背后,是音乐节对“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坚守与自信。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陈其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世界首演,随后更作为国际音乐大赛的指定曲目,成为了年轻演奏家的研习对象。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中国概念不断延伸、深化,随着中国文化崛起进程不断演进,随着世界聚焦的目光不断丰富,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连接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信念之本,动力之源。

打造歌剧艺术的黄金舞台

如果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25年历史写成一本故事集,其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一定与歌剧密不可分。自创立之初,北京国际音乐节就将歌剧剧目的呈现作为节目策划的重中之重,不仅推出诸如《艺术家的生涯》《卡门》等最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让观众走进歌剧现场。更是通过集中呈现德奥歌剧巨制、现代歌剧力作等极具前瞻眼光的策划,不断开拓艺术审美,树立中国歌剧舞台的一座座里程碑,打造出剧目丰富,风格多样的歌剧艺术黄金舞台。

2005年,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全套上演的方式与音乐节观众见面。北京这座城市一夜之间成亚洲中最具吸引力的歌剧城市,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观众齐聚北京,见证《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历史性中国首演。这套四联剧的上演向世界交出了音乐节在节目策划、演出执行、市场运作等多个领域的优秀成绩单。此后,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启了系统性呈现以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德奥歌剧精品的时代。与柏林德意志歌剧院、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奥地利蒂罗尔歌剧节等机构合作,为观众呈现了《唐豪瑟》《玫瑰骑士》《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等名作,也呈现了《艾莱克特拉》《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等冷门作品。这些剧目的选择彰显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节目策划中非常纯粹的一面——坚持艺术至上。回想当年上演这些剧目,余隆表示,“如果总以普及性和市场认知度考虑去选择剧目的话,可能国内整整一代乐迷都会错过像《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这样的名作。”

同样是在艺术至上的基座上竖起的里程碑,现代歌剧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呈现,则证明了音乐节在中国观众了解世界艺术前沿景象的窗口作用。从贝尔格的《璐璐》开始,现代歌剧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积聚着磅礴之力,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刻地给中国观众带来震撼。从《白蛇传》到《天使之骨》两座属于中国作曲家的普利策奖杯,从《仲夏夜之梦》到《切肤之痛》这样的二十世纪歌剧名篇,从《湮灭》到《捌》这样的歌剧与新科技的结合体,世界歌剧舞台的最新风潮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国观众零距离、零时差见面。

新理念、新体验、新时代

2012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新闻发布会上,音乐节更换了沿用14届的“华表”视觉形象,全新启用了以英文缩写BMF为主体的新LOGO。为什么换标志?这在当时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这些疑问则在音乐节之后的发展中被完美回答,北京国际音乐节要打造属于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音乐盛会。

率先走出音乐厅,北京国际音乐节将音乐文化带入都市生活场景,在潮流聚集地、城市地标打造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符合年轻人生活习惯的观演新体验。2011年,音乐节推出“都市系列”,人潮穿梭的三里屯,古典音乐赫然响起的那一瞬间,带来的感动迄今令人难忘。2012年,布赫宾德大师在三里屯用七场音乐会的巨大体量演绎贝多芬全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争议声中人们逐渐发现和理解了古典音乐走出音乐厅的意义。北京国际音乐节向行业宣告,古典音乐可以拥抱潮流与未来。向艺术家和观众证明,古典音乐从未过时。如今,观众已经形成了不在音乐厅也能遇见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习惯,期待着在更多潮流商圈、都市地标与音乐节的邂逅。

2018年,青年导演邹爽女士接棒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二任艺术总监。艺术总监的接替传递出艺委会主席余隆对新理念的充分认可和巨大期待。从2016年第十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邹爽就主导策划的“新锐单元”便在三里屯太古里的红馆开始了创新历程。多媒体声乐剧场、3D迷你歌剧、音乐剧场、浸没式环境歌剧的呈现不仅丰富了观演受众,更拓宽了古典音乐文化的边界。从2016年至今,观演模式的每一次打破更新,新概念的每一次落地,新场馆的每一次开辟都证明着新锐演出正在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创造活力。这些只有在音乐节能看到的演出,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现在与未来继续引领中国古典音乐事业提供了新动力。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

将C位留给年轻人 

培养和扶持青年音乐家,为行业制造新鲜血液,对于中国任何音乐机构而言都是长期课题与使命。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将最重要的舞台留给年轻人,为青年音乐人才提供最广阔和扎实的平台,彰显着音乐节的胆识、视野与担当。

青年人才的涌现,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层出不穷。1998年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仍在音乐学院指挥系就读的学生杨洋就接受音乐节的邀请,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何塞·卡雷拉斯合作。2002年,青年钢琴家郎朗北京国际音乐节受邀与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五年之后,已经成为国际钢琴巨星的郎朗,在音乐节10周年之际与七个乐团合作呈现10个协奏曲作品,成为当年中国音乐界震惊世界乐坛的新闻。此后,指挥家林大叶、黄屹,钢琴家张昊辰,歌唱家沈洋等如今中国古典乐界的中坚力量,都曾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焕发光彩,将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了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最耀眼的经历。

201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设立“青年音乐家奖”,以制度化的方式激励青年人才的艺术创造力,也号召行业对青年音乐人才给予更多关注。2018年,余隆先生将艺术总监的重任交接给年轻的邹爽导演,为青年人才提供平台的宗旨由台前延伸至幕后,从表演扩展到演出策划和艺术制作等领域。2020年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对青年人才的挖掘进入新的篇章,十位青年小提琴家联袂呈现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青年指挥家金郁矿带领由自己创办的新古典室内乐团登台音乐节等演出,展现年轻人的实力与创新力,更体现音乐节对青年人的信任和期待。

四分之一个世纪,历史、现代与未来的交响,202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第二十五个生日并迈入崭新的征程,在未来为观众制造更多感动,为时代创造更多共鸣,为世界打造更多属于中国的声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伦兵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太古地产携手北京国际音乐节共推音乐文化交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4
北京交响乐团正式搬入台湖新团址 11月将举行首届“台湖古典音乐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于10月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9
京城首个户外古典音乐节檀谷奏响!带来春日别样音乐体验
北京门头沟官方发布 2024-05-05
檀谷凑响京城首个户外古典国际音乐节 多家新店“五一”齐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4
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 青年音乐家奏响青春的旋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5
24天28场演出 北京国际音乐节展示古典乐界的青春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4
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相约金秋 聚焦青年音乐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