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阿云嘎:作为蒙古族演员 出演《海的尽头是草原》是我的骄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0 14:10

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9月9日上映,在影片的开机仪式上,阿云嘎说作为蒙古族演员,能出演这部电影是他的骄傲:“我觉得这部电影是铭记历史,铭记这个民族的大爱。草原人民的善良,我们要延续下去。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养育了一群远方来的孩子。通过这部戏,通过我们塑造的人物,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段历史,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真正要传承什么?是那颗善良的心。”

微信图片_202209101140371.jpg

塑造伊德尔这个角色,借助了姨父的人生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全景式再现了60年前那一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来自南方的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威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主动请缨,将3000多名孤儿接到大草原,牧民们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养育了这些孤儿,成就了一段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佳话。

对于这段历史,阿云嘎说自己长大以后才听说,“知道这个故事之后,我就突然联想起来,其实我们老家也有被收养的人。小时候长辈们说过,谁家的爷爷奶奶是从外地来的,我们的父辈、长辈不会叫他们孤儿,说他们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们不觉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也没有把他们当做外地人。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于一个蒙古族人民来讲,还是挺自豪的,我的民族的人能够有这样的大爱。这群人像草原一般拥有宽阔的心灵和胸怀,养育了一群人。我觉得在那样一个年代,我相信中国任何地方都会这么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阿云嘎在片中扮演伊德尔,是一位军人,和家人沟通比较少,阿云嘎表示这个角色是很传统的蒙古族男人,他在这个角色里找到了姨父的影子。“他年轻的时候就去二连浩特当兵,也娶妻生子之后就走了,没能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他回来时孩子都长大了,他对于孩子是比较淡淡的,对于自己的妻儿,对于家庭有一种亏欠。姨父不会总是说‘我的儿子,我的孩子’。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就亲得不得了,逮着我就叫‘宝贝’,我感觉那份爱其实是他没有给到他自己孩子的那份,所以我一直都跟他很亲。姨父是典型的草原男人,尤其他还当了兵,更加有一种自我克制,把对于家庭的责任放在心里。我的姨父为我塑造角色提供了很多参考,他给我讲过他部队的生活,他与家庭我也是看在眼里,所以我塑造伊德尔这个角色,应该是借助于他的人生。”

微信图片_202209101140372.jpg

扮演父亲不难 可能跟我的经历有关

片中,阿云嘎与王锵扮演父子,但是两人真实的年龄差距并不大,这种父亲的感觉容易找吗?阿云嘎笑说:“这个其实不用找,好多人都说我特老成,像老干部。也有些人说我特别像小孩,好像我不在中间状态,而是两个极端。可能跟我的经历有关,所以我过早地成熟。当我穿上这一身装扮的时候,大家能看出来这个人岁数肯定是不小的,做王锵的爸爸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我在这个方面没有去刻意地塑造,很自然地去演就好了。生活中,在王锵面前,我就像他的大哥哥一样。父子之间其实并不见得是“我的父亲我要特尊重”的拘谨,父子之间有些时候也可以像兄弟一样的。”

拍摄《海的尽头是草原》, 很多汉族演员的一大困难是学蒙语,而扮演伊德尔的阿云嘎是否会因为汉语说得太好,而在说台词时有困难?阿云嘎表示“这个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作为自己第一部大银幕电影,他说自己演戏的过程就是刚开始学汉语的过程,“我把那个记忆给它切过来放到这儿,相对而言还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刚学汉语时,我觉得自己表达上不够精准,拍电影,我们的台词是导演和编剧精心的词。但是刚开始学汉语的人不会说那么准确,比如他表达不出汉语的时候,可能会说‘哎呀我的汉语不听话’。当他想表达,但是词汇量又少的时候,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用他知道的词汇去表达。所以这一点上比较难,毕竟我现在的语言逻辑思维其实比较清楚了,所以拿到台词的时候,我首先会在发音上做一些修饰,也会尽量去断着说,因为他在捋词儿。”

微信图片_20220910114037.jpg

导演在我人生第一部电影的路上给了我很好的指引

谈及导演尔冬升,阿云嘎说自己原本认为导演特别严厉,接触了以后发现并非如此,而作为“新人演员”,“他在我人生第一部电影的路上给了我很好的指引。”

阿云嘎表示,因为出演自己民族的戏,所以在表演时他比较自然,但在塑造角色,拿捏人物和细节时,则要感谢导演对他的帮助。“尤其是我要演一个父亲。一开始有些语气词我会讲两句停顿一下,导演非常严厉地说你不要这样去停顿,不要刻意演一个老人。说话的时候中间不要去断,你这样演老人的话,在镜头里放大,你会显得过于苍老。我突然反应过来我不是在演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我是演一个身强力壮、四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之后,我所有语句中间停顿全部都取消了,导演说很好。他在每一场戏里边都教会我很多,这个东西是很奇妙的,导演没有直接给你,但是他在告诉你要怎么样做,你要怎么样去面对镜头,那个情感你把握的时候要准确地把握。他不会给你讲太多大道理,他就是从镜头语言角度出发,教你在这个镜头里面怎么去演,怎么去体验这个人物。他也说你这个人物本身跟你是有很多契合的,你更多地是要全部自然地、用内心去演出来。”

而且,阿云嘎因为演舞台剧,所以表演会习惯性夸张,“比如说有些哭戏。我有一场是先给大全景,然后摇臂移过去给一个特写。如果是舞台剧表现可能是呼吸和整个的动态会很大,眼泪流下来的动态大,这样台下的观众才能感受得到。电影就不能这样,导演说太大了,你要收一点,面部表情都可以再收一点。我突然明白了,有些东西只要看眼睛就好了,电影那么大的银幕上,大家看的就是情感在内心的涌动,只是眼睛去传递,而不是身体,所以我也恍然大悟,谢谢导演。”

阿云嘎说,导演尔冬升一开始是跟天、跟草原、跟大自然“斗智斗勇”,因为这里的天气变化多端,后来导演就听天由命了,他的心态就完全变了,可能是草原才能够让你变得那么自然,然后每天拍戏也相应都很顺利。导演对演员也特别好,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不高兴的事儿,对演员有什么情绪,非常保护演员。

也因此,阿云嘎说整个剧组就是其乐融融,“我也没拍过太多戏,但是在我拍过的戏当中,这个组是最欢乐的,最没有包袱的,所有人都很放松地认真工作,我觉得这就是草原的神奇之处。”

对于扮演他儿子的王锵,阿云嘎说两人很早就认识,“第一次见到他,看他那种无辜的眼神,我觉得像乖猫宝宝。来到草原,在片中我们演父子之后,我从他眼神里看到了那种坚定,草原男人骑上马时的那种豪放,瞬间就不一样了,他为这个角色也是付出挺多的。”

阿云嘎和马苏2015年认识的,他说以前的马苏眼神犀利,这次在剧组再碰面,她的眼神非常柔和。“进组之前,马苏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我蒙古族母亲是什么样的?我说你演这个角色挺难的,别的任何地方的母亲你都可以胜任,但是蒙古族母亲还有一些难度。她说有什么不一样。我说你来了就知道了,你过来体验一下生活,看看那草原的母亲你就知道了。她这次一来,她眼神那么柔和,我觉得这个就是演员。她尽量地把自己的心、把自己所有一切放下,来跟草原融入,去塑造一个蒙古族母亲。在这样辽阔的草原上,方圆几公里没人,心境是什么样的,不会像城里人说‘哎呦早,您吃了吗’这样的交际。这片草原会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就像修行。我从小在草原长大,我知道草原母亲有多辛苦,很不容易,马苏很厉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姜铁红现场授课 阿云嘎、刘宇齐跳蒙古族舞蹈
中国新闻网 2024-06-26
网络数字版首映 忆孙博、做公益 永恒的《在远方》让阿云嘎眼眶湿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1
内蒙古阿巴嘎草原牧马人:蒙古马驰骋草原,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3-07-22
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12月进京,阿云嘎既当演员又当制作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0-16
“国家孩子”献唱《海的尽头是草原》宣传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1
尔冬升《海的尽头是草原》热映中 原型人物观影被感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7
“三千孤儿入内蒙”上银幕 诠释草原大爱
中国青年报 2022-09-16
陈宝国谈《海的尽头是草原》: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