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王一鸣谈金融支持稳增长:合理保障房地产融资需求,加大对消费信贷支持
澎湃新闻 2022-09-02 16:05

9月2日,在以“开放融合,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和实体经济从来都是共生、共融的关系。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立业之本。

王一鸣表示,今年以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重要作用。货币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通过降准,上缴央行结存利润,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适时引导LPR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丰富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等专项再贷款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支持重点领域。

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29.7%。6月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4.16%,较去年同期下降0.42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的低位。风险防控力度加大,中小银行加快推进不良资产处置,上半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59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处置1184亿元。

王一鸣表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从外部环境看,乌克兰危机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能源和粮食价格大幅攀升,主要经济体通胀达到40年来最高水平,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从国内发展看,需求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消费增长仍然乏力,投资回升动力不强。受能源原材料用工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接触性服务业持续承压,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困难。

王一鸣表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仍需付出艰巨努力。从金融领域看,居民储蓄意愿上升,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前7个月,居民部门人民币存款新增近1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9万亿元。企业融资需求主要集中于短期流动资金,中长期信贷需求偏弱,扩大再生产更趋谨慎。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需要金融,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王一鸣称,稳定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基建投资,特别是新基建的金融支持。当前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但也受到项目储备、资金用途、地方政府收支和债务压力等多方面约束,要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并推动金融机构设计更多产品,支持交通基础设施、5G、大数据中心、绿色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加大对汽车等重点产业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企业金融支持,依托核心企业加大对供应链上下游的金融服务,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缓解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困难。稳定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王一鸣称,一方面通过支持产权质押等方式增加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手段分担风险,适度让利,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企业。

稳定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合理保障房地产的融资需求,继续加大对房地产风险化解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贷,地方政府纾困基金等方式支持保交楼,通过征信支持、并购贷款等途径,改善房企现金流,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首套房以及改善性住房的金融支持。

稳定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激发消费意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确定首付比例、贷款利率、还款期限,增加对汽车等大众消费的信贷。通过适当补贴、金融机构适度让利的方式降低消费信贷利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从更长期看,我国仍处在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换过程当中。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供给侧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现在不仅供给侧在继续发生变化,需求侧也面临着新的变化,主要是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加快。去年人口净增长48万人,人口的峰值可能会提前出现。可能会面临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叠加的影响,所以金融体系势必要做出相应的适应性调整。

王一鸣表示,未来这种调整可能也是战略性的,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要适应经济增长转换期。经济增长的转换期来优化风险的识别机制。在高速增长阶段,粗放性的风险管理模式能够较快做大资产规模,但随着我国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特别是疫情后增速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以及部分领域的风险逐步暴露,金融体系风险识别机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更精细化地识别行业中不同企业的风险,提高风险甄别能力,完善风险识别机制。

第二,要适应新旧动能转化,探索对新动能的金融支持模式。传统行业的收益率下降,风险暴露增多,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这种产业资本投入高,回收期长,收益率高,但风险也大,特别是一些“卡脖子”的行业,还面临全球领先者的竞争,形成商业可持续性需要的金融支持更大。原有的支持传统产业的金融模式可能不再适应新动能行业,支持工具也需要相应的调整。风险的容忍度也需要提升。

第三,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数据挖掘、处理和分析、应用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依托数字技术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智能化的风险监测体系,打造全流程的智能风控体系。

第四,适应绿色低碳转型,打造ESG银行体系。在进一步完善绿色投融资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大核心价值因素纳入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细化ESG产品设计,延伸ESG风险管理内涵,融合ESG高质量发展理念。从授信全流程管理、产品研发创新、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ESG银行体系建设。

第五,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提升和金融服务业开放的加速,金融业既要更好满足国内投资的需求,也要将业务范围更多拓展到境外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要保证海外资产的安全性。金融机构既要创新跨境金融服务,也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外业务的水平。

“这些都赋予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机构推进战略性调整新的使命。”王一鸣称。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央行:引导信贷合理增长 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第一财经 2023-12-16
满足合理需求聚焦“三大工程” 金融支持房地产力度加大
经济参考报 2023-12-04
在沪金融机构座谈会: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6
潘功胜: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1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力度不断加大,企业期盼信贷服务更便捷
证券日报 2023-09-06
三部门:合理增加对消费者购买汽车、家电、家居等产品的消费信贷支持
上海证券报 2023-08-21
半两财经|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央行:满足民营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3
半两财经 | 银保监会: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