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以“枢纽”“学域”取代院系,如何避免“新瓶装旧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2 16:00

历经3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新高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9月1日正式开学。这所大学打破传统高校的院系之分,首设“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将为高等教育改革探路。

据介绍,学校设四大“枢纽”,涵盖15个“学域”。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目前人类社会遇到的挑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日益显见。在传统学术架构下,条条框框太多,影响着学科交叉合作的有效性。“用‘枢纽’和‘学域’取代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学术架构,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发展。”

“枢纽”“学域”的学校架构设计,对于一所高校来说确实是全新的,但这只是字面上的创新还是实质性的创新,需要进一步观察。只有推进真正意义的学科交叉融合,赋予“枢纽”“学域”超越院系的内涵,才会让这一探索富有意义。

这和近年来国内高校正推进的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建设,以及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一样。新文科、新工科,究竟新在哪里?与传统的文科、工科有什么不同?如果只有“新”的提法,但没有“新”的实质,那就是“新瓶装旧酒”。新文科、新工科区别与传统文科、工科,就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可从高校具体办学现实看,在学科建设中,有实质性创新的并不多。专业大类招生培养也是如此,虽然学校赋予其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专业面的意义,可是,有不少学生和家长质疑这只是招生的手段,是把热门专业、冷门专业放在一起招生,学生进校后学生再分专业。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的办学方向。总体看来,内地高校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时,存在以行政力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而院系的自主性、教师的积极性不够的问题。这也就使学科交叉融合浮于表面。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传统的院系架构,对院系发展、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还是基于院系进行,这也就导致各院系各自为政。据报道,为促进学科交叉、产学研一体化,国家推出跨学校、研究院、学科、企业的合作项目,为获得项目,高校、研究院、企业携手,可却存在“申请项目时同心同德、项目立项时同舟共济,获得项目后同床异梦,利益分配时同室操戈,最后同归于尽”的“五同现象”,所谓交叉、合作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发展。

二是院系和教师均缺乏自主权,教育与学术资源配置、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管理,由行政部门主导,包括设置专业,院系教授也缺乏话语权。这导致教授缺乏教育荣誉与学术尊严意识,在进行教育教学、开展学术研究时,并不是出于怎样进行一流的教育,开展一流的研究,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推进教育与学术创新,而是考虑怎样完成行政的数量考核评价。

深入推进实质性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融合,就需要直面现实问题,其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于一所新建的大学来说,打破传统的院系架构是容易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新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对于“枢纽”,要发挥“枢纽”的中心作用,就必须赋予“枢纽”充分的自主权,同时,要让每个“学域”中的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就要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自主权。“枢纽”“学域”怎么高效运转值得关注。只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需要打破传统院系架构,也能面向学科前沿,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因为追求高质量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会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紧密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开展学科建设,探索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现代大学制度是基础性制度设计,再此基础上,以“枢纽”、“学域”替代院系,建立新的架构体系,才真具有开创性。

所以,叫“枢纽”“学域”还是叫“学院”“学系”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教育权、学术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是怎么进行教育与学术事务的管理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我国新建大学的目的不只是增加一所大学,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而是要探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整体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对于学校的改革、创新,全社会要给予支持。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高校专业“大洗牌” 工科专业迎来史上最热调整潮
成都商报 2024-08-23
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经济日报 2024-01-22
推动“计算机+金融”创新人才培养 北航与中财大签署合作协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北京两所双一流高校合作,交叉培养“计算机+金融”人才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18
首师大成立人文社科学部,搭建跨院系学科的交叉学术平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6-25
广东高校本科专业“上新”102个、撤销30个:专业调整反映哪些新趋势?
南方日报 2023-04-20
文理科交叉交融在未来大有可为
中国青年报 2023-04-14
从战略高度看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中国教育报 2023-04-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