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话题 | 今天我们为什么提倡节俭?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2-08-29 16:00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有关俭与奢的箴言,沉淀着历史的启迪,牵动着中国人对家风与国运的思考,有关节俭的表达,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今天我们提倡节俭,不仅是提倡一种健康适度的生活方式,更是要让人们在厉行节俭中涵养“恒念物力维艰”的道德品质。追根溯源,“节俭”从何而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节俭”一词的考据

“节俭”一词,与“节约”“简约”相关联。其实最初的“节约”一词是指一种马具,这种马具同其他马具衔、当卢、同泡等一样,在商代晚期就已经铸造成型。马具“节约”是用来连接络头和辔带的配件。根据一些考古文物记载:各式马具“节约”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它形制小,主要用途是作为颊带、项带、咽带、鼻带和额带的连接点。

“俭”,《说文解字》解释为“俭,约也”。俭字的本意就是对自己加以束缚,如《易·否象传》中有:“君子以俭德避难。”“俭”字后来引申为简约、节省、节约、不浪费、不放纵等。例如,《左传》中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说:“俭节则昌,淫轶则亡”,韩非子曰:“俭于财用,节于衣食。”

其实,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墨家代表人物,都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老子讲“治人事天,莫若啬”,“俭”就是“啬”。“俭”的含义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在物质层面是指节约各种资源;在精神层面是指节制各种过度的欲望,无论对于国家治理,还是对于个体的现世生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最早的节俭意识

中国古代最早的节俭意识是与环境和资源意识密切相连的,人们很早就明白一个简单道理:人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是大自然给人提供了能够维持生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珍惜身边环境和节省资源的重要性,也发现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的危害,在商周时期就制定了许多应对的具体措施。

1

《逸周书·大聚解》:保护和节省资源的法规

为了保证人们正常、稳定的生活,早在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已经有了保护自然资源、节省利用资源的法规,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

春天不能入林砍伐,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入林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早在周代就有了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河长负责制,其实这种“河长”在《周礼》中叫“川衡”,不仅有河长,还有山长,看山的叫“山虞”。可见当时先民的保护资源和环境意识是多么强。

2

《礼记·月令》:保护和节省资源的禁令

针对破坏资源和浪费严重的现象,在《礼记·月令》中,根据不同的时令、不同的气候,采取相应的保护和节省资源的具体对策,节约生产和生活资料,这也是比较早地表达了环境意识和尚俭观念。

例如,在孟春正月:

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

命令祭祀山林川泽的牺牲祭品不要用雌的。禁止砍伐树木、毁坏鸟巢,禁止掠杀幼兽、胎兽、刚出生的动物、初飞的小鸟等。

仲春二月:

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天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

在这一个月,不可用干河川、湖泊之水,不可用渔网在陂池中捞鱼,也不准用火来焚烧山林。天子先在寝庙举行荐礼,用小羊和新发的冰为献。

当时的礼仪活动和祭祀活动都是很重要的活动,规格也很高,为了节省短缺的物质资源,《月令》提出具体的措施,不惜简化程序,降低标准,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人民已经意识到了爱惜珍贵资源和倡导节俭的重要性。

3

《诗经》:节俭、节制的消费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用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将商周以来直至春秋之时的人类生存智慧流传了下来,展现出一幅人在自然中和谐生活的图景。《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表达勤勉、节俭及其合理的消费观念。例如,《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古人习惯于用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变冷,联想到“时节忽复易”,忙了一年已到岁暮。《诗经·唐风》不仅是提倡勤勉,也提倡有节制的、合理的消费观,既要及时行乐,及时消费,也要有所节制;既要充分享受生活,也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墨子的尚俭思想

在提倡“俭”上,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墨子。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十大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尚俭,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十项主张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墨家学说鲜明特色的突出体现。

▲墨子

在墨子的救世方案中,尚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墨子将尚俭视为基本的国策之一,事关国家的安危,“节俭则昌,淫逸则亡”。

墨子的尚俭思想,首先是体现在他的“节用”主张上,他说:“国家贫,则语之节用。”他讲的“节用”,是对传统礼乐制度的抵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合理有序、社会的和谐稳定。节用可以说是墨子尚俭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墨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把节用思想寓于圣人之行,发挥示范效应,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行节俭治国,抵制奢靡消费,形成良好的节约风气。为了推广“节用”,墨子提出了节用之法,包括服饰之法、饮食之法、宫室之法、舟车之法、节葬之法。节用之法的内容具体详细,对于减轻国家和百姓的负担,抵制奢侈浪费行为,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非乐”在《墨子》一书中占了较大的篇幅。墨子认为,凡事应该利国利民,可当时的音乐活动却适得其反。因为统治者及其贵族权贵们迷恋音乐享受,整日精神恍惚,无心理政,荒废了国家的治理。因此,墨子有针对性的提出要禁止不必要的音乐活动。

“节葬”也是墨子的十大主张之一,亦是墨子尚俭思想的重要内容。丧葬习俗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发展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基本确立,由于厚葬久丧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正常发展。墨子认为我们应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对待逝者和丧葬礼,反对丧葬礼仪方面过多的形式和巨大开销,悼念应“以哀为本”,而不需要过多伪饰的成分,这些思想表达了对逝者的公正态度以及对孝道的基本看法。

古代尚俭思想与当代绿色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尚俭思想,与当代的绿色发展理念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不可避免的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和节约各种物质资源,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树立全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在利用和消费资源时,应该做到够用则止,物尽其用。

绿色生活,是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继承和发扬中国节俭的优秀传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样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趋势。

如今,绿色简约生活已经成为新的时尚,人们开始用新的观念看待生活的品质,绿色服装、绿色饮食、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等,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可。作为一种新的时尚,随之伴随的是新的绿色文化的兴起。让我们迎接崭新的时代,走进绿色简约的生活。

本篇文章内容来源《墨子尚俭思想研究》,图片来源新华网、百度网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青年要做节俭“新食尚”的引领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7
春节景观“利旧为新”,彰显低碳节俭理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5
丽江部分乡镇倡议不搞“杀猪饭”,官方:倡议节俭,并非禁办
成都商报 2023-12-06
养成俭朴之风
人民日报 2023-08-30
新知|为什么我们长不出蓝头发?
科普中国 2023-01-23
新知|在保护环境上,古人比我们想象的“硬核”太多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1
历史|隋文帝的政治格局
文史知识 2022-05-08
读书 | 为什么要阅读?阅读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2-04-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