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你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
北京晚报 2022-08-27 14:34

心理学喜欢谈论童年。自弗洛伊德以来,人们认为成年后的痛苦和性格可以一直追溯到童年的某件事或情境中。“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这种说法似乎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如今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都是童年阴影;你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这也造就了我们如今过着不同的人生。

真的是这样吗?童年已经过去,该怎么挽回这些痛苦,面对当下的生活呢?童年真如我们回忆中的那样“美好”或“不堪”吗?我们会有童年滤镜吗?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这种以人为本,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心理学流派中寻找答案。在国内出版的图书中,以存在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作品非常少,大家或许听说过海德格尔、萨特,知道有过一种主义与思潮叫做存在主义。然而,当存在主义与心理学相结合,我们反而有些陌生了。这时我们不妨跟着根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博·雅各布森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一书,戴上存在主义的眼镜,重新看看我们的生活。

童年人们自我理解的权威背景,我们分析任何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童年的领域中找到因果论。正因为精神分析对于童年决定论的深刻挖掘,使得现在的人们格外重视孩子的早年生活,重视对孩子的教养,也尝试理解孩子。如果我们试着理解童年对成人生活的重要性,我们会发现一种精神分析式的因果观。

精神分析的因果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如果一个人被父母以专制的方式对待,那么他成年后可能极度依赖他人,并难以自由地表达自己。一个人从小受到忽视,那么在成年后他可能缺乏爱的能力难以与他人建立联结。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因果观依赖于两个要素:一个是对特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童年,也就是由一个实际发生的事件和经历构成的固定核心;另一个是从这些事件和经历到成人生活的特定状态,有一条直接的因果线。那也就是任何推论都有一个前提,人们认为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童年,而且童年的某些事影响到了现在的他。这种观点因为简单直接被大众接受,但过于方法论的因素,让人们忽略了童年的复杂,或许还有其他因素起着作用。

存在主义观点为童年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存在主义思想认为,将单向的因果关系附加在人类生命之上是一种扭曲。存在主义观点认为每个人都不止有一种童年经验,在记忆的某个地方,我们有着无穷尽的早期经验,而我们只选择记住某些特定基调的经验。比如一个人在工作场合受到领导的虐待,这有可能让我们从庞大的记忆库中回忆起特定的童年经验。然而这只是相似和关联而已,并不意味着童年的遭遇导致了成年受到同样的遭遇。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我们的童年角色是成年人用来定义自己现在是谁,和父母一起经历过或好或坏的时光,每个人在童年都有过快乐和不幸。而作为成年人,我们选择记住的,是那些符合对现在自我定义和自我构建的内容。如果可以尝试一种可能,说自己的童年如何匮乏不幸,然后通过努力拥有了现在的一切。这种对童年记忆的选择,实际上是为了构筑自我的认识,定义现在的自我。如果我是个乐观快乐的人,我就会选择能够支撑我乐观快乐的童年记忆,如果我是无能、颓废的人,我也会在童年记忆中选择支撑这一看法的记忆。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练习。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童年是被诠释过的,不存在不被诠释的童年,也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童年。刨除精神分析的原因,人们为什么想要了解自己的童年与现在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了解在童年时父母如何对待自己?作者认为,这种需求可以被看做个人与自己达成和解的方式,那些童年的过往被认为是需要了解和接受的真相。这也是人们在试图与他们人格中分裂的部分接触。

成年人的情绪和感受很多,诸如悲伤、孤独、焦虑、严厉、恐惧的情绪,只能被包裹在你有限接触到的童年记忆中。你希望从过去的生活中提取真相,然而目的是为了重新整合现在的自己,让那些不受控,隐藏起来的情绪或感受重新被自己的意识整合。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并不是说童年经历对个人没有影响。书中通过对比,要破除的是人们普遍相信的“童年决定论”。作者就是要告诉大家,当我们相信这种论调时,实际上我们是在利用它,使自己不必为当下的生活负责,不必认真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困难。童年决定论往往会成为我们改变的阻力,而存在主义心理学让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首先就是帮助人们破除掉自己在心中设置的障碍。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值得没有学过心理学的读者一读,如其名“邀请”,这是一份了解学习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函。书中通过与其他流派比较,通过介绍重要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系统地从人们的认知中讲述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特点。书中第六章以精神分析流派和存在主义心理学相对比,从比较中阐述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特点。存在主义心理学在价值上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反,精神分析的核心是从人类最原始的生物层面而来,经典精神分析关注力比多,关注攻击性,关注那些人类最原始最激烈的冲动。而存在主义心理学更加关注存在的意义与人类面对困难时那些正面的能量,关注于人类更高层面的精神因素。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性——人可以通过反思对生活的理解,赋予自己人生意义,并决定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也使我们的焦虑、痛苦和烦恼都有了意义,正因为这些负面影响与快乐和成长互相交织,这也让这些负面情绪有了存在的意义。

(原标题: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有童年滤镜)

文/夏安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心理|内心总是不想长大,怎么回事?心理学有个词叫:退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1
心理|内心总是不想长大,怎么回事?心理学有个词叫:退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1
2024年度新中式心理学专家学术研讨会收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社会心理学权威教材《社会性动物》作者唯一自传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9
人物|微表情专家涉足儿童心理学 姜振宇:带你破解孩子“叛逆”的真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4
赏读|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勇气的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30
生活|《当阿德勒谈勇气》 心理学带你找回与生俱来的勇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30
新知|成语,交融西方心理学术语, 从中学生到老人都感兴趣的心理学到底是啥样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