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湖泊面积缩小,长江流域正值汛期为何喊“渴”?
南方都市报 2022-08-23 08:34

江河水位走低,湖泊面积缩小,甚至提前进入枯水期,多地耕地受旱,供水供电紧张……

水利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长江流域内主要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出现了多年同期少见的干旱灾害。截至目前,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9个省(市)耕地受旱面积3299万亩,有246万人、35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长江流域正值汛期却喊“渴”,何时迎来天气转折?

1问

长江流域缺水干旱情况多严重?

今年7至8月,长江流域降雨明显偏少,其中7月平均降水量达141.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8月以来,江南、江汉、西南地区东部累计降水量不足10毫米。

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1日至8月15日,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至少偏少50%以上,其中南昌、涪陵、武隆等地偏少超80%,常年同期雨量普遍在200毫米以上,但今年仅有30至40毫米。

除了降雨量明显偏少,异常持久的高强度高温也使得气象干旱迅速发展。截至目前,长江流域的中旱及以上面积达126.7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8.9万平方公里。四川、重庆、湖北及江西等省(市)都出现了重度以上级别的旱情。

2问

干旱给生产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江河水位走低,湖泊面积缩小,甚至提前进入枯水期,多地耕地受旱,供水供电紧张……高温干旱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明显影响。

据水利部消息,受高温少雨的天气影响,目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至6.13米,沙市以下江段及两湖水位为历史同期最低,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面积较6月缩小四分之三。其中,8月4日,鄱阳湖水位低于枯水位,创下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纪录。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一些地方靠水发电的地区,出现电力紧张情况。据经济信息联  播报道,国网四川电力调控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剑表示,当地80%的电力供应源自水电,今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造成各大流域来水严重偏少,导致全省水电发电能力下降五成以上。达州等地出台了有序限电政策,以缓解电力紧张的情况。

3问

长江流域正值汛期,为何出现严重旱情?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这和今年7至8月这一带高温少雨模式“超长待机”有关。今年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且长时间控制四川盆地至江汉、江南、江淮等地区。在其控制之下,上述地区多盛行下沉气流,导致地面增温,且天空不易形成云,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

今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使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流域内主要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从而出现明显干旱的情况。

4问

南方高温何时缓解,雨什么时候来?

未来一周,副热带高压仍将盘踞在江南、华南一带,且强度较强,高温少雨的天气格局仍将维持。王伟跃介绍,8月25日开始,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加强并南下,从副热带高压的底层渗透,南方的高温天气将有所减弱,并可能出现降水天气。西南地区、江南中部以及华南地区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

在降雨和冷空气的双重影响下,南方旷日持久的高温天气强度有所减弱。长江流域40℃的范围缩减,如重庆沙坪坝已连续11天达到40℃+,26日前后最高气温有望降至40℃以下。不过长江流域多地仍有35℃以上的高温,防暑工作仍不能放松。

专家说法

人类活动增加高温热浪事件概率

长期从事区域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项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钱诚表示,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极端高温热浪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的深层次原因。

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增加了工业革命以来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或强度,特别是极端气温;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就是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全球尺度极端高温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低温频率和强度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而对于单次的极端事件,我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在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归因方面,人类活动增加了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是“非常可能的”;人类活动减少了低温寒潮的发生概率是“很可能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强降水发生的概率“具有中等信度”。从这份报告看,高温热浪事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关系是比较明确的。

如不积极采取减排措施 极端热浪或成新常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君表示,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今夏罕见的高温事件,未来可能会变成新常态。

气象学上将较大范围内连续数日的异常高温天气称为“热浪”(heat wave)。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如果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高温天持续3天以上,就称为“高温热浪”。8月17日,国家气候中心介绍,从今年6月13日开始的中国区域性高温事件,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我国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

对于此次罕见极端热浪事件的成因,气象专家普遍认为,与今年大气环流的异常形势、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与外扩直接相关。在此高压带的盘踞之下,我国南方地区整体受下沉气流控制,天空晴朗少云,热空气吹不走、散不出,因此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高温天气。而出现这样的大气环流特征,背后还有更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君和研究员严中伟,去年在国际学术期刊《极端天气和气候》发文,对1960—2018年间,中国大陆754个气象站观测的逐日最高气温数据进行了分析,客观识别了近60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区域性热浪事件,并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区域性热浪强度、持续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量级指数——“区域性热浪强度指数”(regional heat wave magnitude index,简称为RHWMI)。

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段内,中国区域性热浪事件的频率和量级几乎翻倍,RHWMI的年最大值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相对较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加。截至2018年,中国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的区域性热浪事件发生在2013年夏天,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基于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数据,王君等人比较了不同全球变暖情景下,中国发生区域性极端热浪事件的可能概率。其中,在当前气候增暖水平下(约1℃),中国发生在量级上接近或超过2013年的区域性极端热浪事件的概率约为10%(即约每十年一遇);在1.5℃和2℃增温水平下,未来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将分别上升到30%(约每三年一遇)和50%(约每两年一遇)。

同时,根据他们的分析,在RCP4.5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区域性极端热浪事件(即量级超过2013年)的总天数,将从21世纪前30年的近0天,增加到本世纪末的约60天。而在RCP8.5高排放情景下,预计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化革命前水平高出4-5℃。届时,这一数字将达到约165天,这意味着,区域性极端热浪可能不仅发生在夏季,还会延伸至晚春和初秋。

王君表示,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今夏罕见的区域性极端热浪事件,未来可能会变成新常态。

特写

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 水面面积较6月缩小3/4

水量丰沛的洞庭湖今年入汛后提前迎来枯水期,近日,网友拍摄的一段洞庭湖水位降低对比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7月中旬的洞庭湖水波浩荡,一个月后却河床裸露水量锐减。有网友感慨,“洞庭湖都干成草原了。”

上述视频中,7月中旬的洞庭湖水波浩荡,一个月后却河床裸露水量锐减。有网友感慨:“洞庭湖都干成草原了。”

公开资料显示,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水面跨湘、鄂两省,湖区面积1.878万平方千米,蓄水量17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今年入汛后,受长江上游来水减少和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洞庭湖意外地提前进入枯水期。

8月17日,水利部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在会上介绍,7月以来,长江流域大部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长江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两至八成。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在会上表示,洞庭湖、鄱阳湖相继于8月4日、6日低于枯水位,分别为1971年、1951年以来最早。当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至6.13米,沙市以下江段及两湖水位为历史同期最低,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面积较6月缩小3/4。另据央视新闻消息,洞庭湖水位连续回落,跌破24.50米的枯水水位,提前4个月进入枯水期。

8月20日,湖南岳阳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近期洞庭湖“比往年水位低,属于偏干旱的状态”。其称,当前水位对航道、农灌等有不利影响。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6月份长江流域中下游部分河流可能发生超警洪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6
今年汛期长江流域涝重于旱 中下游或发生较大洪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3
未来一周长江流域有两次降水 可能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7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
新华社 2023-10-13
长江流域今日全面进入主汛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01
长江流域今日全面进入主汛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01
强降雨来袭 长江流域未来一周局地将有暴雨
央视新闻 2023-04-03
水利部:2023年汛期长江流域旱重于涝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3-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