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在“宅兹中国”看见活泼泼的夏商周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8-19 12:07

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由河南省和上海市的文旅部门、博物机构联合举办,自开展以来火爆异常,市民观展的热情似乎要高过罕见的酷暑天气。

“宅兹中国”是一句青铜器铭文,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中,意思是在“中国”这个地方建设宫殿、安下家来。夏商周三代的“中国”,就是今天的中原地区,这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更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域。

中原地区考古遗址和文物古迹众多,很多器物的精美、宝贵程度,总是出人意料,令人惊叹。而其中,我以为,青铜器和玉器尤其能体现早期华夏文明的独特性和成熟度,在人类早期各大文明中独树一帜。此外,诸多陶器、木器、漆器、纺织品等,也都极具可观之处。

参观博物馆,大可不必怀着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的心情,更不要将文物看作冷冰冰、高高在上的器物。要知道,今天称作“文物”的东西,很多都是古人的生活或者休闲用具,与他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体现着他们的审美与趣味。我们不妨带着与古人“神交”的心情,去观赏它们。在“宅兹中国”展览里,你能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一个活泼泼的夏商周,看到中国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4000年前的家畜

夏“茫茫禹迹”是展览首厅,展厅正中赫然摆放着一颗“猪头”!它的正式名称,叫“猪首形陶器盖”。这是夏代早期(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的文物,高18厘米、口径23厘米,2000年出土于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粗粗估算,距今大约4000年。

这颗“猪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首先,它的大小尺寸,与真的猪头几乎无异;其次,它是灰陶制品,表面黝黑,颜色与一头黑猪无异;再者,它的样子,不论是眼睛、耳朵,还是鼻子、嘴巴,都高度写实。这是一个胖胖的猪头,显示着它的“养尊处优”;猪嘴朝天,似在吼叫,有着一分桀骜不驯——也许,那时的猪驯化不久,还未丧失全部的野性?

这件文物不是玩具,而是一个陶器的盖子。陶器或许是用来盛放热饭热菜热汤的,盖子烫手怎么办?这一点,古人也想到了,他们把猪鬃部位“打造”成盖子的手柄。虽然这部分已经破损了,但我们仍能体会到制作者的巧思。

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中国人对猪是有感情的。猪的古称是“豕”,给“豕”一个屋顶,那就是“家”。

在涵盖夏商周三代、以周为主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也常能看到猪的身影。譬如,《豳风·七月》里讲到捕猎,“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豵”是一岁左右的小野猪,“豜”则是三岁左右的大野猪。而《召南·驺虞》中写道,“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彼茁者蓬,壹发五豵”。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一下,大致是这样的:在那茂密的芦苇丛里,一举射中了五头母猪(豝);在那茂盛的蓬蒿丛里,一举射中了五头小猪(豵)——猎人(驺虞)呀你好厉害!

驯养动物,是人类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代的中国人成功驯养了很多动物。《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写道:“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多么温馨的田园牧歌!家畜之中,最为重要的,也许是被称为“三牲”的猪、牛、羊。“宅兹中国”大展里,牛羊的元素也很不少,光是玉牛,就有好几只:

——周“成周王城”展区里,有一只玉牛形调色器,为西周早期文物,藏于洛阳博物馆,它高3.5厘米、长11厘米、宽5厘米。这是一只卧着的水牛,四脚蜷曲,牛头硕大,眼神温和,神态很是闲适,好像在夏日树荫下的池塘里“泡澡”。牛背平整,上有四个孔洞。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其中的一个小孔中发现了残留的朱砂红。由此判断,这是一个调色器。也许,墓葬的主人曾用它调色作画;又或许,他用它画过美人和美丽的花朵。

——周“封邦建国”展区里,也有一只玉牛,比那只调色器略小一些,形态颇为相似。这只玉牛通体就是一块青玉,玉质细腻,碧绿可爱。有意思的是,这只玉牛虽然是在东周时期虢国墓葬中出土的,但它其实是商代晚期的器物。也就是说,东周时期的人们,已经把它当作传承数百年的“文物”来珍藏了!

“豫”中有乾坤:河南有大象

说完大展中的家畜,来看看“野兽派”。

在商“大邑商都”展区里,可以看到一只商代晚期的白陶象尊,它高8.8厘米、长15.8厘米,由新乡市博物馆收藏。这是一只精巧的大象,鼻子高高卷起,好像吸水后在喷水玩耍;鼻子下面,有两根长长的剑齿,显得威风凛凛;四足粗壮,一副顶天立地的态势。大象全身布满纹饰,包括凤鸟纹、夔龙纹等。它的材质虽为白陶,但造型和纹饰深受同时期青铜器影响。据介绍,象尊是商周时期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之一。

看到象尊,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国人,跟大象很熟吗?那时候的河南,会有本土野生大象吗?因为现如今的中国,只有在最南边的云南一带,才有野生大象生存。去年,云南大象还来了一次全民瞩目的“一路象北”。

河南曾经有大象,这个可能性很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曾更加温暖湿润。甲骨文上多次记载过大象,包括王打猎大象;《诗经》中也多处提到竹子,例如《卫风·淇奥》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更有意思的是,河南一带古称“豫”,这个字的本意就是人类手持竹矛捕猎大象。文物会说话,它们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地球气候的变化。

猛兽,是古人既恐惧又崇拜的对象。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猛兽,应该就是老虎了。“宅兹中国”大展中,你可以发现不少老虎:

——商“大邑商都”展区里,有一只小而奇巧的骨虎,长5.2厘米、高2.2厘米、厚1.0厘米。别看这只老虎小,它来自大名鼎鼎的安阳小屯商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据说还是一位女将军。妇好墓出土了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其中就有许多栩栩如生的雕饰动物。

细观骨虎,大头、大耳朵、卷尾巴,四爪紧握,一副凶且可爱的样子。它由兽骨雕成,外观米黄色,质感温润如玉;身体上镶嵌了绿松石片,颜色搭配赏心悦目。说到绿松石,不得不提一句:此次大展的“镇馆之宝”——夏兽面纹青铜牌饰,表面就镶满了绿松石,加工精巧,丝丝入扣,历经数千年完好如初。

——周“四方翼翼”展区中,则有一只青玉老虎,长16.5厘米、高3.8厘米,洛阳博物馆藏。这块青玉本身就很特别,上半部分墨绿,下半部分浅翠,匠人巧妙地利用这种材质,让墨绿色从老虎的耳朵到臀部一线贯穿,好像一支将要离弦的利箭。你看它,咧开大嘴,利齿森森;蹲踞之姿,好像是在蓄势猛扑;尾巴卷曲,似在攒劲。

看到这只玉虎,我不禁联想到,西汉冠军侯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像,模样与这玉虎真是高度神似。而从年代上看,“霍去病虎”还是这只玉虎的后辈。

——在周“封邦建国”展区,还有一只罕见的漆木虎,为战国中期文物,高27厘米、长52.5厘米、宽24.1厘米,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楚国故都城阳城遗址。它采用整木原雕,先砍斫成型,然后精雕局部细节,通身涂黑漆。虎头浑圆,四肢伏地前伸,后肢和臀部翘起,好像马上就要跃起!它的腰部、头部、臀部都有方形空槽,应该是安放桌案等物件的插孔。

说这只漆木虎罕见,一是因为材质,漆器和木器容易腐朽,更加难以保存;二是因为它是楚文化的产物,与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迥异。春秋战国时期,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国力强盛,势力范围一度逼近黄河流域,“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甚至曾“问鼎中原”。由此,楚人将楚文化也带入中原,尤其是南阳等中原南部地区。楚文化绚丽夺目,华彩繁复,充满想象力,这在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等文物上都有充分体现。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等,都是楚文化的精华。事实上,随着这只漆木虎一起参展、来自南阳地区的许多文物,都带着浓浓的“荆楚风韵”。

《诗经·大雅·韩奕》中如此描述一位大贵族的封地:“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水里有鱼,山中有鹿,有熊大熊二,有山猫老虎……而诗里有的,“宅兹中国”里也有。

有龙有凤,“神兽”宅兹

说完现实中的动物,我们来说说大展中的“神兽”——龙与凤。

我们先说龙。中华文化中的龙图腾起源很早,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各时期的遗址和文物中都有体现。“宅兹中国”大展里,很多青铜器的纹饰都是龙纹,器皿上攀附的动物也是龙。这其中,我发现了它——

周“封邦建国”展区里,有一座战国中期的镶嵌绿松石菱形纹青铜方鉴,高21.6厘米、口宽30.8厘米。鉴,其实就是水缸,平静的水面可以照出人影,所以古代有“镜鉴”一说。这座鉴大体是方形的,它的四壁,各有一条小龙。小龙的四爪抓握在青铜器的壁上,它伸长了颈子,好像在探头张望鉴内的水面,形象生动,憨态可掬。更为精巧的是,这四条小龙并非纯粹的装饰品,而是器皿的把手,便于人们抬举。

还有一件春秋晚期的镶嵌绿松石青铜神兽,它是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你可以说它是神兽中的“四不像”。而就在它的龙头上,看似龙角的装置,其实是六条小龙;神兽的脊背上,站着一只小一号的神兽;小神兽的口中,又衔着一条蛇形龙……如此层叠繁复的装置,令有的观众感慨,古人真是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无用而美好的事物上;又有观众说,这件神兽很有“洛可可”艺术那味儿了,但其实,西方“洛可可”艺术要几千年后才出现呢。

我更想介绍的一条“龙”,是一件玉器——周“封邦建国”展区内的蛇形玉佩。龙是很多动物的集合体,而其主体躯干部分,来源于蛇。十二生肖里,我们也总把蛇叫做小龙。这条小龙呈现圆弧形,身形相当圆润;它的体色介于“小白”与“小青”之间,温润透明;小龙口吐蛇信,身上有三行鳞纹,尾巴则向内卷曲。我想,也只有内心思无邪的人,才能潜心将一块璞玉琢磨成一条小龙,化寻常为神奇。

说完了龙,我们再说凤。首屈一指的,当属西周晚期的凤鸟纹方壶。方壶高47.8厘米,周身纹饰精美,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通身的凤鸟纹饰。壶身从颈部到腹部分为三层,每层四只凤鸟。这些凤鸟,头大,眼圆而大,喙勾形而大,更为突出的是凤冠,又长又大。它们不像华丽丽、怯生生的山鸡,更像“武德充沛”的鹰隼乃至鲲鹏!

除了这件凤鸟纹方壶,展览还展出了多个雕琢精美的玉凤。工作人员介绍,凤是周人的“吉祥物”。确实,《诗经·大雅·卷阿》中就写道,“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一唱三叹,他们是有多么热爱凤凰啊。朝阳初升,凤凰于飞,如此景象,怎不令人神往!

看吧!玉熊、玉鹿、玉兔、玉蝉、玉燕、玉鹰、玉鹦鹉,鸭形陶壶、虎头牺尊、兽首司母辛觥、妇好鸮(猫头鹰)尊……文物从来不是“死”的,它们就活泼泼地在我们眼前。“宅兹中国”里,你可以看到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可以看见人类与万物生灵的共生之乐!

文/杨金志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这项榜单的全球TOP20,中国占了三分之一
中国新闻网 2024-08-27
河南150多件(套)夏商周精品文物在香港展出
央视新闻 2024-04-03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三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4
三星堆最大“金面罩”“青铜大神兽”亮相
南方都市报 2023-09-28
夏商周的北京 待解的谜团
北京晚报 2023-06-13
北京市区首次发现夏商周双环壕遗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5-31
110件(套)夏商周时期的精美文物集中亮相江苏无锡
中国新闻网 2023-03-05
《虎(文物)》特种邮票明日发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