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人物|90后摄影师海和蓝 海洋和蓝色,是我的必需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8 10:00

“海洋有多重要?我列举其中的三条:1.地球上一半的氧气来自于海洋,保证着每一个生命的每一口呼吸;2.海洋吸收了大约1/3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抵御气候变化;3.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巨大的水体流动调节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以上任意一条不运转了,对我们都是巨大的灾难。”

这是摄影师海和蓝的一条微博,点进他的主页,就会看到满眼的蓝色,且这些蓝色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海和蓝是一位90后摄影师,他的名字和微博将自己的两个特色直接展示在粉丝面前,“海洋”和“蓝色”是他摄影作品中最有标识性的两大元素,也造就了独属于他的个人风格,迄今已经吸引了350多万粉丝关注。自2014年开始,海和蓝用6年时间拍摄了10万余张关于海洋的素材,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被众多网友称为“中国只拍蓝色大海的摄影师”。

正值8月19日世界摄影日的到来,海和蓝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回顾走上摄影之路的经历,海和蓝表示,海洋和蓝色是他的人生的必需品,蓝色并不代表忧郁、悲伤和孤独,而是代表着希望。

陕西·黄土的黄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渴望见到海洋

在读大学以前,海和蓝从来没有真实地见过海洋。出生在陕西的他,见到最多的是黄土高坡,就像初中背诵过的课文一般,“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儿时的他只能依靠电视来获得对海洋的认识,《动物世界》便是其中之一。“7岁以前,我们家住在窑洞里,吃水都很困难。那时看过《动物世界》和一些电视剧之后,对海洋难以忘怀,浩瀚、宽广、大气磅礴……那是完全不同于黄土高坡的世界。”

“山的那边,是海吗?”带着课文中的问题,海和蓝想要实现看海的愿望。“高中时,我的成绩不太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甚至一度想去当厨师。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绘画,学习绘画之后让我找到了自信。”海和蓝回忆道,“去海边读书”成为他的理想。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海和蓝选择了陕西省外的学校,最终得偿所愿前往厦门读书。

2011年秋,到厦门之后,海和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海边。“当时与室友一同去海边玩,我立刻跳进海里游泳,第一次见到海洋的心情实在是难以表达,激动是不言而喻的。”正是高考时的选择,使海和蓝在海边生活了许多年,不过,他也从未忘记过黄土高坡的颜色,他说:“那种黄色和海边沙滩的黄是相似的。”

起初,海和蓝学习油画专业,作为“中二”的大学生有着莫名的自信,“当时以为自己的油画作品是最厉害的,靠画画赚钱不在话下”。随着学习和见识的日益增长,海和蓝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对油画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弱。2014年,大三时的选修课,让海和蓝重新找到了方向。“视觉传达”“商业摄影”两门选修课引起他的注意,他发现自己对于摄影的兴趣已经超过了绘画。

于是,海和蓝拿起了相机。他清楚地记得,买下第一款相机花了6800元。“我对相机的要求不高,能够正常拍摄就足够了。和很多人一样,刚开始拿相机会一直拍,但只是处于一种好奇和模仿的阶段,风格更是无从谈起。我只能不停按快门找感觉,在社交平台上学习各式各样风格的摄影作品。好在我临海比较近,几乎都在拍摄海洋。”海和蓝解释道。

毕业之后,海和蓝才深切体会到摄影和大海对他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两者对自己而言“就像是溺水者抓到求生浮木”。

厦门·多样的蓝

在不同的时段,海洋有着不同的蓝色

毕业之后,海和蓝留在厦门工作。“我当时就想找一份清闲的工作,方便创作。但是,现实总是骨感的,这样简单的需求,我却没能实现它。”海和蓝苦笑道。

他认为自己在毕业后狠狠“跌了两次跟头”,用了很久的时间才“重新站了起来”。“第一份工作没过多久,公司就倒闭了。之后,我进入另一家公司时却被骗,遭遇到金融传销组织,把我骗去福州,直到高层被抓,新闻爆出来之后,我才被解救出来。”那时,没人告诉他应该怎么走,所以难免走一些弯路,“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我去了一家负责拍摄服装的公司上班,尽管日薪很低,经常加班,但这份工作至少可以让我喘一口气。”

尽管如此,海和蓝仍不甘心,觉得自己“不能一辈子这样下去”。之后,他开始从自己擅长的事情着手,积累拍摄经验,并利用厦门的地理优势,试图在海边进行创作。

海和蓝几乎每天都去海边,时间一久,他迷上了大海在不同时段的颜色。有时,他常常在半夜顶着困意,去海边蹲点,一直拍到日出。“我记得还在凌晨五点的环岛路看早霞,和模特冒着风雨拍摄,拍完之后我们还去吃了沙茶面。”海和蓝从来不觉得疲惫,他认为只要“看到关于蓝色的一切,就会变得很开心”。

在他的眼中,海洋不只有一种蓝色,而是有着各种深浅的蓝。“我常去厦门的观音山,那里是太阳升起来的地方,所以我经常三四点钟就起来去拍摄,那时的海面是最干净的,也是最平静的。阳光反射在海面,波光粼粼,蓝色是清淡的。太阳逐渐高升,蓝色也会随之变深,到达正午时,蓝色是透亮的。傍晚的夕阳之下,蓝色竟会透出一种金黄色的感觉。到了深夜,也是我最喜欢的拍照时间,我称之为‘蓝调时刻’,因为那时的蓝色是非常治愈的,那是最深的蓝。”海和蓝描述道。

他抓住一切可以拍照的机会,跑去海边,按下快门,个人风格也悄然确立,蓝色和海洋充斥着他的每一张照片。尽管按下快门的次数数以万计,但海和蓝对摄影作品的要求很严格,最终挑选出来的作品少之又少。“发布作品就像是电影上映一样,一定要精挑细选,态度要严谨而庄重。在我看来,拍摄的产出分两种,一种是照片,另一种则是作品。如果我每次都是没有想法地按下快门,那只是在重复地生产照片而已。但如果将自己的思想能够通过摄影传达出来,才能称之为作品。”

慢慢地,海和蓝的微博开始受到关注,他在厦门“重新站了起来”之后,便开始想要寻求更好的机会,去往下一个城市闯一闯。

2017年,在离开厦门前的最后几天,海和蓝再一次前往观音山,为经常合作的模特拍摄最后一组作品。那天,他突发奇想地在玻璃容器里灌满了蓝色色素的水,再让模特举着,倾倒出来,一阵风恰好经过,蓝色的水洋洋洒洒飘荡,前后两种蓝色的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按下了快门。此后,海和蓝去了上海。

上海·似海的蓝

意识到只能依靠自己之后,进入创作爆发期

上海的一家自媒体博主经纪公司注意到海和蓝,想要与他合作,这是海和蓝前往上海的契机。然而,当他到达上海之后,美好的想象破灭了,事情总是事与愿违。“在上海,我真切地明白,要走出一条路就不能指望别人,而是要依靠自己。我暗自在想,一定要多拍作品,要用作品讲话。”

其实在上海,并不容易看到海。海和蓝常去拍摄的地点是淀山湖,尽管不是真正的海洋,但他保留了作品的另一特点——“蓝”。他开始既着重于作品的视觉效果,又强调作品流露出的思想表达。他认为,作品没有达到这两点是没有灵魂的。

一次,他邀请了四名模特前往淀山湖拍摄。四人按队形排列,闭着眼睛,面朝同一方向,安静地站在蓝色的湖水中。之后,海和蓝特意让最后一位模特的脸转向不同的一边,才满意地按下快门。“我想表达的是一种社会中的从众心理,但是有一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变化,我觉得那个不同于他人的人就是我。”海和蓝解释道。

2019年,尽管海和蓝并未频繁发布微博,但开始受到更多网友的关注,粉丝逐渐增至二三百万,许多网友称他是“中国只拍蓝色大海的摄影师”。海和蓝却后知后觉,当他发现微博有几百条留言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火了。

然而,海和蓝开始陷入了一段创作瓶颈期。“我会很焦虑,也总想着突破自己,但有时灵感是会枯竭的。不过,焦虑是没有用的,行动才是解决焦虑的办法。”这样的感悟来源于海和蓝看到日本摄影师筱山纪信的一段访谈。曾有人问筱山纪信:“如何度过创作或人生的低潮期?”“不管有没有遇到过低潮,坚持拍摄,坚持下去最重要。只要持续工作,就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然后就会产生各种契机。”这是筱山纪信的回答。海和蓝大受启发,继续坚持拍摄。

他喜欢联系自己想要拍摄的模特进行创作,再根据他们的特质来确定作品的整体走向。“每个模特都有自己独特的质感,因此我会抓拍他们最自然的一面。”在商业拍摄、个人约拍中,海和蓝也仍旧保留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比如,在上海滴水湖的一次个人约拍中,海和蓝让模特随机摆动,抓拍到了如同拥抱的姿势。在后期制作中,他将模特脚下的画面处理成黑白色,人物面对的却是一个巨大的窗口,中间窗口被蓝色所填满,海和蓝觉得那是“黑白世界在拥抱蓝色”。

拍过那么多次大海,海和蓝最喜欢的是三亚和陵水的那片海,沙滩上的黑色礁石,衬托着蓝色的海洋,色彩对比强烈。印象最深的则是2019年,他去菲律宾游玩,那里有六千多个海岛,他就穿梭于海岛之间看海。“一天晚上,我看到了‘海上生明月’,超级月亮从蓝色的海洋升起,我身体最直接的反应是汗毛都竖起来了。”

此后不久,海和蓝又一次做出选择,离开上海,一路北上。

北京·《海与蓝》的蓝

我眼中的蓝,代表着希望

在之前的工作中,海和蓝多次到北京拍摄,所以他逐渐喜欢上北京,还曾在北京的一家水下摄影棚创作出自己的心境。

在拍摄过程中,模特在蓝色的水中时而潜水又时而漂浮起来,海和蓝不断抓拍,最终呈现出一种在水下飞翔的样子。“我对这个作品印象很深刻,因为这完全是我内心的一种映射。模特的状态便是我人生的经历,不断地起飞又降落,飘忽不定,但我还是想在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渴望飞起来的感觉。”海和蓝解释道。拍摄这张作品非常考验模特,水中难以把控的浮力,让模特对姿势的控制十分困难,只能不断地重新拍摄才能出片。“为了克服浮力问题,我们找到了一个小棍子,才能稍微让模特稳住身体的姿势。所以,拍摄这张作品最重要的不是我,而是模特。”

海和蓝成了“北漂”,来到北京后,正值疫情暴发初期,他还试着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疫情受灾地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020年3月,海和蓝邀请8位插画师,共同设计了一本电子刊物,这本杂志的名字叫做《海与蓝》。“我在极其困难的时候,因为摄影和大海,给了我许多力量。在我看来,蓝色是治愈的色彩,代表着希望。”海和蓝解释道。《海与蓝》的3月特刊中,几个封面上分别写道:“《希望》希望的曙光一定会到来”“《天空之海》疫情好了,我们再去海洋馆”“《花海》做个约定,陪我去武汉看花海吧”……不久后,海和蓝还将电子刊物获得的万元收益全部捐给了武汉的疫情灾区。

不过,杂志的出品持续了一年后就暂停了。海和蓝认为杂志的创作开始拖慢自己作品的拍摄进度,他希望能够保持创作,因而开始游走于多地,或是到有海洋的城市,或是在内陆城市寻找蓝色元素。自2014年以来,在6年的时间里,海和蓝没有停止过拍摄,“五六个硬盘都存满了照片,总共积累了十万余张素材”。

今年上半年,海和蓝先后去了青岛、黄山拍摄,还在云南待了许久,之后又去了西藏。在那里的夜晚,他直观清晰地看到了银河,不论是心灵还是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觉得自己看到了一种宇宙的蓝色。

海和蓝说,“经常会有人问我,一直拍蓝色会腻吗?我总回答说每天都在喝水,但没人会觉得腻。所以,海洋和蓝色是我的人生必需品。”他在云南、西藏、新疆等地,拍到过许多丰富的颜色,但创作的时候仍然会以蓝色为主,“我在当地看到蓝色时,还是会很开心。这些地方的蓝天,是一个重要的蓝色元素,还有许多湖水,蓝色的元素从不缺。”

只不过,海和蓝需要再一次寻找新鲜感,他已计划在今年冬天来临之前,搬离北京。“安稳的环境会刺激到我,长期待在一个地方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变化。这次我打算向南出发,去温暖的海域再生活一段时间。”

关于未来,海和蓝表示,打算重拾油画,将之与摄影作品相结合,希望能够突破自己。“另外,我还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在路上,不断地到下一个地方继续游离。”

供图/海和蓝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水晶天”相助!摄影师成功“追星” “紫金山”彗星与南京地标“绝美同框”
扬子晚报 2024-11-01
登上《国家地理》最年轻的中国摄影师,是一位17岁的上海少年
新民晚报 2024-08-09
人物|牧民摄影师:用镜头定格青海湖美丽瞬间
新华社 2024-04-09
人物|著名摄影师陈锦 镜头下的茶馆人生与市井风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7
浙江基层“拯救海洋”的实践何以成为“地球卫士”
新华社 2024-03-04
Qnews|摄影师自制古风头饰走红:带着易拉罐凤冠上春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8
海博会,奏响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强音
新华社 2023-11-25
“太空摄影师”出手,留下的不止唯美
中国航天报 2023-10-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