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良乡大学城:由“园”到“城”
北京日报 2022-08-11 09:30

近日获批的最新版良乡大学城主园区、拓展东区街区控规中明确提出:良乡大学城将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全力实现由“园”到“城”的转变。

良乡大学城之前的名字叫良乡高教园,始建于2001年。目前,这里已入驻北京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师生共计4.86万人,入驻企业数量达到6352家,实现产值约30亿元,已成为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和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园”到“城”的转变,一字之差,内涵丰富。良乡大学城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路鹏说,大学城强调一切规划、建设都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不光是为了促进学校之间师生良性互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落地,更是要让在大学城安家、创业的人,也能享受到要素齐全、结构合理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带动房山区乃至北京城市南部地区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航拍良乡大学城 房山区供图

协作之城——

成立理事会让高校同频共振

在路鹏的办公桌上,有一份“特别”的通讯录。“特别”之处在于,这份通讯录涉及5所高校和多个部门。良乡大学城五所入驻高校的办公室、基建处,北京市、房山区及与大学城建设有关的职能部门,甚至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以及第三方专家的联系电话,在这儿都能查询得到。通讯录的栏头,有一行红字——良乡高教园区建设发展理事会。

2019年8月底,北京市政府牵头成立良乡高教园区建设发展理事会,入驻高校、相关单位及市有关部门为理事单位。理事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政府工作紧密对接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能够在战略层面谋划、推动园区建设,进一步促进各方形成合力。

“良乡大学城入驻的5所高校,分属四个上级单位。市政府高位统筹,5所高校就能够从过去的‘自扫门前雪’改成如今的同频共振,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高质量发展。”路鹏说,理事会是实现良乡大学城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机制,是园区各方沟通交流、协调落实的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打通了,实现由“园”到“城”的转变就有了工作抓手。

在具体的运行机制上,理事会坚持开门协商、集思广益,市有关部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指导,第三方专家提供战略咨询。理事会自成立后,几乎每个月都要至少举办一次开放共享专题会。不论是开放共享课程、建设新型研发中心,还是中央绿化景观带的规划和使用方案,都是理事会各方商量出来的结果。

理事会的成立,还大大提高了高校的行政效率。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及教育部直属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因为不是北京市属高校,过去如果申请教师公租房或者重点实验室,很可能因为不了解北京政策而耽误审批,理事会成立后,例如北京市住建委、科委这样的市级职能部门,也都成了理事单位,很多申请办理起来实现了提速。

教育之城——

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开放共享

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对于高考生,深入了解高校的学科特色,是填报志愿前的头等大事。未来,良乡大学城5所高校,有望携起手来,以“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为目标,吸引更多学子报考,让更多青年人才,体会到在良乡大学城上学的优势。

在良乡大学城上学有什么优势?再有一个月,大学一年级新生来到良乡大学城会惊喜地发现,这里的5所大学离得很近,彼此之间的课内外交流活动也很多,打开选课网站,不光能选本专业、本学校的课程,只要感兴趣,剩下几所高校总计上千门课程也都可以选择,还有900多期共享讲座可以报名参加。在1所高校就读,可以同时享受到周边4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便是良乡大学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所在。

5所高校的优势学科各有侧重:北京理工大学擅长工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擅长文科,北京工商大学的工商、食品专业很有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则分别侧重中医中药、教育方面人才的培养。在理事会的统筹协调下,良乡大学城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深刻转变,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跨专业选课接触不同领域的前沿研究,打通文理医工的传统壁垒,自主确定研究方向,让大学城真正成为一座为国育才的“教育之城”,而不是一座简单将学校汇集建设的高教园区。

交叉学科将为有志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人才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开放性科研平台,在理事会的统筹协调下,5所高校同频共振,把交叉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力点,激发创新活力。比如,通过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之间的课程共享,工科专业的学生也能接触到医学方面的知识,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医工交叉”方面科研创新能力。未来,在北京工商大学攻读化妆品学的学生,很可能穿上白大褂,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学教室里,研究更加适合中国人肤质的化妆品,减少过敏发生。

此外,理事会还协调5所大学和1家科研机构合作,开放共享了高校实验室83个、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19台套。高校图书馆资源也实现了共享,4.86万师生可通过登录“良乡大学城”微信公众号,阅读1574万册纸质文献、电子书籍、特色论文。

科创之城——

新型研发中心加速成果落地

这座“教育之城”,如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从而做好“产业之城”这篇文章?新型研发中心的建设,成为“破题一笔”。

地铁良乡大学城北站旁的智汇雅苑科创园区里,北京工商大学建设的“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新型研发中心总共7层,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比很多学校里的实验楼都大,内部更是与学校实验室里“瓶瓶罐罐摆一桌”的场景相去甚远。自2019年8月投用以来,这里已经成功孵化了7家上下游企业,多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

如此高效,是因为与传统的研发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主体相对多元,研发经费既有政府的,也有企业的;在管理体制上,也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人事权;在研发活动中,更是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确定选题,动态设立调整研发单元,灵活配置科研人员、组织研发团队、调配仪器设备等,学术自主权相对较大。这些新特点,使其在开展周期较长的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工程化与中试、产业化推广等方面独具优势。

“中试是衔接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批量生产的关键步骤,但这一过程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而新材料研发很多都是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途中往往会遇到难以跨越的‘达尔文死海’。”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说,作为高校科研与企业生产之间的“黏合剂”,新型研发中心专门承接中试等关键环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除了北京工商大学的新型研发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建设的“工程医学与创新应用”新型研发中心已获市科委认定,医疗导航机器人项目已入驻;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智慧中医药大健康”新型研发中心正在进场实验设备,同时与相关公司展开合作。这3座新型研发中心,总计已布局7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

这些新型研发中心承接的中试项目,全都与房山区新材料、高端制造、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房山区依托中关村房山园的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产业空间。

良乡大学城中央绿化景观带地标入口 本报记者 安旭东摄

活力之城——

生态绿廊让大学城更具活力

展开一张良乡大学城航拍图,一条“靴子状”的中央绿化景观带最是显眼。这条景观带全长约4500米、宽约200米,总占地面积约90万平方米,贯穿大学城南北,串联起5所高校以及3座新型研发中心,内部还建设了体苑、红苑、科苑、文苑、安苑、艺苑、康苑和水苑8个主题公园。

“这条景观带占地将近大学城主园区的20%。拿出这么大面积做绿化,目的是让大学城的生态更加美好,更加宜居宜业。”路鹏说,景观带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发展理事会各单位做了充足调研,充分参考了师生的建议,使这条景观带带有象征意义,把不同学校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师生都汇聚起来,打造一座“活力之城”。

景观带不光要建得漂亮,更要用得好。其内部的8个主题公园,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也贯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红苑由管委会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设,主要用于展示军事武器装备,并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区,是大学城高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康苑是由管委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建设,设置百草药园、药王山、城市有机农园以及中医雕塑景观标识,主要用于宣传推广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艺苑则建设森林剧场、会展中心、创意市集等功能区,是大学城高校师生开展课余文化活动、展示学生毕业作品、学校间社团活动交流的重要场所……

良乡大学城控规提出,构建蓝绿交织、城绿融合的大生态体系。路鹏轻点鼠标,大学城航拍图上的3条河流开始流动起来。从西到东,刺猬河、吴店河、小清河给大学城增添了3抹亮丽的蓝色。

北京工商大学硕士毕业生宋鑫宇,毕业后并没有离开良乡大学城,而是进入“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新型研发中心工作,继续跟着自己的导师研发新材料。用她自己的话讲,这是自己理想中的科研环境,在实验室有老师带着做课题,休息时还能到中央景观带内放松身心、结交新朋友,感受“一区一城新房山”的发展生机。

魅力之城——

“一刻钟科创圈”留下人才

如今,越来越多像宋鑫宇一样的良乡大学城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学城继续工作。这里有什么魅力?宋鑫宇之前的同学、现在的同事张婷直言——大学城的高校里,有自己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周边愈发完善的配套设施,结构合理的产业项目,更描绘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美好蓝图。

安居才能乐业。良乡大学城为高校教职工和科研人才筹集了近7000套房源,降低通勤压力,便于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上。“过去我们上学那会儿,每到放学时间,各个高校都会派出大巴车,接老师们回城里;现在学校旁边就是老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家,再也不必两头奔波了。”张婷说,自己楼上楼下住的都是高校教师,这样的人文环境,即便很多高档小区也比不了。

除了建设城铁、筹集房屋、打造中央绿化景观带,良乡大学城近年来还建设了时代广场、龙湖熙悦天街、旭辉E天地等商业配套项目。其中,龙湖熙悦天街规模最大,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5万平方米,引进2个北京地区首店品牌,31个品牌首次进驻,聚集了近300个优选品牌,更是实现了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无缝对接。

在备受关注的基础教育方面,燕保大学城幼儿园已于2020年开园,北理工附属实验幼儿园将于今年9月开园;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已于2018年开学,初中部于2020年开始招生,高中部将于今年9月招生,成为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北京第六实验学校和清华附中的规划选址工作已完成。此外,良乡大学城管委会将围绕轨道交通房山线良乡大学城站,建设集交通接驳、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同时推动穿越高校校区的局部道路降级,依托高校内部建设增加校园街坊路,构建便捷舒适的交通体系。

路鹏说,新型研发中心、绿化景观带、住房、商场,都围绕高校教职工和科研人才布局建设,着力打造步行或者骑行一刻钟以内就能抵达的“科创圈”,目的就是为了能让教学科研人才留在房山。接下来,房山区将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机制,推广“揭榜挂帅”制度,支持良乡大学城入驻高校合作建设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政策,带动师生创业企业、校友企业及相关创新企业落地。

专家观点

放大教育文化资源辐射作用

张晓光

从良乡高教园到良乡大学城,从“园”到“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良乡大学城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全新探索和全面转型。

大学城之所以称为“城”,意味着它不仅是单纯的大学,而是与城市功能、城市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通过高校集聚人才和科研资源,并通过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学校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互补,充分放大教育文化资源的对外辐射作用,带动城市功能优化和升级。大学城的“城”,是以大学科研智力资源为核心的功能复合体。

开放共享是实现校城融合的关键性举措,共享的意义不仅在避免重复建设,更大的作用是通过取长补短和相互交流来实现知识的交流和转化,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从而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吸引人才扎根是实现从“园”到“城”的长久保障。通过建设完备的服务设施、营造特色化场所环境、发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逐步构建起自身的社会网络并营造出特色“软环境”氛围,这是吸引各类人才扎根的关键。

打通产学研链条是发挥高校辐射作用的核心环节。通过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有效弥补目前研发环节的缺位,与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带形成充分对接,融入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有力支撑房山区的创新发展。

良乡大学城打造协作之城、教育之城、科创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的战略举措,体现了新时代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理念,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创新引领的时代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活力,相信良乡大学城会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道路上继续稳步前行,有力的支撑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作者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房山大学城半马周日开赛,22条公交线路采取临时措施
北京公交集团 2024-10-23
2024北京房山良乡大学城半马比赛10月11日启动报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打造良乡大学城产城融合,房山区推进“花园式大学城”建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5
北京房山区全力推进“花园式大学城”示范片区建设
北京房山 2024-08-27
北京建工16.44亿竞得房山良乡大学城地块 销售指导价4.5万元/m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1
北京建工以底价16.44亿元竞得房山区良乡大学城地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1
好消息!京雄高速良乡大学城出入口正式竣工通车
北京交通订阅号 2024-07-03
北理工协同良乡大学城共五所高校成立宣讲联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