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青报关注:那些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中国青年报 2022-08-03 08:47

左:“缘聚顺德”佛山顺德青年交友活动现场。中:广州市青年宫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相亲活动。右:“缘聚顺德”佛山顺德青年交友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

当“公主”遇上“妈宝男”

自称“恐婚”的00后女生方雨晴(化名)说自己最近挺苦恼,与大自己3岁的男友已恋爱3年,到了谈婚论嫁时,男方父母对方雨晴的要求是:“必须生到有儿子为止。”这让她接受不了,她很害怕因为生育问题与思想观念比较传统的男友及其家人产生矛盾。

进退两难的方雨晴拨通了12355,寻求帮助。广东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心理总督导邹永玲分析,一方面怀胎和养育孩子都不容易,另一方面自己刚进入社会,还没有稳定的收入……各种担心、焦虑导致方雨晴没有信心与男友结婚,但同时,她又认为在自己周围,很难找到跟自己相匹配的男友。

邹永玲耐心地告诉方雨晴,婚姻是人生的课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可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规划好未来的生活和发展。面对男方家庭,先要明确自己退让的底线,然后双方可以在彼此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充分沟通和协商。而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琼珊看来,这男女双方都停留在“恐”的阶段,而没有能力去跟长辈进行沟通,改变现状。方雨晴希望自己是“公主被保护”,还没尝试沟通劝服对方,就止步不前;而方雨晴的男朋友是个“妈宝男”,虽然有高等教育背景,却对于父母不合理的生育观乖乖顺从。这种现象是他在原生家庭中边界感模糊不清晰,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造成的,还不会对父母说“不”!

“这种情况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中。”许琼珊认为,两人心智年龄还没有达到结婚的成熟状态,可以预计到婚后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两人相处,最理想的状态是相互促进和成长;普通的状态是相处磕磕绊绊,婚姻中感受不到支持;不理想的状态是两人都拒绝长大不想担责,就会相互指责和攻击,躲到原生家庭父母的怀抱里,不成长,反退缩。

据广东省一项针对1000多名90后青年的婚恋调查,家庭责任、经济负担加重与失去自由,占据在职未婚90后恐婚原因的前三位。

计较得失,忽略了优秀婚姻带来的快速成长

“婚姻是要建立在社会支持保障之上,而我的周围像沙滩,难以支撑婚姻的高楼大厦。”90后青年肖潘(化名)大学毕业来广州打拼,他细数了一下自己的财产:两套房、一辆车,还有存款,一年挣30多万元不成问题。“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挺轻松的,结了婚就是“一个人的钱三家人花”,根本不够。按照他老家的习俗,结婚就要40万元的天价彩礼,他觉得这钱还不如自己出国读博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男女青年觉得“婚”与“不婚”是基于利弊计算。

在许琼珊眼里,肖潘是所谓“人间清醒”的代表。

他们都很优秀,事业有成,但一谈婚姻,首先会担心在物质上,另一半会不会给他带来家庭负担,成为拖累。“很多人宁愿不结婚,也不要降低生活水平”。但这些自称“恐婚”一族的人,却没有看到构建家庭后相比独身的优势——优秀的婚姻可帮助人迅速成长。

把物质生活的增值放到第一位,是一些自称“恐婚”的受访者秉承的态度。他们对记者表达的意思多是:年轻人多做事业(有足够的收入),才能看到出路。如果没有事业,爱情也不过是曲终人散。如果找不到能摊薄生活成本的“队友”,结婚就变成了弊大于利。

然而,在哪里都不可能只得到不付出。一些恐婚者对身边人要求很高,而自己又不愿付出。大家盯着的都是付出就是吃亏,而没看到婚姻中的付出能得到的幸福和美好。

许琼珊解释,婚姻就像一个银行账户,每储蓄一点感情,就多一分幸福;每透支一次伤害,就多一分亏空。那些破产归零,还要背负债务的,往往是没有找对合适的相处模式。如果双方都不愿吃亏,不想付出,那是自己的问题,而不能怨婚姻。事实上,古往今来,优质的“婚姻银行”非常多,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因此,许琼珊指出,如今的婚恋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应正向引导青年,让他们可以在婚姻中获得成长和完善自我。

不可否认,婚姻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其中历练成熟、成长。每个人先要审视自己的“婚姻地图”,了解自己关于婚姻的信念,并不断扩大版图、修整疆域,以此发现婚姻无限大的可能性,并收获婚姻过程中所有的馈赠和礼物。

恐婚心理的形成有时也很盲目

虞姗(化名)看到自己身边很多朋友结婚之后就围着小孩和家庭转,感觉他们事业受影响、失去了自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她说,“现在谈谈恋爱就很好,我比较恐婚”。

毫无疑问,虞姗的恐婚心理源自通过朋辈影响获得的间接经验。

许琼珊分析,恐婚心理的形成一是儿时父母互动的情景进入深层潜意识;二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亲戚朋友的婚姻状况、邻居社区里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媒体对婚姻案件的报道等产生的触动;三是个人自身经历等。在没有真正进入婚姻之前,从同学、同伴间的异性互动和情感关系中经历各种体验,并从中汲取经验,“有不少年轻人自己没有尝试过,却更容易从负面的事件中形成偏见”。

胡攀(化名)表示,自己不结婚就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已经过得一地鸡毛了,我就不要加入了”。

许琼珊分析,胡攀没有清晰的“婚姻地图”,也没有在父母的婚姻生活中看到良好的“情感银行”。一个人要准备结婚,一定要准备好长大,准备好与另一个人组建家庭,为家庭负责任。这其中包括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分离,独自担当自己核心家庭的建设。

青年婚恋咨询师吴宣(化名)认为,恐婚是一个社会人群的心理状态,其产生存在着多种原因,而他在处理的时候,不会单方面鼓励结婚,而是要寻找其问题症结。

其实,这些内容都是个性化的。吴宣会和咨询者沟通一个观点:婚姻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既存在责任也带来收获。我们对婚姻的恐惧,往往来自对其无知。不知道自己的婚姻生活会是怎么样的,自己能否面对其带来的挑战。活在当下是最重要的,遇到一个相互喜欢的人,慢慢地将生活融合在一起,能够走到最后就是婚姻。

之所以恐婚,是因为很多人在婚姻里无法感受到美好的情绪价值。“其实,情绪价值是自己给的,而不是要依赖他人给自己幸福感和美好的感觉。”许琼珊建议,学会有效沟通技巧,提升婚姻生活质量,让婚姻家庭成为安全的港湾,让更多人在婚姻里感受到美好。

社会应多给青年“减负”

吴宣分析,“恐婚”和“不婚”是两个不同的属性,前者是既想又怕,后者是不想所以不怕。

根据上述调查,加入性别因素进行分析之后,男性选择结婚的比例高于女性。根据性别与年龄双重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1990-1994年出生的青年相比于1995-1999年出生的青年,结婚意愿更高。所以,虽然有种种问题,90后单身青年在一定年龄期限到来之时(30岁上下),总体趋势还是会选择结婚。

青年的婚恋问题,与社会政策等方面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为什么一些青年不愿意结婚?除了找不到跟自己相匹配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在组织家庭过程中遇到生活难题的时候,更容易解决。

“在社会层面上更多地给青年减负。”吴宣认为,结婚可以很简单,成本也不用高,需要有比较健康、实在的交往方式,或者婚姻家庭建设的方法,让年轻人在婚姻家庭中看到希望、看到幸福。

当身边的同龄人开始恐婚

朱彩云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也存在迭代的话,到25岁以后,这一人群的诸多特点里一定有一个叫作“结婚早”。但这一回被比较的结果是,不少同龄人不愿奋起直追,一些本就恐婚的青年男女只是更惶恐。面对结婚这场之后要持续作答的开卷考试,不仅考题千奇百怪,答案还动辄无解,别说恐婚,有的单身朋友连交付真心的恋爱都敬而远之。

相比于自己寻觅佳偶,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别人的恋爱之中,为虐恋落泪,为甜蜜莞尔。在观看恋爱综艺节目时,他们明察秋毫,在头脑中推演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而关闭播放,回到现实,他们像是围观自己的观众,总要提醒自己“心动常常带来危险”。

在近日黄山市举办的“你好青年 Social(社交活动)一下”首场活动——青春露营派对上,就有这样的“含蓄”时刻。在玩起儿时熟悉的击鼓传花时,参与活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在喊停时被选中,传着传着,花就“飞了起来”,好像被“选中”——把花献给一名异性并阐述理由,是种惩罚。

当一段有可能发生的缘分就在眼前时,年轻人在拒绝什么、顾虑什么?排除社恐、没看中等因素之外,是否还有更根本的原因在起着作用?而确认过彼此还不想结婚的男女,就显得更为奇怪:缘分已到,为什么害怕一纸婚约?

有人用“风险投资”来类比一些人的择偶行为,并以此解释恐婚的原因。谈恋爱、结婚都需要考虑控制成本,评估对方能力、发展前景等。这当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由恋爱发展到今天,男女双方尤其是女性能够更自主地选择结婚对象,能把不结婚作为一种选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亲密关系中最动人的部分——爱与真诚,似乎逐渐让位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叠加,财产仿佛成了婚姻中匹配的首要标准。

责难这一点显得缺乏生活经验,大多数人都体味过“有情饮水饱”的知足,却也不敢想象“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窘境。当一对青年开始从“我们”出发,家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稳固的财力予以支撑。即使躲过了“天价彩礼”,也得开始盘算今后孩子教育、父母养老等需要的大致支出。

如果说成本问题是悬在年轻人心中的一把尺,那么责任,则是他们要组建家庭时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有些年轻人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却还没做好准备,去携手承担更多的责任。

类似“陪我不结婚”的想法,倒可以描绘“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幻梦,看似浪漫先锋,却也有自私、逃避之嫌。应对的解题思路或许关乎两个个体的独立。更简单地说,只有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才能互相支持。

有人说,婚姻必须植根于生活。相比降低法定婚龄之类的建议,让年轻人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去尽情享受生活,才是帮助他们鼓足结婚勇气的关键。笔者认为,结婚需要冲动的勇气,也需要冷静地判断,既是对对方的笃定,也是更加确认自己、把握自己的过程。当然,如果相关方面能提供更具体的帮助,在购房、儿女教育等方面为青年排忧解难,年轻人也许会更敢畅想并享受二人生活。

借用很多年前一部电视剧《爱你没商量》里的台词:“咱们,谁也别成为谁的天。”也许在亲密关系中,不期待谁撑起一片天,就不怕“这片天”塌了。各自撑起自己的天,为自己兜底,才能在并肩同行中,向更开阔处去。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是什么绊住了年轻人婚恋的脚步
中国青年报 2024-05-30
过节又被催婚了?你需要这份“聊天指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4
中青报关注年轻人花式摆摊:最低成本创业让年轻人不“躺平”
中国青年报 2023-02-28
民政部副部长:高价彩礼、低俗婚闹给喜事添堵,以至于一些年轻人害怕结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8
那些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中国青年报 2022-08-03
青评论:高校婚恋教育应重在构建婚姻价值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21
催婚是爱,切莫伤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12
“每逢佳节被催婚”,近七成受访未婚青年经历过“催婚催恋”
中国青年报 2022-02-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