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后冬奥文章”,这样进课堂、进教材、进试题
光明日报 2022-07-25 21:25

编者按: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就了“双奥之城”的荣耀时刻,盛会结束后,“后冬奥”的精彩故事继续上演。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如何用好北京冬奥遗产,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这是摆在首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让我们跟随一线实践者的脚步,看看他们如何挖掘、拓展北京冬奥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搭建起思政教育平台,延续美好的“冰雪之约”。

北京东城区前门小学学生在体验冰雪的乐趣 光明图片

2022年北京高考数学卷中,结合“冰丝带”绿色环保技术的考题令人耳目一新。同样,北京市中考有关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的题目,也让人感觉北京冬奥会并未走远。

记者采访发现,在北京市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试题中,“冬奥”已成为出现率最高的主题之一。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冬奥精神和冬奥文化遗产将更多体现在题目的素材选用和情景创设上,引导学生结合最新科技资源和实事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围绕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北京市提出,充分用好物质、文化和人才遗产,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观察北京市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难发现,中小学生正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汲取冰雪知识,大学生则是运用专业能力深入社会实践,用行动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北京冬奥遗产正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教育资源。

在思政课堂上讲好冬奥故事

五四青年节当天,“圆梦冬奥会,一起向未来”首都教育系统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大思政课在线上播出。

课堂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运动员、建设者、科研工作者、志愿者等群体代表分享自身的冬奥经历,主讲人冯秀军结合这些鲜活案例阐释北京冬奥精神的内涵。例如,中国首位冬残奥“三冠王”杨洪琼讲述了自己一路克服困难勇夺三枚冬奥金牌的经历,她说:“我在哪里摔倒,就把哪里碾平。”冯秀军分析,杨洪琼“拒绝躺平,选择碾平”的精神,正是北京冬奥精神中“迎难而上”的可贵品质。

小朋友在首都体育馆体验滑冰 新华社发

“我深受震撼,这堂课激励我切实扛起肩上的责任,带领青年学子奔跑在新时代的青春赛道上。”北方工业大学辅导员刘霁炜听完这堂大思政课后,激动地说。

冬奥精神的种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上生根发芽。同时,北京市高校还组建宣讲团,进社区、进学校、进班级,传播冬奥文化。

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立全国高校第一支“冬奥宣讲队”,形成了19门冬奥主题精品课程,面向校内外开放预约,并以线上连线方式与支教地中学师生联动。

北京师范大学组建“我和我的冬奥故事”青春宣讲团,走进大中小幼学校开展志愿宣讲活动。3月29日,宣讲团在线上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分享了冬奥志愿服务故事。实验幼儿园教师官建丽表示,听了宣讲,自己更清晰地意识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的不易。自己要在幼儿园带领孩子们了解奥运故事,鼓励孩子们加强体育锻炼,拥有更加强健的体魄。

随着各类以冬奥为主题的活动不断开展,中小学生们越来越深地感悟着北京冬奥精神。“冬奥冠军的成长之路是怎样的”“火炬手王甦菁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版霍金’”……这些都是姚家营中心小学师生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姚家营中心小学开展海坨少年广播站活动,利用午饭后的广播时间进行冬奥精神宣讲,并组织开展冬奥大讨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学习冬奥知识。讨论会结束后,六年级学生屈瑞泽表示,自己要努力“传递好”冬奥“火炬”,发扬北京冬奥精神。

在育人实践中贯穿冬奥精神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后,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各类活动传播冬奥知识、弘扬冬奥精神。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的冰球微电影《嗨,我们的冰球!》,给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冰雪体验。在拍摄这部微电影的过程中,海淀区实验小学冰球队、小记者团、合唱团的许多同学共同参与。拍摄从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整整持续了8天时间。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乐在其中,因为影片讲述的是他们所热爱的冰球的故事。

府学胡同小学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将教材中的环保内容与北京冬奥的环保做法相结合,开展冬奥彩车项目制作活动,同学们说,小小的冬奥彩车承载了他们大大的梦想;南邵中学将冬奥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将《冰雪运动观赛礼仪》融入品德与社会学科,将《冬奥常用英语对话》融入英语学科,师生共同掌握冰雪知识;大东流中学创立冰雪文化宣传角,按照每月的冰雪活动主题更换学生自己制作的手抄报、冰雪海报、手账等冰雪文化宣传材料,激励学生们发挥动手能力。

北京市各高校则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在切身实践中将冬奥精神传承下去。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新华社发

北京冬奥场馆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重要的物质遗产,也是学生们进行冬奥思政实践的重要场所。北京工商大学组织冬奥志愿者重返“冰立方”,并与冬奥场馆合作打造冬奥实践基地,让同学们在冬奥场馆中向社会大众传播冬奥知识,发扬冬奥志愿精神。

清华大学通过开展冬奥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校师生围绕全民健身行动、冰雪产业经济、奥运遗产战略等开展调查研究。比如,清华大学探微书院实践支队前往吉林省白山市,通过对沿途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交通设施等方面的考察,调研冬奥对当地冰雪产业带来的影响,为探寻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之路建言献策。

结合专业特色用活冬奥遗产

北京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多元活用北京冬奥遗产。中国政法大学以北京市12项冬奥相关法律法规与《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等为研究对象,开设“冬奥法治大讲堂”“法眼看冬奥”等系列普法课程,开展线上行动。普法课程中不仅包含了运动员权益救济、兴奋剂相关法律等与冬奥赛事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还科普了“自己手工制作‘冰墩墩’,侵权吗?”“滑冰被人撞倒受伤怎么办?”等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事服务经验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多语言呼叫中心陪伴“双奥之城”北京走过了十四个年头,在2008年的北京夏奥会和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多语言呼叫中心全程提供24小时电话外语翻译服务,积累了丰富的赛事语言服务经验。因此,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了多语中心冬奥语料库整理工作,并编纂印制《多语言呼叫中心冬奥21语种服务关键词句100例》,作为多语中心开展在线服务的基础培训素材。

北京冬奥志愿者们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宝贵的人才遗产,是北京冬奥精神最好的传播者。林霄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荷兰语专业的教师,也是一名在多语言呼叫中心服务了两届奥运赛事的志愿者。“奥运精神在这14年间结出了丰硕果实,并将一直延续。”她表示,自己经常用奥运志愿服务的经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后冬奥时代,北京市中小学的特色冰雪教育也在蓬勃发展。2021年,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被国家体育总局授牌为全国唯一的“冰雪学校”。该校校长薛东介绍,从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开始,学校便利用地缘优势开展冰雪教育,经过7年深耕,学校不仅拥有专业的冰雪运动场地,还研究出了一套冰雪教育课程体系。后续计划成立的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微学院,会吸纳延庆、张家口等地的中小学加入,带动更多孩子参与到奥林匹克教育中。薛东表示:“后冬奥时代,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共同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教育大有可为。”

文/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思琦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5日 07版)

编辑/李晓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