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文史丨​伍容萱:避暑山庄的消夏养生
文史知识 2022-07-22 21:00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如何消除酷热暑气、安度炎炎夏日?历代先民为此绞尽脑汁,清代帝王概莫能外。

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营建避暑山庄起,清帝开始在塞外理政、消夏。避暑山庄上演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见证了清代宫廷的消夏之法和养生之术。清帝优游于山庄的湖光山色之间,听雨、观瀑、赏荷、泛舟、垂钓、吟诗、作画、抚琴、听戏、筵宴、登高、玩月……丰富的娱乐消遣有助于舒缓身心、忘却暑热带来的烦躁,对养生延年也大有裨益。

山庄内有流杯亭,引水叠石,意趣天成。康熙帝曾在流杯亭与王公大臣效法兰亭风雅,曲水流觞,并现场挥毫。“波回芷岸接菱汀,曲水流杯眼乍经。总为帝书真第一,恍从兰渚到兰亭”(〔清〕汤右曾《怀清堂集》卷一五《怀恩纪事诗二十四首·其十·曲水流觞》),正是时人对此次宴集的记录与颂扬。康熙帝一向反对纵酒,他认为“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钞本),故流杯之宴是对兰亭雅集精神层面的追慕,而非单纯的饮酒作乐。值得注意的是,永和九年(353)的兰亭集是应节令而举的春禊之俗。避暑山庄内的流杯宴则突破了岁时节俗的限制,现今文献可考的皆在夏季举行。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乾隆帝在山庄流杯亭小宴来自蒙古的都尔伯特亲王策凌。“宛转清流绕石渠,羽觞小宴款康居。呼前手赐笑言接,喜可身循礼法初。荒略从来事抔饮,倾诚那解饰虚誉。袅蹄锦段颁中禁,满载归教艳拂庐”(《清高宗御制诗二集·流杯亭小宴都尔伯特亲王策凌等》),从其御制诗中可见,此次小宴只是采用了流觞的形式,策凌亲王的汉语水平远未达到临流赋诗的程度。与其他宴会形式相比,流杯宴新颖、清雅,利于展现清朝皇帝的文化水平,寓政治深意于消夏娱乐中。

《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之曲水流觞

清欢怡情悦性,饮膳强身健体。在避暑山庄,膳食以延续宫廷饮食定例为主,同时融入了一定的山庄特色。清帝出巡时,内务府安排厨役随行,以保证膳食的品质。至于食材,名贵如燕窝、火腿,寻常如米、面、油、盐、酱等,基本出自宫中,不用外物。不易储存的肉类,或提前在目的地豢养,或沿途采办。各地各处呈进的水果也源源不断地从京城驰送到山庄。

在避暑山庄里,种植着一些特色水果,为清帝所喜。诸如倒吊果、花红、乌沙尔器、奇石蜜食等,多为秋季结果。康熙帝《几暇格物编》中载有一种果实,叫作樱额,为蔷薇科植物毛叶稠李的果实。据康熙帝考证,樱额“产于盛京、乌喇等处,古北口外亦有之。其树丛生,果形如野黑蒲桃而稍小,味甘涩,性温暖,补脾止泄。鲜食固美,以至晒干为末,可以致远,食品中适用处多,洵佳果也。今山庄之千林岛遍植此种,每当夏日则累累缀枝,游观其下殊堪娱目,不独秋实之可采也”(《承德府志》卷二八,清光绪十三年廷杰重订本)。山庄还有一种叫作草荔枝的塞外果实,是康熙帝命人移植到山庄并命名的。这种果子颜色朱红,味道甘甜,气味芬芳,结果时间与闽地荔枝贡进时间大体相当。康熙五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皇帝在山庄赐王公大臣一起品尝草荔枝。“龙沙小草孕琼浆,赐出金盘得共尝。一自嘉名天锡与,海南不记荔枝香。”(汤右曾《怀恩纪事诗二十四首·草荔枝》)

三伏,又称作“三庚”,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古人认为,此时阴气受阳气所迫而藏伏在地下,所以炎热难当。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清宫初伏日要设宴过馇塞节。馇塞,又称馇子,本质上就是碎冰。内务府有专门的内管领负责办理。在京城时,清宫用冰由内务府统一调配宫内外冰窖的储冰。在山庄时,则由工部负责筹措所需冰块。颙琰《夏宴》诗云:“河朔传高会,招邀俗尚存。微凉回绮席,群雅集芳园。雪藕资清暑,调冰藉涤烦。欢游宜竟日,更待月黄昏。”(《清仁宗养正书屋全集定本·夏咏三十首》)诗中用“河朔饮”之典解释了清宫举办馇塞节筵宴的缘由。三国魏曹丕《典论》称,东汉末年,光禄大夫刘松在三伏天与袁绍一众子弟酣饮,以醉极入眠的方法来避一时之暑,开后世伏天设宴之先河(参徐坚《初学记》卷三《岁时部》)。诗中“雪藕资清暑,调冰藉涤烦”之句则介绍了馇塞的用法。北京有一种消暑小吃——冰碗儿,是把藕片、莲子、菱角和芡实等“河鲜”盖在碎冰上,食之清凉解暑。其与诗中所述是高度吻合的。避暑山庄的水面多种植荷花,湖上遍生菱角、荷花,为制作冰碗儿提供了充裕的食材。据内务府呈稿,馇塞宴上的餐具中有“冰攒”一项(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为呈明领取预备咸丰十一年初伏令节寿康宫琳贵太妃内廷主位前馇塞办买板盒家伙等项所需银两事等》)。笔者据此推断,宴会上或有帝后亲手“调冰”的环节。当然,夏季贪凉是养生大忌。“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清宫用馇塞乃自初伏日起,隔五日一次,至立秋后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为查明皇上驾幸热河沿途茶膳房等处应用冰块数目事》)。

康熙像

冰镇酸梅汤是清宫最为常见的消夏饮品。酸梅汤在古代还有一个雅称,叫作“梅浆”。颙琰在《消夏八咏》中把梅浆作为唯一的饮品,同湘帘、葵扇、凉棚、响竹、冰鉴、葛衫和筠几并列起来。他盛赞酸梅汤比一干名贵茶叶的解暑效果都好,实有“甘酸真止渴,润吻浸诗脾”之功效。他还指出,酸梅汤“烹调须活火”(《清仁宗养正书屋全集定本》卷一九《消夏八咏》)。所谓活火,即跳动的火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大火烧开,把梅干的香气煮出来。饮用前一定要冰镇,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喝上一大碗,真是生津止渴、清热解暑。

清帝还喜用荷叶上的露水烹茶。乾隆帝认为,“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三个要素中“质轻”最重要,因为“质轻者味必甘,饮之而蠲疴益寿”。因此,他根据“质之轻重分泉之高下”,并制作了一个银斗,在巡幸途中遍试天下名泉,并将京西玉泉评定为“天下第一泉”(《清高宗御制文初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轻于玉泉者惟雪水及荷露”(《清高宗御制诗三集·荷露烹茶》),避暑山庄水域上荷叶接天,亭亭盖盖,加之“塞中地气厚”,露水充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茶叶香气相投。乾隆帝认为荷叶胜似汉武帝的仙人承露盘,为此写下多首御制诗,还将诗作烧制在茶壶上、题写在扇子上等。诸如,《荷露烹茶》云:“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惠山竹垆仿易得,山僧但识寒泉脉。泉生于地露生天,霄壤宁堪较功德。冬有雪水夏露珠,取之不尽仙浆腴。越瓯吴荚聊浇书,匪慕炼玉烧丹垆。金堇汉武何为乎?”

清宫在预防和治疗伤暑上亦颇有讲究。据清宫定例,药房自小暑日起至处暑日止,每日备香薷汤,并用冰湃之(《为查明皇上驾幸热河沿途茶膳房等处应用冰块数目事》)。上自皇帝下至臣仆,皆凭此防暑。香薷汤是中国古代防暑经典药方:香薷二两,白扁豆、厚朴(姜汁炒)、茯神各一两,炙甘草半两。明代医家吴昆曾详考此方:

暑,阳邪也。《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故独热无寒之疟,责其因于暑也。香薷味薄而气清,能解表里之暑。扁豆味甘而性平,能解肠胃之暑。浓朴苦辛,破暑饮也。甘草性平,解暑毒也。《易》曰:“火就燥。”则暑邪中人,先就于心,茯神之用,乃所以宁心耳。或问风亦阳邪也,瘅疟何以不责之风?余曰:“风为少阳,又为厥阴,在六气犹未纯阳,若临证主方处治,辛热固不可用,如辛凉发散之剂,用之未为不可。此在医者潜心,初不必泥于一方也。”(吴昆《医方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6页)

诚如吴氏所言,清宫的香薷汤方在此方基础上多有改进,在清暑的基础上益气调中,不伤根本。伤暑,是指人体伤于暑邪或暑湿,属于中暑中的轻症。医治时,当以清解暑热、调中化饮为主。陈可冀院士曾总结清宫部分伤暑方,包括清热和胃代茶饮、清气祛暑代茶饮、益气祛暑养阴代茶饮、益气祛暑清热代茶饮等(陈可冀、张京春主编《清宫医案精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06—308页)。

清宫养生之道,向以修养心性为上,兼重饮膳起居,适时辅以医药。在避暑山庄,清帝的消夏养生多了一丝风雅之乐、山野之趣和清凉之味。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2年第7期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清代“避暑山庄宝玺”首次在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展示
中国新闻网 2024-07-07
历史|清朝宫廷最高规格的“满汉全席”,到底是个怎样的宴席
历史学堂君 2024-04-03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二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2
皇帝去避暑山庄都走哪里?住哪里?
北京日报副刊 2022-12-14
文史丨苏楚晴 陈东:乾隆帝与避暑山庄千尺雪
文史知识 2022-08-04
看展 |“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25
“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明起亮相故宫乾清宫东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25
美丽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秋景如画
新华社 2021-10-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