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人物|王北星:期待后奥运时代 冬奥遗产绽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01 10:46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22条丝带就像运动员滑过的痕迹,象征着速度与激情。整个冬奥会期间,“冰丝带”一共产生了10项新的奥运纪录、1项世界纪录。作为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王北星见证了“冰丝带”的“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织天幕”和“丝带飞舞”整个过程。她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重点关注后冬奥时代如何发挥利用好物质遗产、人才遗产和文化遗产。

角色转换  挚爱依旧

王北星曾是中国女子速度滑冰的领军人物,是当时世界女子速滑的顶尖选手之一,被称为“冰上玉娇龙”。运动员时期,她以速度滑冰国家队运动员的身份参加过三届冬奥会(2006年都灵冬奥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以及2014年索契冬奥会)。在15年的职业运动员生涯中,获得过温哥华冬奥会铜牌、世锦赛金牌和13次世界杯冠军。

2014年索契冬奥会结束后,王北星正式退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MBA,自此踏上了职业新赛道。2018年,她以技术官员的身份参与了平昌冬奥会。

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王北星被聘为北京中小学校冰雪运动专家顾问,为北京中小学校做冬奥冰雪项目的宣讲,关注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发展。在角色转换的整个过程中,王北星始终以“归零”的心态,高标准、严要求,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对于挚爱的冰雪运动未曾改变。

筑梦冬奥  踏冰而来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王北星担任冬奥组委体育部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负责与国际单项协会、国家单项协会、北京市单项协会、属地政府沟通对接;接待国际单项协会官员、制冰专家来华考察和接待;带领竞赛团队、制冰团队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北京系列测试赛;培养高水平的国内技术官员,侧重北京的当地裁判的培养,为后冬奥时代留下冬奥人才遗产;攥写速度滑冰相关的体育出版物,协助其他部门和业务领域做好需求对接等工作内容。

在北京冬奥会冲刺阶段,王北星与场馆运行团队的同事日夜奋战,团结一心,克服苦难面对一切不确定的因素,顺利完成了所有竞赛单元,并获得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协会的办赛肯定。“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是一个专业到另一个专业的转换。借助运动员的经验能够更快的投入到工作中,更精准的为运动员提供服务,也符合北京冬奥会‘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办赛理念。在‘家门口’办一场冬奥赛事,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她说。

谈及这段经历,王北星坦言收获的是“感恩”和“感动”。她表示,自己很幸运的加入到北京冬奥组委这个大家庭,向身边的领导、同事不断学习,在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各级领导的培养下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能打硬仗的冬奥竞赛组织管理者,能够在这样优秀的团队中锻炼,做喜欢做的事情,心怀感恩。“通过北京冬奥会,让我们与世界连接,向世界展示了大国风范,展现了疫情背景下依然能够呈现‘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世的综合国力,为此我深深为之感动。”王北星说。

冬奥场馆  中国智慧

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在国家速滑馆创造了非常惊人的成绩,1个世界纪录,10个冬奥记录。据王北星介绍,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绩,首先国家速滑馆采用的是二氧化碳制冷剂,它的碳排放量趋于零,是纯绿色环保的制冷剂。此外,该制冷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降温,并且温度非常均衡,这是可以制出高质量冰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北京冬奥组委聘请了国际单项协会推荐的高水平制冰专家,他带领中外制冰团队、协同场馆场地制冷运行团队,为制出高质量的冰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场馆内拥有高效的除湿系统、排风等配套制冰的系统,保障了高质量冰面的制作。整体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

北京冬奥会后,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冬奥会后公众关注的焦点。据王北星介绍,国家速滑馆将满足多功能多需求的赛事及活动需求,满足国际国内赛事、展览展示、大型活动,娱乐演出等。场馆会提供冰上体验,以及场馆深度游等不同层次的体验路线。“据我所知,国家速滑馆今年开放的计划不变,五一前后的开放计划,由于近期受疫情的影响,场馆的开放时间也延期了。”

一代人参与冰雪运动将影响三代甚至五代人,谈及该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参加冰雪运动的话题,王北星认为,应该通过协会、学校、俱乐部等积极组织相关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其中,保持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还要通过媒介做好线上线下的宣传和培训,让青少年对冰雪项目当前的发展情况有不断的更新了解,保持互动,始终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要降低青少年家长对冰雪运动是否存在风险的疑虑,做好相关普及和教育,让家长真正的了解冰雪运动。”王北星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周学帅
编辑/张颖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