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的话题登上了热搜榜,引发了网友热议。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因为居家时间的延长,他们也正在补上一门生活技能课。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80.0%的受访青年表示在居家过程中更加意识到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做饭(49.9%)、打扫卫生(47.1%)和整理收纳(44.1%)是受访青年觉得自己居家能力提升比较大的方面。
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开始意识到,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其实并无好处,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生活技能的缺失和过度依赖他人等问题。于是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被重新发现与认识,家长开始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学校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如今劳动课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课程,学做饭成为了“必修课”。这是可喜的改变,也契合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规律。
相较于中小学生补上生活技能课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诸如家长、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的要求,年轻人群体中兴起的生活技能补课,更多则是来源于他们在遇到生活难题后的自我觉醒,如疫情期间长时间居家隔离让自身生活技能缺失的短板被放大。在特殊情境之下,生活技能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维持正常生存、生活的必需。
在疫情之前,作为互联网深度用户的年轻人,对生活技能完全可以做到不屑一顾,认为它们可有可无。毕竟吃饭有外卖、打扫卫生有专业保洁,就连整理衣柜也有专业收纳师,可一场疫情却让大家回到了“从前”。当外在的便捷生活辅助手段消失,生活技能的价值就得到了凸显。
当下的年轻人,多生长于物质较为丰裕的时代背景下,不少人几乎没承担过家务劳动,生活技能方面的学习也很少参与。如果说现在要求中小学生学煮饭是从娃娃抓起的源头教育,那年轻人开始补生活技能课可以说得上是在还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欠债”。
补上生活技能课,并非说要摒弃外卖、保洁、收纳等专业生活服务,毕竟随着疫情好转这些便利的服务又将回归。补好这堂课更关键的是能让年轻人真正与生活有着更深层的互动,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知。生活技能的丰富,可以让年轻人的生活更有韧性,即便再遭遇突发状况,也能更加从容应对。
从前,对于食物、对于劳动,年轻人或许很难有“粒粒皆辛苦”及“民生之多艰”的感同身受,毕竟这些在他们眼里点点手机、扫码付款就能轻而易举享受生活的便利。“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他们通过真真切切的生活,下厨做饭、擦窗拖地,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或许在他们观念中就会形成更加鲜明的节约粮食、劳动光荣等观念,而这些观念在一代年轻人头脑中的树立,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至关重要。
年轻人要补上生活技能课,无法一蹴而就。如何发挥各级工会、群团等组织的作用,让社会在帮助年轻人补上生活技能课方面提供更多可能性,是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生活技能看似只关乎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却也更能反映出生活能力、生活态度等更本质性的东西。作为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课已经提上了日程,年轻人也许也该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作者/夏熊飞,系媒体评论员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