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古代小朋友的童年什么样?
中华书局1912 2022-06-02 20:00

今天的小朋友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吃,有五花八门的玩具玩,而古代的物质文化没有这么发达,这让我们不禁操心:古代小朋友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过得幸福吗?

古代小朋友有糖吃吗?

在汉代,岭南地区的人们会制造“石蜜”,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人们榨出甘蔗汁,把它叫作糖,又用火煮,加以曝晒,甘蔗汁就慢慢凝结成冰一样的固体,把它切成块,吃进嘴里,入口即化,当时人将它称作石蜜。

这种石蜜可以看成今天糖果的原型,但流传范围不广,而且口味单一。到了魏晋时,出现了饴糖,也叫琥珀饧(xíng),饧就是糖。琥珀饧是用浓稠的糖汁做成的小块固体糖块,东汉马皇后说的“含饴(yí)弄孙”,就是含着饴糖,逗弄孙子,这确实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

到了唐代,洛阳市场上开始出现制作“高级糖果”的作坊,作坊出售一种用砂糖、香苏(一种香料)和牛乳煎炼的乳糖。因为制糖人叫李环,所以人们将这种乳糖称为 “李环饧”。这个作坊开张几天,就轰动了整个洛阳城,大家纷纷购买品尝。

明代制糖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据记载,万历年间,人们就能用白砂糖、橙橘皮和薄荷等制成“缠糖”,用白砂糖、牛乳、酥、酪等制成“乳糖”,以及用冰糖和奶酪制成“带骨鲍螺”糖。江南地区还创制了淀粉果味软糖,深受人们喜爱,比如苏州的山楂丁、山楂糕,南京的山楂糖等。苏州软糖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至今依然流行。当时的糖还会包裹松子,制成“软松糖”,或者加上核桃仁,做成“软桃糖”,可见明朝的糖果种类已经很丰富了。

到了清朝,糖果的种类更是繁多,比如芝麻糖、牛皮糖、葱糖等。当时的集市上还出现了可以将热糖浆吹成各种鸟兽人物的职业吹糖人。这时候的广东地区,用糖果招待客人已经成为习惯。

古代小朋友梳什么样的发型?

“总角”是古代八到十四岁少年男女通用的发型。“总角”的发型就是将头发分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因此得名“总角”。后来“总角”也用来代指童年时期。比如《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回忆两小无猜的童年时,说说笑笑乐得欢。再如陶渊明《荣木》诗序中说:“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意思是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直到老年还学无所成。

“总角之交”指小时候一起玩的交情,跟北京话里的“发小儿”差不多。《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孙策说道:“周公瑾(周瑜)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这是孙策赞美周瑜的话,并且说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有“总角之好”的朋友,也就是总角之交了。

古代小朋友怎么和自然界的昆虫一起玩耍?

古代儿童热衷于和自然界的各种昆虫鸟儿“打交道”,像蚂蚁、蜘蛛、蝉、蟋蟀、麻雀、蜻蜓等等都是他们的“好伙伴”。其中“钓骆驼”就是唐代儿童经常玩的一种逗昆虫游戏。明明是昆虫,可为什么叫“钓骆驼”呢?原来古代儿童玩的这种虫子叫“颠当”,是土蜘蛛的别称,因为它的背部和驼峰相似,所以江南一带的儿童就把这种游戏叫作“钓骆驼”。一群小孩子围坐在一起,一边用细草捅“颠当”藏身的地穴,一边叫喊着“颠当出来”,不一会儿就见草微微在动,爬出来一只红色的小虫子,形状像蜘蛛,这就是“钓骆驼”了。

[清]金廷标《儿童斗草图》,故宫博物院藏

夏秋之交的捕蝉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游戏。东汉人王充在《论衡》中曾自述当时儿童游戏中就有“捕蝉”之戏。蝉在古代还有一个名词叫“仙虫”,大概由于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就像神仙一样。蝉活跃于夏秋季节,不久就死去。古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以为蝉到了寒冷的季节就不能发声,所以有了“噤若寒蝉”的说法。自唐代起,捕蝉又有了新名,叫“青林乐”,有人捉蝉叫卖,妇女儿童争相购买,用笼子装起来挂在窗户间。民间还出现了赛蝉,即比赛蝉叫声的长短一决胜负。

汉代时就出现了“掩雀”,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捉麻雀。古代捉麻雀的方法有多种,“捕雀”用筛子,“罗雀”用网,“弹雀”用弹弓。捉蜻蜓也是儿童喜欢的游戏之一,经常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儿童兴冲冲地手拿顶端挂有纱布兜的长竿,沿街奔跑,捕捉蜻蜓。

古代小朋友有哪些玩具?

古代许多儿童的玩具往往和节日结合在一起。古代儿童在春节庙会期间能接触到很多玩具,这些玩具大多带有吉祥意义,例如古人认为风车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春风起,风车转,四时顺,兆丰年”。古人在立春有“鞭春牛”的习俗,用土做成牛的形状,大牛肚中放置许多小春牛,大牛鞭碎后,小春牛被人们争相拾抢,既是吉祥物又是孩子的玩具。端午节前后大人通常给儿童佩带香包,香包五颜六色,有各种动物形状,还能散发香气,是儿童非常喜欢的玩具之一。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的布老虎也是端午时节大人送给儿童的玩具之一,有驱病避灾的含义。“兔儿爷”是清朝时中秋节的儿童玩具。“兔儿爷”用泥巴塑成,造型多为兔头人身,头戴金盔,有的还插着令旗,骑着鹿、狮子、老虎等,十分威武。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古代儿童还有许多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主要有陶哨、泥哨、拨浪鼓、小锣鼓、手推响车等。古代的哨子大都做成动物的形状,有牛形、鸡形等,小孩子吹响时仿佛是牛在叫、鸡在打鸣。拨浪鼓我们现在也可以见到,古代儿童玩的拨浪鼓多种多样,有长形如腰鼓的,有扁形似大鼓的,还有扁圆如烧饼的。鼓两侧的弹丸有的用两粒玻璃珠子,有的用两颗树种子,也有的用磨光的酸枣核。

陀螺至今仍是深受儿童喜欢的玩具之一。现在的陀螺用各种材料做成,一般都是上大下尖,有的还涂上颜色。将尖头着地,用绳子抽它,陀螺旋转时就会形成一圈光环,十分好看。中国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时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

竹蜻蜓是中国古老的玩具。它用竹片削成,形状像螺旋桨,中间插一根竹竿,用力一搓竹竿,叶片就会飞起来,从远处看仿佛一只蜻蜓。明朝时,竹蜻蜓传到了欧洲,据说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就玩过竹蜻蜓。也许就是竹蜻蜓的原理启发了人们,促进了螺旋桨和飞机的发明。

古代小朋友都玩什么游戏?

现在的儿童喜欢玩一些小游戏,如拍手、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翻绳等,古代的儿童也玩这些。

打麦游戏是儿童们模仿农村打麦时的“劈劈啪啪”的声音而玩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古代称为“打麦”,现在称为“拍手”。唐代儿童玩打麦游戏时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谣:“打麦,麦打,三三三,舞了也。”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博弈嬉戏》也记道:“今俗儿童有打麦,鼓掌作打麦声,后必三拍之。”有点像今天流行的拍手游戏。

明代出现了一种类似我们今天玩的捉迷藏的游戏——摸瞎鱼。具体玩法是;一群儿童们牵着绳子围成一个圈,两个儿童走到中间,都用布蒙住眼睛。其中一人手里拿着木鱼,另一人循着声音摸。拿木鱼的儿童时不时地敲打一声,还要不断变换位置以误导另一人。如果捉到拿木鱼的人,就把木鱼夺来,把拿木鱼的人推出圈外。清代时这个游戏有了一些变化,即拿木鱼的人不再蒙眼睛,名字叫做“摸虾儿”。

“吊龙尾”从传统的舞龙灯衍化出来的一种儿童游戏。舞龙灯时,龙头处往往有一人手拿绣球导舞,操纵龙头的舞手必跟随绣球,龙尾则朝相反方向摆动。于是,就有了模仿这一动作的儿童游戏。由数名儿童排成队代替龙灯,排头者为龙头,再由一人对外去捕捉龙尾,排头者则竭力阻拦,这种游戏也因此被叫作“吊龙尾”。今天我们更多地称之为“老鹰捉小鸡”。

[宋]《百子嬉春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竹马戏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儿童游戏之一。竹马戏是模仿成人骑马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游戏,七八岁的儿童非常喜欢玩。具体玩法是将一根短竹竿放在胯下,一手握竿的前端,使其后端拖地,另一只手作扬鞭状,向前奔跑模仿马奔跑。竹马戏在古代极为普遍,唐太宗曾说:“土城竹马,童儿乐也。”唐太宗将“土城竹马”游戏当作儿童最大的乐事之一,可见这是当时儿童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描写了两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在自家门前折花、骑竹马嬉戏的情景,成语“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就是来源于此。由于骑竹马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所以古人常以“竹马之年”或者“竹马之群”来形容儿童,“竹马之交”则是指从小就要好的朋友。如果儿童对竹马戏不感兴趣,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同凡响的早慧儿童,而“渐抛竹马剧”经常是儿童逐渐长大成人的象征。

古代小朋友唱什么样的童谣?

古代的童谣经常和儿童游戏联系在一起。明代有一首童谣是这样唱的:“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拨儿。”这首童谣以杨柳在四季中不同的变化,说出了儿童在各个季节里所进行的各种游戏。清朝初年有一首《鞭陀罗》诗,描写了一群满族贵族儿童抽陀螺的情景,他们一边将陀螺抽出各种花样,一边唱着“阿哥,阿哥!明年带刀佩剑跃马金盘陀”的歌谣。清代有一首关于跳绳的歌谣:“太平鼓,声冬冬,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明代时,跳绳称为“跳百索”。孩子们一边敲着太平鼓,一边唱着这首歌跳百索,在这鼓声与歌声中,尽情玩乐。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和动物有关的儿歌,有的至今在部分地区仍有传唱。比如这样一首儿歌:“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奶奶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儿歌写的是小老鼠爬高偷吃,实际却是小孩子生活的翻版。清朝时北京地区流行一首儿歌《杨树叶儿》:“杨树叶儿,哗啦啦,小孩儿睡觉找他妈。乖乖宝贝儿你睡吧,蚂虎子来了我打他。”这是大人哄孩子睡觉时唱的儿歌。

选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全套装)》

来源:中华书局1912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历史|唐朝的“曲棍球”原来是这个玩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5
9张古画感受古时候的童年
人民日报微博 2024-06-01
历史|国师是什么样的职位,与太师、丞相相比有哪些特权和作用
历史学堂君 2024-02-03
散文|张延伟:“碟溜儿”旋转里的童年
河南文学传媒 2024-01-05
捍卫儿童游戏是在捍卫什么
中国青年报 2023-12-11
心动|什么样的city值得walk?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3
历史|古代“棋”女子 不止爱手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9
历史|中世纪的儿童:古往今来,童年不曾消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