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见证秦汉大一统历史进程
科技日报 2022-05-27 11:36

郑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极大丰富了秦文化内涵,是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缩影,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等一批珍贵材料,从实物、文字和图像多个层面,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近日,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入选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郑家湖墓地位于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城址东南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与楚王城城址、睡虎地墓地、龙岗墓地形成有机整体。该墓地考古发现了一批中华文明瑰宝:珍贵的木牍文本、罕见的板画图像及大批精美绝伦的秦文化漆器,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

专家认为,郑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极大丰富了秦文化内涵,是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缩影,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等一批珍贵材料,从实物、文字和图像多个层面,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木觚长文诉说“纵横”旧事

2020年5月,为配合云梦县市政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开始对郑家湖墓地进行发掘。

“本次发掘收获颇丰,除M277墓出土了遣策及铜鼎铭文外,战国晚期墓葬M274还出土了长文木觚(一种多棱体木牍)。”郑家湖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介绍,木觚正反两面各7行,每行约50字,全文约700字,字体为典型秦隶,载有谋士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之辞,“纵横”色彩浓郁,体例文风与《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近似。

游说秦王的故事展现了一幅战国后期东方国家与秦争斗、斡旋的历史画面,也涉及春秋战国之际魏、越、吴之间的战争关系,其中记载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战”等事件史所未见。

而木觚中谋士筡游说秦王的方式,与《战国策》中“墨子说楚王无攻宋”十分相似。谋士筡细述秦国地广、兵强、人众、物丰,暗喻秦王应当“知足”;筡引用因“以不义反为义”,桀纣亡国,吴人失其先王冢庙等典故,隐示秦王当以前人为鉴。

接着,谋士又以自己所见所闻,指出秦民“壹恶用兵”而疲于征战,劝说秦王止兵,使民安居乐业。然而秦王没有被“忽悠”,文中记录“秦王则不答、又不答”,对待游说的态度消极。

罗运兵说,“贱臣筡西问秦王”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形制罕见,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重大。

该觚不见于传世记载,是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李天虹与罗运兵等人,从形制和性质、字词疏解、史事探研等方面对觚文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这篇文献是研究战国末期社会历史、思想的珍贵史料,不少内容与当时其他文献记载呼应,对春秋战国之际某些史事和政治生态的认知都具有重要价值。

秦楚文化融合的缩影

“郑家湖墓地反映了文化融合乃至文化大一统的过程。”罗运兵说,在这里,秦墓和楚墓同处于一个墓地,生动展现了秦人与楚人从坚守各自传统到兼容并蓄。

实际上,自秦占领安陆至秦一统的57年时间里,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从秦人入主云梦至汉初,云梦秦墓中一直多见楚文化要素。

依据测年数据,结合墓葬形制、棺椁结构、随葬品组合及殉牲习俗特征,考古队认为,郑家湖墓地年代跨度为战国晚期至汉初,墓主主体应与公元前278年秦军占领安陆后的秦人及其后裔有关,年代跨度在100年左右。

中国科学院唐自华团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陈相龙团队通过对12例人骨样品及稳定同位素的系列检测,基本复原了墓主生前的饮食变迁及墓主的迁徙路线,证实多数墓主来自关中及其周邻地区。

这与考古学推断相吻合,清晰地揭示了南北人群的迁徙、交融和互动。

研究人员称,以M276墓为例,依据考古类型学推测,墓主可能是来自西戎的女性。借助科技手段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女性生于北方旱作区,在北方度过少年,青年后才到南方。

M257墓的男性墓主也出生于北方,少年时期来到江汉平原,在这里成长为一名武将。陪葬品中,有3把明显使用过的铜剑,从其死亡年龄来看,他可能参加过秦统一战争。

另一座秦代墓葬,同时出土楚式铜礼器和秦式日用陶器。陶器多有“安陆市亭”戳印,表明为当地生产。从随葬典型楚文化陶器——圜底罐来看,墓主可能是嫁给秦人的楚人后裔,接受了秦文化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楚文化传统。

M234出土的葬具绘画,出自秦文化墓葬且图像中秦文化因素浓厚,但该墓棺椁结构、头厢设门窗,又具有楚文化特征。

“这种秦楚共存的情况在郑家湖墓地的不少墓葬中出现,是秦、楚文化融合的直观见证。”罗运兵表示,这些考古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及国家认同的形成提供了典型个案。

用科技“再现”古人生活场景

“考古不是挖宝,而是去探寻古代社会的模样。”罗运兵说,考古工作不仅关注“中华第一长文觚”等惊世文物,也重视捆绑棺椁的绳子、容器残留物、棺椁内的水样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遗物、遗迹。

在郑家湖墓地考古中,多学科合作,让历史变得更丰富、更鲜活。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委会主任白云翔表示,郑家湖墓地考古团队与12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同步开展多学科检测、研究。各项工作细致规范、严谨扎实,且卓有成效,堪称我国现代田野考古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典型案例。

科技考古发挥引领作用。罗运兵介绍,本次发掘广泛开展三维建模、碳十四测年、人骨DNA检测、动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各类器物成分分析、容器残留物分析、水分析、病理学研究。

“可以说,目前科技考古能用到的手段几乎都用上了,充分展示出科技考古的魅力和价值。”罗运兵说。

种水稻、吃水果、喝果酒……古人的生活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单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姚凌博士说,郑家湖墓地出土了较多的植物遗存,M225、M274、M277墓均发现遍布棺底的水稻,数量至少在上百斤。“这些水稻均未脱粒,或是墓主生前的主要食物,死后陪葬反映出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也可能是为防潮防臭,是一种特定葬俗。”他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玉璋教授团队表示,他们在对M276墓出土的两件蒜头壶做有机残留物检测时,发现该容器可能盛过某种果酒。同时,郑家湖墓地还发现了甜瓜、桃和苹果等的果实、种子,板栗数量也较多。这些遗存既反映墓主生前喜好,也能反映出当时周边的植物生态。

此外,水样分析、寄生虫检测、同位素分析也为了解古人生活卫生状况和饮食习惯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人员对11座墓葬开展研究,从8座墓葬中人骨骶骨部位提取到寄生虫虫卵,感染率达81.8%。在M346墓中发现一个下颌骨恶性肿瘤个体病例,这填补了亚洲地区古病理学相关发现的空白。

文/吴纯新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观展|集中亮相!湖北省博“晒”出我国首次出土的秦简
新华社 2024-05-01
墓地规格远高于一般贵族墓 武王墩墓主究竟是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6
里耶秦简:探索中国首个大一统王朝的生活全景
新华社 2024-04-16
聚焦|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样貌通过3D打印复原
新华社 2024-03-27
湖北首次公布两千多年前秦吏3D复原像
中国新闻网 2024-03-25
山西陶寺北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 印证两千多年前文化交流
中国新闻网 2024-03-13
睡虎地西汉简牍发布:汉代小吏连续14年的日记,何以成为考古史传奇发现?
上观新闻 2024-01-08
《睡虎地西汉简牍》第一卷《质日》发布:汉代小吏14年“日记”激活历史记忆
解放日报 2024-01-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