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中小企业资金纾困:存量、增量“两手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22 16:00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清欠列入今年审计和国务院大督查的重点,严肃查处变相拖欠行为。紧接着,《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印发,提出加大对恶意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在合同中设置明显不合理付款条件和付款期限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在此基础上,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正式展开。

一系列举措直指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拖欠问题,针对性极强,重点是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工程、货物、服务所形成的账款拖欠,要求在5月底前完成全面排查,并建立台账,加大集中化解力度。同时,要严防新增拖欠,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如果各项工作能够全部到位,清欠对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复杂环境、克服经济困难、走出运行困境也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事实也是,长期以来,在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上,总是围绕“增量”做文章,出台定向降准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等。这些举措,当然对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会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给中小企业增加资金、且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失”却十分严重。一方面,企业自身“不争气”,在资金本身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有些企业还将资金用于风险理财、放高利贷、投资股市等,结果,造成资金严重损失,并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形成资金的无序流失;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占用越来越多,垫支、欠账、无偿占用等,中小企业原本就利润很薄,还要大量资金被占用,有多少企业能够承受。

也正因为如此,盘活存量,把拖欠中小企业的资金“要”回来,把中小企业游离于企业之外的资金“追”回来,把存在严重风险的资金“保”回来,就成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十分重要的方面。

清欠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资金问题,也是态度问题。如果能够把拖欠中小企业的资金偿还到位,不仅说明工作有力度,也说明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对执行中央政策的自觉性是比较强的。否则就是执行力不强,全局观念不强,对那些清欠工作做得不好的地方和企业,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判,工作效率实在太差的地方、部门和企业,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在稳经济、稳就业、稳增长的关键时刻,是容不得“一拖二糊三应付”的,必须令行禁止、执行有力。只有这样,清欠工作才会有成效,中小企业才能真正得到呵护。

归位不只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也是让资金真正派上用途,还是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如果大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不用于生产经营,企业运行就会陷入困境,资金使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还会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引发通货膨胀等。从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投放到市场的货币数量已经相当大,如果继续向市场投放货币,对稳定价格、防止通货膨胀是相当不利的。对中小企业来说,切不可再将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之外,而必须“专款专用”,更多用于发展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等,切实发挥资金的作用效率。游离于企业之外的资金,必须“追”回来,使用好。

安全也就是对投放到地下金融市场、股市等的资金,不能再维持现状,而要坚决清理,将其全面回到企业账户,不要再让资金处于风险状态。因为,一时的利益需要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一旦出现损失,依靠中小企业自身力量是解决不了的。近年来,类似问题已经发生了很多很多,相关职能部门、司法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中小企业化解这方面的风险,既让企业蒙受损失,也给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司法部门增添了太多的工作量。这样的现象,不能再维持,从中小企业资金安全的角度出发,也必须将处于风险状态的资金“保‘回来。如果企业不听劝告,金融机构要停止对这些企业的一切贷款,有贷款的,要坚决收回,避免出现风险。

总之,在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上,增量重要,盘活存量更重要。而盘活存量,也不只是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拖欠,还有企业自身的乱投乱放和体外循环,必须多管齐下,把增量与存量工作都抓好。

文/谭浩俊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精准司法让中小企业远离“背靠背”条款之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9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打击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30
解开企业账款拖欠“连环套”
经济日报 2023-10-11
纾困中小企业仍需“帮把手”
经济日报 2023-06-17
北京加强助企纾困 中小企业营业收入降幅收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4
省长现场催债,要求区政府尽快还钱,背后的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政知见 2022-09-09
稳字当头抓落实 | 降低数字门槛、加强要素保障……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再发力
新华社 2022-05-16
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再加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5-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