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报名锐减5成以上!强基计划“凉凉”了吗?
中国科学报 2022-05-16 13:30

2022年强基计划报名工作刚刚结束。数据显示,今年强基计划报名总人数86万余人,比去年报名总人数187万多人下降了50%以上。

在39所招生的高校中,除2022年新参加的3所大学外,其余学校报名人数均有下滑,多数学校报名人数少于2021年的1/2,基本降幅在2021年的40%-60%区间,且同时低于2020年的报名人数。

为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将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当年,在报名人数超百万时,就有部分学校未完成强基计划招录,出现报名热、招生冷的现象。而现在连报名也冷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强基计划更加不受考生欢迎?

报名遇冷不等于整体遇冷

在笔者看来,今年强基计划的报名人数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等于整个强基计划遇冷,因为报名人数是第一环节的体现,关键要看后面的确认人数才能评估整个强基计划的吸引力。

往年报名的人数虽然多,但等考分出来确认的时候,退出的人数也很多。报名数减少可能恰恰反映了考生们意识到强基计划对考分要求不低,不是低分上名校的捷径,选择更加理性和细化,目标也更加明确。

在总体报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今年首次设置强基计划的东北大学只招一个专业,但报名人数却达13000多人,超过了同在东北的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其主要原因是该校把比较受欢迎的王牌专业自动化列入其中。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强基计划只招生物技术这一受欢迎度并不高的专业,报名人数也只有去年的31%。

这说明考生对强基计划的专业选择存在明显偏好,而已设置强基计划的大部分招生的专业,基本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历史、考古、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如果不考研读博,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机会狭窄。

过去两年间,不少考生在考分达线的情况下,就是在选择“冷门”“热门”专业的比较中放弃强基计划。

只有那些下定“为理想奋斗,坐冷板凳”决心的人才会选择强基计划。

上述事例显示,专业及其本科毕业后就业机会成为强基计划报名热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此外,报名人数的减少也是考生与家长对强基计划信息获取更加充分的结果。

前两年,由于各校的方案设计具有强烈的校本特征,高校强基计划宣传人员的职业化程度和专业能力偏低,宣传渠道不畅,主动宣传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各校对自身的强基计划简章、方案宣传不够充分、准确,高中校与家长、考生对强基计划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报名人数虚高。

实际上,今年强基竞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会因报名人数减少而降低,因为真实的竞争在确认的报名者之间发生。从报名与录取人数之间比例看,试点强基计划的各校存在一定差距,大约在25:1到10:1之间,不妨碍以4倍于实际招生数的名额确定入围校测,依然是现有高校招生各类项目中筛选空间较大的,所以还得不出整个强基计划遇冷的结论。

报名人数减少确实是考生对强基计划的挑战

无论如何,报名人数统计量的大面积减少又确实是考生对强基计划真实态度的反映。

缩小了强基计划的生源选择范围,对实施过程必然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从整个过程全方位分析报名人数减少产生的挑战。

对过去报名而不确认的考生分析表明,一部分是自认考分和相关条件达不到强基要求而不得不放弃确认。

另一部分在报名时不能估出自己的考分,希望入选强基计划,并凭借10分左右的优惠进入理想的名校,同时让渡部分自己选择学校的自由。

当考分出来后,他们又发现自己不走强基计划也能进入理想大学,降10分所受到的强基计划限制与让渡出的选择自由之间不平衡,所以选择不确认。

加之,近两年各校报名强基计划的限制非常严格,一旦确认报名后中途退出有一定的风险,这一风险与10分左右分差相比得到的实惠不足,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长选择放弃。

而恰恰是后一部分考生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强基计划的生源质量,使得真正优秀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主,而非对自主有所限制的强基计划,最终导致不少最优秀学生放弃选择强基计划。

从强基计划的培养过程看,多数高校都要求本硕博连读,限制转专业,这对在中小学一直按父母和教师要求学习的考生而言,必然迎来太多对自身未知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恐慌,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潜能,怎么能绑定自己在哪个专业方向?让考生心中无底。

很多某方面的杰出人才在大学阶段都经历过多次跨学科、跨学院的转换体验,钱学森、夏鼐等人均是如此。

学缘异质性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具有关键价值。

一些学校的强基计划方案中,本硕博一体模式蕴含人才成长的线性思维,是有损人才的天性成长的。

现行强基计划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忽视与屏蔽,从管理者考虑是希望在起点定全程,但从学生立场看,对自己都难以确定的选项不希望一次就套牢,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学生与学校及计划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

不少学校实行动态调整,将在学期间成绩不够格的学生调到普通班就读,同时在普通班挑选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强基计划,实行过程淘汰制,让一些考生觉得在入学时是否进入强基计划无所谓、不急迫,还不如选择进应对自如的普通班。

试点高校主要从国家立场和利益考虑,而学生是否选择或能否顺利通过项目过程却不可能不从自身发展和利益考虑。

学校与学生思路、诉求不一,也影响了计划的顺利实施。

唯有遵循规律才能实现目标

当下,强基计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目标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强基固本,决胜未来,这样重大的事情唯有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目标。

现行计划的设计存在逻辑和程序与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吻合度不高的缺陷,这样的招生、培养、评价方式能否真正培养出未来需求的杰出人才,一直是参与高校及相关机构未确定而不断探索的问题。

对于今年的强基报名遇冷,相关当事方不应无动于衷,而应探其因果,与时俱进。

不少考生想进的是项目学校,却未必想或不想进入强基项目,因此应相应地调整报名的专业组合,推迟是否进入项目的确认环节,比如在大一期末确认或许更为适合。

在提供直接保研、直博机会的同时,应给予跨专业、跨校选择机会,对毕业于强基冷门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应有一定的政策倾斜。

在人才培养中,自主性多少与创造力发挥之间呈正相关。是否自主对于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教育走向幸福生活越来越关键,甚至成为决定人们的教育过程是快乐还是痛苦的转换器。

强基计划不可能无视学生自主而获得良好效果。

高校和学生之间应依据一定标准与规则建立双向自主选择的机制,关键在于找到学生优势潜能与学校强势学科的切点。

强基计划本质是缩小招生专业范围、增强刚性的自主招生,但由于缩小过多、刚性过度,导致限制高校与学生自主的弊端日益显现,一些特殊、优秀、有个性的人才无法或不愿加入。

强基计划要想实现专业性与学生自由发展的统一,就需给予高校和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上增强高校与学生的自主性才是真正加强版和扩大版的强基计划。

学生与高校都处在高度自主自觉的状态,不断进行相互了解、试探、磨合,找到切点,实现最佳时机成功相切产生巨大能量的概率,才能实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目标。

(文|储朝晖,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8所在京高校“强基计划”启动报名,注重考查学生这些素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4
清华、北大强基计划招生今起报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1
8所在京高校“强基计划”4月报名,2023年招生有这些变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4-24
今起报名!北京大学发布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0
北航发布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两类考生可报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7
“强基计划”应以特色培养模式吸引考生
光明日报 2022-04-15
本月集中报名,涉及北理工等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
北京考试报 2022-04-06
清华大学公布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4月6日起报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