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春来江水绿如蓝:湖北做好呵护长江“必答题”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4-26 14:09

从渔民上岸,到江豚回归;从长江生态修复,到聚力绿色崛起……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实施,湖北做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答题”,还母亲河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让绿色崛起成为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看新景:长江的“微笑”回来了

“快看!又出来啦!一头,两头,至少六头……”4月22日下午,武汉市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徐建利在新洲区双柳街道挖沟村附近的长江边,又一次见到了江豚戏水的画面。一个月前,他在同一位置也曾拍摄到了2头江豚。

江豚今年已多次在长江武汉江面出现。4月21日,多头江豚在武汉长江沌口大桥附近跃出水面嬉戏,该画面数十次被武汉渔政天网视频监控系统捕捉到。经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初步判断,约有10到12头,这是今年以来武汉发现豚迹最大的江豚群体。

长江江豚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因天生长着一张萌萌的笑脸,而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也是长江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然而,前些年长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江豚数量越来越少。最近一次针对长江江豚的全面调查评估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2021年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1月1日零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

渔民上了岸,江豚正在“回家”。“这两年巡江已经好几次看到江豚,很高兴它们回来了。”由“捕鱼人”变身“护鱼人”的武汉市江夏区长江禁捕金口片区协助巡护员王明武说。

不仅江豚回归,长江畔的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群麋鹿正在滩涂嬉戏玩耍,好不惬意。其中,几只新出生的小麋鹿跟在妈妈身后散步。据专家测算,预计今年将有超过200头新生麋鹿加入野生麋鹿种群大家族。

从水中,到岸边,长江湖北段正迎来更多“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欢歌”。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近日发布的《2021年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显示,2021年,武汉市范围内观测记录到野生鸟类357种,共计84.6万只次,当年观测记录的野生鸟类种数和年度新发现鸟类种数,均刷新历史纪录。

“红头穗鹛、栗耳凤鹛等鸟类,它们的原栖息地均在鄂西、鄂南的山区,而去年,我们不止一次在武汉郊区的山地里发现了它们。”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说。

穿新鞋:走好绿色转型路

“听说这里新建了一个观景平台,可以眺望一江两岸风景,还有机会观看江豚逐浪。”4月20日下午,雨后初晴,位于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的王家河江豚观测平台迎来一批来自外地的游客,他们慕名而来,想一睹江豚的微笑。

所谓的观测平台,其实曾是一座油库码头被拆除后改造成的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20世纪中期,因长江水路的便利,中国石化销售湖北石油分公司的油库多数依水而建,王家河油库便是其中之一,它是鄂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成品油基地,年吞吐量达130万吨。而码头所在的王家河江段是中华鲟洄游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中国石化销售湖北石油分公司先后投入36.8亿元进行环保治理,给中华鲟、江豚畅快洄游“让路”。2021年4月8日,运营了63年的王家河码头被拆除关闭,占地19.4万平方米的油库整体外迁。

中国石化销售湖北石油分公司党委书记于海平说,公司先后关停了荆州柳林洲、宜昌王家河等8座沿江油库,关闭了17座沿江油品收卸码头,搬迁、拆除了12座水上加油站。“践行长江大保护,我们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

治水功夫在水里,更在岸边。

拥有1061公里长江干线的湖北2018年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今年,湖北再出硬招、再下重拳,升级启动长江高水平保护,《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公布,力争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作为。

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湖北全省1248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溯源、分类、命名编码,制定了“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共完成整治5799个;排查市政污水收集管网约1万公里、黑臭水体30个;完成人工造林46.9万亩、退化林修复35.6万亩,重要湿地生态修复2万亩。

突出“绿”的底色,把该减的减下去,该增的增起来。

三峡坝区秭归港,“绿色岸电”建设让这里告别了昔日柴油机轰鸣,众多泊船油烟四散的景象。“以前装卸货物时用柴油机发电驱动机械,噪声大,周围黑烟弥漫。现在这些污染都没有了。”宜昌长江三峡岸电运营服务公司运维队长李兴衡说。

2019年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建成投运以来,从“要”船舶用岸电到预定泊位“抢”岸电,清洁岸电越来越受欢迎。截至4月23日,长江宜昌段累计为8881艘次客货船舶接用岸电,用电量1965万千瓦时,替代燃油4617.8吨,减少各类气体排放14545.9吨,节约用能成本1572万元以上。

换新道:迈向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农民李如寅戴着草帽、拿着镰刀,一如往常上山巡视竹林,清除杂草。他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里的一部分。

李如寅眼前这片栽种于荒山的3000亩毛竹林,是通山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2014年落户通山,如今,这片靠着“呼吸”就能挣钱的竹林已有40万亩。

让李如寅振奋的是,去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该市场两大系统之一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易变成现实,碳排放超标的企业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购买通山的减排量,这里3万多农户又多了一条致富新路。

“加”“减”同行,标本兼治。

一季度,湖北新产业增势强劲,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高于规上工业12.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43.9%,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谷雨刚过,青山碧水绿正浓。走进襄阳古城,穿城而过的汉江碧波滚滚,凸显着这座城市的生态底色。地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襄阳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传统产业一度是主流,空气优良天数曾长期处于全省末位。

围绕废旧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回收利用,打造汽车生产加工—综合汽车服务—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利用的汽车循环产业链;围绕磷矿石及磷化工企业废料的有效利用,把磷矿石、磷化工、建材等产业拉进一个循环链;围绕粉煤灰、炉渣的再利用,打通电力、建材等企业间的产业链……襄阳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随之,也带来了汽车、电力、磷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产业集约集群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绿色发展新动能。

位于宜昌的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绿化带郁郁葱葱,临江一公里范围内的厂房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近千米的滨江绿地。

几年前,这里还是黄磷厂和沿江码头,粗放的生产方式威胁着长江生态安全。兴发集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拆除临江的生产装置32套,关停资产价值达13.58亿元;先后投资51.5亿元,大力开发微电子和有机硅新材料,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2021年,兴发集团强化创新驱动,经营业绩创历史新高,焕发新的活力。

大江奔流,生机勃发。一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答卷”正在荆楚大地徐徐铺展。

文/侯文坤 王贤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编号1575”江豚被认养 完成野化训练后计划放归长江
武汉晚报 2024-09-13
用心做好警示教育这道“必答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6
湖北宜昌打造长江生态综合治理“三峡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4-05-18
湖北省长王忠林:“水清岸绿、江豚逐浪”已成常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湖北武汉聚焦长江大保护重点项目 压实责任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3-10-29
着眼生态系统质量 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
光明日报 2023-10-14
他们讲述江豚迁居长江新洲江段的背后故事:江豚安家武汉中心城区江段并不遥远
武汉晚报 2023-08-18
迁地保护江豚首次放归长江
新华社 2023-04-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