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成都图书馆新馆蕴含西岭之景 总设计师刘艺:馆内有“书山”,馆外见“山水”
封面新闻 2022-04-13 23:08

春和景明的时节,漫步在风景如画的天府艺术公园,只需轻轻一眼,就能被园内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建筑群所吸引。在和煦的春风中,拔地而起的建筑与湖水交映成趣,室外的草坪浅丘翠绿青葱。在园区中,还能感受到杜诗里“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妙景象。只是这诗里“山”的形态,就蕴含在即将与读者见面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之中。

fcapp_f5e3b4ba-45ab-4eeb-a1d4-955dcfc8e6a6_1649734311395.jpg

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将如期而至,与其一同到来的,还有成都图书馆主题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开馆的消息。当天,坐落于天府艺术公园内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将正式开馆,迎接首批读者。

即将开馆之际,封面新闻独家专访到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总设计师、中建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刘艺。从“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建筑形态,再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学习真谛,刘艺细细道来根植于馆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精心设计的文化细节,并希望来到馆中的读者,都能与这座图书馆产生情感的联系。

“窗含西岭千秋雪”

集美观性、功能性、文化性为一体的阅读享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于不少成都人来说,这句诗句自孩童时代就能背诵得出。作为被传诵千年的杜甫名句,更代表了成都作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历史基因。如今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建筑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于此诗。只见图书馆屋顶的曲线如山峦叠嶂般重重似画、曲曲如屏,其建筑形态象征着连绵迤逦的山峰,高低错落之间,勾勒出图书馆独具特色的建筑线条。

为何会把图书馆的外型设计为山的形态?刘艺解释道,作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图书馆,要考虑到其自然之美感。“因为我们艺术公园是建立在自然的本体上,园中有一个人工湖。有水自然要有山,山水不能分开。”

fcapp_45a9a475-85f6-43db-9cc6-0bd1512eb503_1649734311395.jpg

当然,除了山水的结合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审美,山的造型形态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实用功能。刘艺说到,天府艺术公园的西侧,正好是三环的立交桥。车水马龙间,川流不息的车群带来城市的忙碌和喧嚣,而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存在,就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为公园“隔”出了一方幽静。“建筑本身应该是一种屏障,把嘈杂的城市和交通隔离出去;再来,其‘山’的形象,正好跟远处的西岭雪山形成一个前后的山景,呼应‘遥见雪山’的城市形象。所以是一举多得,用山的形象是非常适合的。”在刘艺看来,其不仅具有美观性,更兼备功能性,同时还有文化的方面寓意,是最恰当不过了。

“窗含西岭千秋雪”,不过短短7字之间,要根据此诗提供的意象来为整座图书馆的设计立意,这并不是一件易事。当读者步入馆中,还能发现诗中的寓意一直延续到了馆内的空间。当人们沿着阅读空间拾级而上,在不同的角度透过通高的玻璃幕墙,遥望湖水,将馆外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收入眼帘,收获视觉的享受。同时,馆内的风景也融入天府艺术公园的背景中,让读者能沉浸于人文艺术的氛围之下。“风景成为图书馆的一部分,图书馆也成为公园风景一部分。”

fcapp_a5123303-43b4-410f-bf60-c5a24dd502fd_1649734455080.jpg

“现在人们有很多种阅读方式,可以在网上、手机上读书,阅读本身并不是一个稀缺的行为。”刘艺讲到,而团队希望,在馆内制造出一种稀缺的阅读体验。“在这座图书馆读书的时候,它有一种融入到文化、自然和艺术之中的感受。我认为这种文化上的体验,对于图书馆来说是最重要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

愿每位读者都找到属于阅读的“小角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远望去,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有着山峦一般的曲折线条。而当读者走入馆中,会惊喜地发现,馆中也修建着错落有致、层峦叠嶂般的“书山”。循着这些“书山”缓缓漫步馆中,在不同的高度能将馆外的风景尽收眼底。

“我们把阅览空间也做成了一个山的形态,馆内一层一层的、像梯田一样的阅读空间,读者可以寻循着路径而上,然后到达每一层的阅览厅。”刘艺讲到,中国有句古谚,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而馆内的设计,也是蕴含了这句话的文化意义。连绵起伏的书柜高低不一,在馆内被塑造成不同的山的形状,从远处望去,真像山一般层层叠叠。“读者进入大厅之后,他们会看到真正的‘书山’,我们也把它叫做文化的梯田。”

fcapp_b22cefde-6859-4d51-bbb9-4c05bccf3dad_1649734311401.jpg

这样的书籍陈列方式,放眼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也许都是独一份的存在。在大众的印象中,公共图书馆的书架应该是鳞次栉比的,整齐而端正的,一排一排的排列。刘艺也表示,当下馆内摆放书籍的方式,与传统图书馆的行列式摆放,是完全不一样的。言语间,他说到了大英图书馆中高耸而巨大的书墙,书籍就像海洋一般将读者环绕,会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敬畏感,也会让人与书本的关系情感得到升华。“我觉得,‘书山’不仅具有存放书籍的功能性表现,它也是一种文化的寓意和对心灵的洗礼。在这种环境之中,人们能够体会到书籍与图书馆的教育意义。”

不光是书山,细看馆中的每一个区域,都暗含着设计者的用心。据悉,馆内设有读者借阅区域、少儿阅读中心、国学研习馆、成都文献馆、国际人文艺术交流中心等多元化功能区域,以求带给读者多层次的文化体验。

fcapp_e0cff5df-260e-4db1-b39e-835b6226b4c5_1649734311396.jpg

“现在的图书阅览更个性化了,所以在传统的空间里,又有很多新型的阅览体验。”刘艺举例到馆中的地方文献阅览室,团队专门将其设计成了非常复古的风格。“该区域内光线比较暗,有点像到了传统的藏书阁中。读者到里面翻看历史、地方的文献时,颇有‘考古’的韵味。当然,这种地方对于钻研文献的专业读者会更有吸引力,但对于来打卡的年轻读者,他们能体验到像去‘寻宝’的感觉,这也是非常特别的 。”

同时,刘艺还说到,馆内有着不少丰富多彩的空间,且在不同的高度、光线、楼层、窗位中,读书的氛围和感觉也自然不同。“我希望读者进去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在图书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然后,把自己和图书馆建立起一种个人的情感的联系。馆中还有非常多的小角落,欢迎广大读者前去探寻。”

文/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王卓

图/梁琳东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