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向大自然要蛋白 科技创新让“植物”变成“肉”
科技日报 2022-04-08 16:28

切好的“香肠”色泽诱人、烤好的“肉脯”香味四溢、3D打印的“糕点”形态各异……这可不是哪家的厨房,而是位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江苏省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创新团队正在测试新研制的“植物肉”。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赵立艳向记者介绍,“植物肉”是健康、绿色可持续的传统肉类替代品,通过科学配方和技术创新,可以生产色、香、味、形和营养都与肉制品相似的植物基食品,是有效挖掘生物资源潜力,全方位向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生动案例。

大食物观推动食物资源多途径开发

自古以来,肉类就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无肉不欢已成为许多人的饮食习惯。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肉类消费水平将达到4.55亿吨。

随着肉制品消耗量快速增长,带来越来越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占用和消耗了大量土地、自然资源和饲养成本,并产生废水、废气,加剧了温室效应。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我国作为第二大农业排放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农业总排放量的12%,农业农村节能减碳空间巨大。

为缓解环境与资源压力,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植物蛋白,旨在通过植物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过去总说藏粮于地,但是我国人多地少,可用于生产粮食的耕地更少,现在树立起大食物观,就可以向草原、向森林、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赵立艳表示,食物资源的多元供给、多元开发、多元消费,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植物肉”正在渐渐走上国人餐桌

在去年底举行的第四届进口博览会上,多家企业推出植物肉新品,某厂家更是请来大厨在现场制作植物肉产品“小酥肉”“鳕鱼柳”,让一旁排队等待试吃的观众望眼欲穿……

近年来,植物肉从概念到产品日趋成熟,也屡屡登上新闻热榜。

美国杜邦公司2020年的一项调研指出,中国是全球植物蛋白市场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并预测:受更加关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素的驱动,未来5年替代性肉食的需求将增长200%。

据赵立艳介绍,中国千百年前便有“仿荤”菜肴的概念,用豆类、花生、面筋等原料做出类似荤菜的质感。而现代植物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用植物蛋白(大豆蛋白、花生蛋白、小麦面筋等)为原料加工形成类似于肉的风味和组织口感的素食。

“制作植物肉的原料有很多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豆、小麦和食用菌的年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它们都可以用来制作植物肉。”赵立艳介绍说,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进步,植物蛋白通过挤压组织化、酶法改性、风味控制等技术,已经能模拟出类似动物蛋白的纤维状结构、颜色、气味、咀嚼感,而且仿真程度越来越高。

微生物蛋白是待开发的蓝海

“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食用菌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在8年的脱贫攻坚中,涌现出陕西柞水的木耳扶贫、《山海情》中的闵宁合作菌草扶贫、安徽金寨打造“中国药用菌之都”等一批食药用菌精准扶贫典型。随着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推进,食用菌产业链不断延长,以食用菌为原料的植物肉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课题。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食用菌干物质蛋白含量通常在19%—40%,如平菇干品蛋白含量30%,是面粉3倍,是大白菜的27倍。且食用菌氨基酸种类齐全,能提供8种必需氨基酸,是理想的植物肉原料。此外,而与其他谷物相比,大多数食用菌品种都具有独特的鲜香风味,更容易模拟动物肉的风味。

“近两年来,我们率先利用香菇、杏鲍菇、平菇等食用菌复合豆类、谷物等开发出风味独特的植物肉产品。”赵立艳介绍说。

赵立艳表示:“中国的植物肉产业要引领世界,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多元化植物基产品,进一步提高植物肉的加工适应性、降低制造成本,改善产品质构、提升产品风味,做出老百姓喜爱的产品。”

文/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这些已经走上餐桌的“人工合成肉”,真的能代替天然肉吗?真相……
科普中国 2024-05-23
植物基热度不减, 肉、奶为何不同命
第一财经 2022-08-03
“人造蛋白”何时走上餐桌
经济日报 2022-05-15
餐饮巨头热捧的植物肉,到底“香”在哪
科技日报 2021-12-08
“植物肉”有助于减脂?专家:比动物肉热量更高
中国妇女报 2021-06-27
《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正式实施 礼的乐活带来多样植物基新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26
布局多维度可持续饮食 肯德基推广植物肉之后再推植物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26
从炒概念到进商超 植物肉想打动“中国胃”还差火候
科技日报 2020-1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