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破千亿大关,你抄底港股了吗?
经济观察报 2022-03-25 20:11

“您抄底腾讯了吗?”

这是港股通圈子里近期最为流行的交流语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腾讯控股(00700.HK)的股价惨遭腰斩,但这似乎并未阻挡资金入场接货的步伐,知名投资大佬段永平日前更是接连在网络上高呼抄底腾讯。

这只不过是南向资金近期持续抄底港股的一个侧影。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截至3月24日,3月以来南向资金已经净流入560.70亿元,年初至今的净流入金额已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44.89亿元;而同期,北向资金则分别录得604.47亿元和396.92亿元的净流出。

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抄底”港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而在一众港股标的当中,哪些股票或板块又最为受宠呢?

港股的估值优势

在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的背后,是港股市场经历了一轮疯狂的杀跌行情。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恒生指数从2021年2月18日的31183点开启五浪杀跌行情后,至2022年3月15日的18235点,一年时间下跌幅度约42%;同期恒生科技指数从11001点暴挫至3463点,跌幅更是高达69%。

对于港股的这轮暴跌,鹏华基金量化衍生品投资部的基金经理张羽翔在3月23日晚举行的港股直播交流中表示,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全球通胀腐蚀了盈利,中国作为整个全球的中游制造业大国,盈利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十分明显,成本压力也很难向下传导,导致了港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普遍受到了侵蚀,业绩预期跟2021年年初相比出现了较大的调整。

第二个原因是互联网板块的业绩下滑,背后是一些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反垄断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更大的因素还是取决于行业本身有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张羽翔认为,随着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退,互联网企业单纯靠用户增长获取成长性这条路越来越难了,各大互联网企业急需开拓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原有业务的高增长无法持续,另一方面新拓展业务前期需要进行大量投入,这也使得互联网板块2021年的盈利整体的下滑较多。

另外,外围因素是导致港股本轮暴跌的第三个因素,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我们都知道港股市场受到美国市场影响比较大,而且受到中美关系波动也比较大,中美关系波动造成一些外资的投资限制以及行业预期的转变,美联储后面的鹰派表态也推高了市场对于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在不同程度上对于港股市场造成了很大扰动”。

张羽翔表示,上述三个因素造成了整个港股市场在2021年由盛转衰,“但展望2022年的香港市场,我们认为负面因素将被修复,从而迎接市场的均值回归”。至于理由,则是他认为港股长期的投资逻辑发生了改变。

“从历史上来说,港股表现出比较强的周期性,这与港股市场本身的行业构成有很大的关系,十年前的恒生指数主要的成分股是由金融、能源和电信三大板块构成,三者合计占据了恒生指数的近八成以上;但到了2016年,随着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崛起,信息技术成为恒生指数的第三大权重行业”。

张羽翔称,截止到2021年年末,金融行业的权重已经从恒生指数的半壁江山减少到不足三分之一,可选消费和信息技术成为了第二和第三大重要的权重行业,两者合计占比超过四成,“随着越来越多优秀新经济公司和互联网公司赴港上市,还有一些因为港股特殊的上市制度吸引的生物科技型公司,港股的周期性其实在逐渐减弱,成长性逐渐增强”。

他进一步指出,未来全球流动性等周期因素对于港股的影响或将减弱,港股的投资体验或将有所提升,“随着三大负面因素逐渐消退,港股有望盈利恢复。当前恒生指数的估值处于历史的低位,横向比较的话,在主要的全球市场也处于估值洼地状态。而且2021年困扰港股的一些负面因素,有望在2022年逐渐消除,我们将大概率看到港股盈利的修复”。

而在深圳某私募机构任职研究员的吴秋枫虽然亦看好港股的未来,但他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港股长达一年多时间的熊市行情中,其实最核心、最惨烈的暴跌阶段集中在今年2月18日至3月15日,“最主要的诱因,一是俄乌冲突,二是美国证监会在中概股上搞动作”。

吴秋枫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地缘政治局势升温带来的影响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且主要体现在对市场情绪的扰动,若俄乌局势不出现进一步的恶化,其对港股市场基本面的直接影响有限。“至于中概股的退市风险,前几天虽然传出中美双方谈判取得一定进展,但周四又传出微博成为第六家被列入‘预摘牌名单’公司的消息,(很多消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因此中概股的退市风险暂时并未见解除迹象”。

但他同时强调,中概股在美退市并不是末日,其实可以回港上市,“这批中概股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互联网巨头,他们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必然会伴随中国经济崛起而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其长线投资价值不容置疑。在从美股退市并转而在港上市的过程中股价难免经历一些阵痛,并导致港股市场的大震荡。而这将会为南向资金和QDII基金带来良好的战略建仓契机”。

继续“争夺定价权”

虽然港股市场貌似充满投资机会,但内地到港股投资的渠道并不多,目前来说,最主要有两条途径,分别是港股通(即通常俗称的南向资金)和QDII;为了方便,我们一般把这两者合称为港股基金。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近年来随着港股持续下行后跌出的估值洼地,港股基金存在着“越跌越买”的现象。其中,港股通本周以来净流入金额为58.98亿元,3月以来560.70亿元,年初至今的净流入为1044.89亿元,而在跌势最为惨烈的2月18日至3月15日,其净流入金额为435.56亿元,贡献了接近一半份额。

长期专注于A股、奉行价值投资的资深投资者叶晓雨近期也加入了这股越跌越买的南下抄底港股大潮。“等我把长江电力(600900.SH)出完后,再继续抄底腾讯控股(00700.HK),把成本摊薄”。这是周四港股收盘后,叶晓雨跟记者聊的第一句话

当天,腾讯控股大跌5.91%,以366港元/股报收。而消息面上,该公司新鲜出炉的2021年年报差强人意,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2021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1237.88亿元,同比涨幅仅有1%,为近十年来净利润增幅最低的一年,甚至被创始人马化腾调侃为“像我的腰一样不那么突出”。

这么平平无奇的年报,真的值得投资者执着地去抄底吗?

对此,叶晓雨向记者表示,由于自己是学会计专业出身,所以很早就在A股进行投资,且一直奉行的是价值投资理念,持有的都是些行业龙头公司,比如长江电力、伊利股份(600887.SH)等。近期港股持续暴跌的消息,也引起了她的高度关注。

随着对港股的了解的增加,她发觉港股市场其实更能代表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因为A股没有的行业龙头港股有,比如腾讯、李宁(02331.HK)等;A股有的行业龙头港股亦有,且估值更低,比如三大电信、四大行等。所以,欲做多中国经济,首选非港股莫属;要践行价值投资,则舍H股而其谁?而腾讯控股是港股市场第一权重股”。

同时,她还向记者表示,希望监管层能够放宽港股通的开户门槛和投资范围;“毕竟还有很多投资者受制于50万这个门槛,而且港股通成份股仅有546只,其选择范围有点窄。为此,我们群里有不少师奶只能通过QDII投资港股”。

正如叶晓雨所言,在这波“越跌越买”的抄底港股大潮当中,QDII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据显示,QDII由于在投资港股时不限于港股通标的,所以备受基民的青睐,近一年来其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典型的越跌越买。比如余海燕管理的易方达中概互联50ETF,在2021年港股暴跌的过程中其规模却是水涨船高,从年初的55.41亿元增加至年末的326.53亿元;其头号重仓股腾讯控股的持股数量亦从年初的243.52万股剧增至年末的2720.79万股。

而在2022年初的港股大跌中,亦有一大批QDII适时放宽申购限额,从而加大抄底力度,比如丘栋荣掌舵的中庚价值品质基金。3月17日,中庚基金发布公告称,中庚价值品质基金自3月18日起恢复正常申购;而基金经理丘栋荣将自购该基金不低于1500万元。丘栋荣更发表观点表示,从估值、基本面和交易层面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战略性看好港股的系统性投资机会”的结论。

在吴秋枫看来,港股基金越跌越买,除了是因为港股极具投资前景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夺取港股定价权。

他向记者表示,根据他们公司的量化统计模型,把当前所有港股的资金流数据进行分类加权汇总后,并与恒生指数的涨跌进行关联,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就是近几十年来港股的每次大跌都伴随外资的大幅做空,“无论是1996年的6544点,还是2003年的8331点,抑或是2008年的11015点,背后都有外资做空港股的动作,而近期的18235点也不例外。截至2022年3月18日,港股市场外资在过去一年里净流出占总成交额已超5%,甚至达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流出幅度”。

“虽然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累计净流入金额已经高达2.29万亿元,迭创历史新高;而QDII当中投资港股的基金群体也在增多。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当前港股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外资手上”。吴秋枫向记者指出,其实早在2021年初国内机构便已喊出了“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口号。虽然历经一年的暴跌,这个口号已经鲜有人提,但其实不论是QDII还是南向资金,其实都是在默默践行着这一路径。“毕竟港股(尤其是港股通标的)代表着中国经济,其话语权岂能长期任由外资把持呢?”他说。

那么,当前港股市场各大机构的地位分配如何?根据开源证券金融工程研究团队的数据,截至2021年四季报,约有15.4%的公募基金持仓中含有港股标的。但从港股市值占总基金净值的比例来看目前仅有1.8%的配置仓位。而总体的地位分配来看,截至2022年2月底,外资、港股通、中资机构、港资及其他的配置比例分别为:70.90%、11.43%、13.13%和4.54%。因此,该团队近日撰文表示港股通占比依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而“夺取定价权”则任重而道远。

港股的特色板块

相对于“夺取定价权”这么任重道远的事,投资者更关心的是活在当下,持续净流入的南向资金究竟买了哪些标的?而2022年的港股投资机会又将体现在哪里呢?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截至3月23日,近10天内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最多的十大标的分别是:腾讯控股139.34亿港元、美团-W(03690.HK)116.28亿港元、李宁98.55亿港元、汇丰控股(00005.HK)82.44亿港元、药明生物(02269.HK)76.38亿港元、小米集团-W(01810.HK)62.37亿港元、中国移动(00941.HK)59.41亿港元、香港交易所(00388.HK)55.36亿港元、快手-W(01024.HK)51.81亿港元、工商银行(01398.HK)31.15亿港元。

可以见到,以腾讯控股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占据着半壁江山,正是南向资金持续抢筹的主要目标。实际上,这些头部互联网公司亦是一众著名QDII基金十大重仓股的常客,且持仓规模日渐增长。

比如顶流基金经理张坤旗下的易方达亚洲精选,其2021年一季度仅持有腾讯控股61.5万股、美团-W123.00万股;但到了2022年四季度,这两大标的的持股数双双增长至115.50万股和186.40万股。

又比如余海燕管理的易方达中概互联50ETF,基2021年一季度十大重仓股当中的腾讯控股482.65万股、美团-W295.32万股、快手-W117.57万股、小米集团-W1082.21万股;但到了2021年四季度,其持仓数则分别剧增至2720.79万股、2608.21万股、707.85万股和7440.65万股。

对于港股市场的这些科技板块,张羽翔亦有着其理解:“整个科技板块是香港新经济的代表,也是香港特色板块”。

他在直播交流中表示,中国互联网头部企业成长性优异,受益于线下经济的数字化进程,电商、外卖仍有进一步渗透的空间,“我们前期对于监管政策有担心,其实监管是有利于整个互联网平台的长期而且健康的发展,核心业务的市场地位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损伤,监管只是为了使得互联网平台公司更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借鉴海外互联网企业受监管的经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更加规范的监管影响下,海外的互联网龙头的业务壁垒和长期逻辑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打击,头部企业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张羽翔认为,随着整个国家监管政策逐渐落地,以新经济为代表的香港科技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可能还会在2022年重新取得快速的发展。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南向资金持续加仓港股 年内净流入额创新高
证券日报 2024-11-23
南向资金净流入已超去年全年 不再实时披露盘中数据无阻抄底资金涌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7-30
南向资金跑步入场 机构称港股结构性机会值得把握
中国证券报 2024-07-07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 高AH溢价板块“吸睛”
上海证券报 2024-02-27
南向资金连续6个月净买入 港股高股息与成长板块获青睐
上海证券报 2024-01-09
对优质港股定价权逐步增强 南向资金今年来净流入港股超3200亿港元
上海证券报 2023-12-09
港股底部特征显现 南向资金加速入场
中国证券报 2023-09-26
港股年内新低 南向资金大抄底
中国基金报 2023-08-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