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 | 春分,皇帝赐大臣一把尺子竟然是为了这个?
人文清华讲坛 2022-03-20 19:00

3月20日是今年春天的第4个节气——春分

阴阳相交,万物化生;

春回大地,候鸟北归;

乍暖还寒,雨水偶至。

今日,昼夜平分,春意萌动,

一切新生力量都在酝酿着,等待破土。

而我们,将与天地共分春色,与万物共待曙光。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老师,为我们讲述“春分”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内涵。刘晓峰老师在时间文化研究方面着力最多,24节气文化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

1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寒暑转换,标志节点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认识的节气之一。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最大的特点是白天和黑夜等长。这一天,太阳行至黄经零度,时当二月中。它中分春天为两半,由是得名“春分”。

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和秋分并称“两分”,与“两至”,即夏至和冬至,并称“两分两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标志点,也是寒暑转换的关键节点。

江苏农谚“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冷”,山西农谚“不到春分不暖,不到秋分不凉”,宁夏农谚“春分遍地犁,秋分遍地镰”,从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两分”一春一秋,都是季节变化及农业生产进入不同阶段的标志点。

虽然从天文学角度看,夏至、冬至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的两个转折点,但太阳运动方向的变化,并不能马上带来大地物候的变化。所以通常情况下,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比大寒还要冷。因此,同“两至”相比,“两分”才是真正带来大地寒暑变化的标志点。

2

七十二候中的春分:玄鸟始至,雷电始现

七十二候,用以古代指导农事,反映了一年的气候与物候变化。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与自然之景,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各候均有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譬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非生物的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月令七十二候》讲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一候玄鸟至

玄鸟,即燕子。“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南燕北向,是大地回春的标志。北雁南归,则是代表秋天到来。

玄鸟乃上古殷商民族之图腾。传说殷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便是由于吞了燕子蛋而怀孕的。因此殷人常把燕子与“吉祥”、“生育”联系到一起,在每年二月燕子到来时,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保佑人口繁衍的高禖神。

古人对繁衍看得很重,后来的周人和秦人也都对高禖神礼敬有加,膜拜不绝。这种习俗之后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只不过时间上慢慢地推移到了实力强大的三月三这天。

唐代诗人刘长卿《春分》:“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春分这天,燕子和风筝最为应景。

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汉初《淮南子》:“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解释雷电:“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团于阴,必迫,迫极而进,进而声为雷,光为电。”

古人认为,四时变换也是阴阳二气变化的过程,春分开始的这十五天,阴阳交合,万物化生,阳气呼之欲出。因此,此时阴阳二气彼此相击,“其光为电,其声为雷”。但是,如今的华北地区多是春旱,这段时间便成为沙尘暴常出现的时期。

这时,人也和自然一样,处于阴阳相平、阳气欲出的状态。《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此时,常有女子怀春,男子多情。

3

春分与祭日:阴阳相平,祭日于坛

古人十分看重祭祀。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夏至祭地,这四个祭祀活动乃一个时间祭祀的组合。

古人为何要这样安排祭祀活动呢?是因为这四个节气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中气”,是最重要的阴阳转换点。

春分祭日,乃国之大典。历代帝王颇为重视,平民百姓不得随意而为之。《礼记》言:“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坐落在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的日坛,便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春分当天祭日之地。祭日仪式虽不及祭天、祭地,却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行三跪九拜之礼,清代皇帝祭日有多达九项礼仪。如今,日坛告别了祭日习俗,变成休闲娱乐的公园。

4

春分与度量衡:“公平公正”,校准之日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生活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都和大自然息息相关。因此,古人制定个人和社会的规则时,皆从自然变迁中寻找依据。

发现春分、秋分同是昼夜平均的日子后,古人便赋予其“公平”的含义,顺应天时,选择在此日夜平分之际,拿出家里的度量衡,进行校对以使之精准。

度量衡在古代不仅是度量工具,更有其内在涵义。

皇帝常会在仲春二月赏赐臣下尺子,以期其能公正廉洁、权衡利弊,协调好各种事务。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有《谢赐尺诗状》道:“高力士宣敕,赐臣等御制诗并宝尺……伏见宸衷,窃谢良工,徒秉刀尺,终期死力,取配钧衡。”唐朝李观有“具寮颁玉尺,成器幸良工。岂止寻常用,将传度量同”之句,皆表达了被皇帝赐尺后的心情。

可见,度量衡也被赋予“公平公正”的意味。

《汉书·魏相丙吉传》云:“臣闻《易》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

按此记载,天地时间变化是由东方之神太昊、南方之神炎帝、西方之神少昊、北方之神颛顼、中央之神黄帝,即历史上有名的“五帝”掌管的。而他们掌管天地阴阳变化所使用的,是规、衡、矩、权、绳这五种神器,均与古代度量衡有密切关系。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两个重要问题:(1)中国古代这些与度量衡有密切关系的器具,拥有非常神圣的一面;(2)其神圣性与天地之旋转、日月之运行、四时之变迁密切相关。

清华简的《五纪》为古代度量衡的神圣性提供了新材料:

后曰:“一风,二雨,三寒,四暑,五大音,天下之时。一直,二矩,三准,四称,五规,圆正达常,天下之度。直礼,矩义,准爱,称仁,圆忠,天下之正。”

其中,“一直,二矩,三准,四称,五规,圆正达常,天下之度。直礼,矩义,准爱,称仁,圆忠,天下之正。”则提到度量衡及其象征意义。

《大戴礼记·四代》曰:“夫规矩准绳钧衡,此昔者先王之所以为天下也。”可见,古人很早就将度量衡作为“礼、仪、仁、爱、忠”五种美好品德的象征。

5

春分背后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春分作为昼夜平分之际,是寒暑转换和农业生产进入不同阶段的重要时间标志。此十五日,阴阳相交,阳愈盛而万物生,燕子北归与雷鸣电闪成为最突出的物候特征。人们顺应自然,外出踏青,空中飞扬交错的风筝与燕子,成为此时最热闹的景象。

一贯顺应天时的古人,更将度量衡与春分的特点巧妙联系,赋予其象征意义,寄托着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与追求,而古代君主更以此执管人类社会。

从节气变换之道,至人类生活之道,其间映射,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及其规律法则的敬畏。同时也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拥有不可割舍的内在契合。节气精神的传承,更是人类与自然彼此交融的延续。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春分节气知多少:如何才能缓解春困?
中国新闻网 2023-03-21
今日春分!春天已过一半,燕子来时春正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3-21
二十四节气如何指证礼乐文化?
北京日报 2023-01-21
诗词丨春分至,燕归来,正是人间好时节!
诗词天地 2022-03-20
春分到,阴阳平衡百病消
渡兰 2022-03-20
春分“竖蛋”习俗原理是啥?揭秘来了
中国新闻网 2022-03-20
祭日、竖蛋、吃春菜……“春分”习俗知多少?
新华社客户端 2022-03-19
何以中国 何以不朽
北京日报 2022-03-09
最新评论